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2.0
本书是一本文化批评随笔集,有对历史文人的岁想,也有关于国外文化思想的阐述与介绍,还有关于当下文化现象的反思。
用思想软化青铜
形而上的恐怖
储满光的血槽
鲁迅的黑暗与博尔赫斯的黑暗
证铁的过程
作为思想家的李宗吾
水底的金枝与羽毛
林徽因的李庄时代
豹子的精神分析
大地的钥词
双重火焰
阳光照透的苹果花
生命的结核
预言家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写作
信念的风旗
苇草的经脉
苦难是一种噬骨的慢
刻奇的大众化狂欢
坎普视野下的人文艺术
鱼雁频传下的逝川之水
王朝与媒体消费主义
圣土:流放中的指北针
纸上建筑的不朽之尊
神话的隐喻
熄灭的马蹄
重复之功
前言
我相信,蒋蓝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读者来说是陌生的。这并非蒋蓝的苦恼,而是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困境,在目前中国语境下,一个人的写作水准与他的影响力成反比,已经成了一条铁律。以“文化口红”制造者、电视名人、网络写手为主力的庸俗文化集团,已经在文化传播方面占得先机,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即使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仍然不能忽略一个常识:那些将现实利益奉为最高真理的文化商人,无法承担一个知识分子所应当承担的使命,无论他们怎样身手不凡,在文化市场上翻云覆雨,但是,除了制造产值和利润以外,他们再也不能干别的了,在理想建构和文化(文学)建设方面,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如果我们对此抱有幻想,那错误的就不再是他们,而是我们。时代的献媚者不可能是一个富于理性的写作者,而对于一个丧失理性的写作者,我们是无法信赖的我们首先对他们写作的真诚性与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其次,我们对他们的文本创造力不抱奢望。
蒋蓝是中国目前文化语境下一位不可多得的写作者。他生存于底层,写作,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观察和批判社会的热情,相反,他因此而获得了更加强大的动力。在我眼中,他首先是一个拥有热情、力量的人,我相信蒋蓝的内心中拥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应付生命中的困局,而个人的困局,从不对他关注群体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我每次听到他说话的声音,都会感到他身体内部的力量,一种昂扬、振奋、畅通无阻的力量。他是一个具有感染力和辐射力的人。这构成了他写作的第一个前提,因为内心冷漠的人,有可能成为一个手艺出众的技术工人,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写作者。这种辐射力,即使我在千里之外,也能感觉到。早在我认识蒋蓝之前,就已经感觉到来自他内心的力量读过他的文字。是学者敬文东最早向我推荐了蒋蓝的文字。初读它们,令我倒吸一口凉气。这些长期遭受冷遇的文字,使得文坛上的诸多热闹文字变得一钱不值,使许多炙手可热的名字显得无比尴尬,甚至我在下意识中对自己的写作价值进行了重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于写作的认识。也就是说,蒋蓝的出现(所谓“出现”,是一个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词汇,蒋蓝并不需要t.出现”,因为他一直都在那里),使得当下中国文学业已形成的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它原有的稳定性消失了,规律的有效性削弱了,写作变得再次动荡起来,而这种动荡,正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所需要的,因为所谓的稳定(指文学上的),带来的只有寂静和死亡(中国文学机制中的所有零件在长期的沉寂中已经几乎锈死)。自90年代以来,这种动荡就发生了,小说界中的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成为始作俑者,而张锐锋、钟鸣、于坚、庞培等,又先后成为散文领域里的叛徒,对原有的价值进行了颠覆与重构。蒋蓝在这一基础上,无疑又加了一把力,文学的结构性震荡进一步升级。这引起文学保守势力的极大不满,而文学,尤其是蒋蓝和他的散文,正是在指责、困惑以及貌似宽容的冷漠中,茁壮成长。
在这里,我们必须回到蒋蓝的文本。我认为,把蒋蓝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首先是他的文本,而不是他的面孔。但他文本的异质性,又与他的面孔有关他与生俱来拥有一双属于底层民间的眼睛。这使他所看到的世界,与其他写作者截然不同,而他所呈现的精神品质,也就与众不同。
唯物主义将此称为‘‘存在决定意识”。当我们的文学热衷于虚拟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他所看到的是世界的破碎图景,而这些破碎图景,又在隐蔽处彼此勾连、纠结,遥相呼应,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进行有系统的集团作案,妄图置我们于死地。如同希区柯克,蒋蓝是一个能够透过平静的日常生活表象,看到潜在危险的人。而这种危险,又是无比深刻的。蒋蓝的目光尖锐、深邃、毒辣,并非因为他生性刻薄如我前文所说,蒋蓝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而是因为世界的本质就是如此。这使我想到,鲁迅或许就是一个热情的人,我们有理由通过他文字的冷酷,揣测他内心的热度。将蒋蓝与鲁迅相提并论显然并不明智,但他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老先生的气质与风骨,包括他的冷峻与深刻。
写作者蒋蓝,是从视觉开始,进而动用他身体的所有知觉,打探现实与历史的信息,搜寻那些破碎的图景。当所有的图景依据自身的本能相互靠拢,蒋蓝亦根据自己的逻辑对它们进行整合,合并p--]类项,对它们进行测量、推理和分析。我注意到,蒋蓝的许多文章都带有“史”字,这表明了他对那些散碎信息进行集中处理,进而进行他整体性的精神建构的志向与能力。在业已形成的叙述结构中,它们显然属于那种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历史,或者说,它们根本不是历史,它们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是一团散沙,而无法凝聚成历史。对历史构建者而言,它们是首先要被丢弃的部分,在他们看来,历史是一种由一些重要的事件组成的庞大固体,业已定型,并且从不改变形状。他们武断地相信,“历史”(他们所命名的历史)之外,不再有历史。但在蒋蓝眼中,历史是无限的,它像空气一样存在并且不被察觉,并且,历史是流动的,对历史的捕捉是一项艰辛的行为。
历史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蒋蓝为它们建立了历史,他拥有为一切琐碎的事物建立历史的能力,在这之上,他最终建立了自已的文学世界。蒋蓝的最终贡献,不是作用于史学,而首先作用于文学。所有的琐碎史,都是他文学世界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们视作历史的一部分(如果真有一个历史的话)。正是有了这样的历史观,蒋蓝的文学世界才如此庞大、离奇和细致。许多作家把这些琐碎事物称为“素材”,而在蒋蓝眼中,他们是理性世界中的一个元素,每一个词,对他而言,都是通向世界深处的秘密通道。蒋蓝的所有文字都不乏诗人的感性,但它们最终是高度理性的。然而,蒋蓝对他们的阐释不是系统性的、符号性的,至少表面如此,所以,他的文本无法归入哲学、史学、社会学、数学、统计学……而只能被文学所收容,但它又包含了以上所有学科的功能。它从属于文学,同时又大于文学(至少是我们目前所认识的文学)。作为一个来自民间的观察员,蒋蓝注重的是那些局部的、琐碎的、隐秘的事物,但它们是重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决定着我们的命运,而我们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蒋蓝在我们的世界之外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在人满为患的风景区外,发现了无数条被深草掩埋的小径,并且从这些小径出发,发现了世界的本质与真相。
蒋蓝的文字技巧是卓绝的,我这样说并不夸张,在中国文坛(令人憎恶的“坛”),拥有这项能力的人寥寥无几。这一点,读者会从本书中得到实证,因而,此处不再引述。这当然要归功于他敏锐的知觉器官和灵巧的手,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他的道德理想主义和悲悯情怀。作为写作者的蒋蓝,首先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人道主义者存在的。他写肮脏、丑恶、残酷、绝望,不是因为他对以上事物的癖好,相反,是因为他具有高度的精神洁癖,在这种洁癖的作用下,那些坏事物都那么耀眼,与理想格格不入。它们愈是强大,就愈是坚定了蒋蓝与它们决一死战的决心。蒋蓝是一个优秀的文体作家,在他的文字中,展现了不p-]寻常的跨文体写作的能力,在此之上,他是一个道德型的作家,表现出对于写作的宗教式的狂热,对自己写作能力的信任,以及圣徒式的牺牲精神为道义而牺牲世俗的利益。蒋蓝的每篇文章都是从形而下开始的,但它们整体上是形而上,而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他的道德建构是很容易被他令人炫目的写作技巧所掩盖的。
现实困境中的蒋蓝是写作事业上的幸运儿,所有的痛苦(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施加在他身上,刚好成就了他,使他具备了写作者的所有优秀素质。
他在很多方面令我望尘莫及。所以,我十分珍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知道,像蒋蓝这样一个可以谈话的人,在生命中是不可多得的。我在写作我最重要的一本书:《革命中的身体》,在蒋蓝那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材料与灵感。而对于我主编的思想性丛刊《阅读》和文学性丛刊《布老虎散文》,蒋蓝给予的支持也是巨大的。蒋蓝因他卓越的散文实践获得了2004年“布老虎散文奖”,在授奖辞中,我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份并不显赫的奖励,它不是来自官方的加冕,也许,并不能给获得者带来足够的荣耀,但它自存在以来,就始终坚持严肃的文学立场,它必将属于那些不甘于散文界的陈腐局面,而为我们重建散文信仰的人。
真正的散文不需要辩解,它的存在依赖于一如既往的付出,有的时候甚至不计代价。它可能是遍体鳞伤的斧子或者有豁口的刀,但它的尊严恰巧就存在于它的难堪里。优雅、得体、如鱼得水的生活注定不会属于散文领域里的冒险家们,但他们让我们苏醒,让我们在溢满脂肪的生活里,呼吸到另外一种空气。
作为一名散文实验者,蒋蓝已经走出很远。在他的散文里,找不到浮肿的浪漫主义,虚张声势的文化至上主义或者高歌猛进的英雄主义。他经常以自身的感官印象(比如视觉,或者听觉印象)作为他的写作题材,诸如他在《阅读》上发表的《那只半夜怪叫的鸡》,以及在《布老虎散文》上发表的《死亡的字型演变史》、《有关警报的发声史》等,注意采集某些令我们司空见惯却毫不在意的符号。当那些符号进入他自身的价值系统之后,其意义空间就会发生奇异的转向。在他的题材与主题之间经常有着巨大的反差,所以当我们进入他的文本的时候,通常会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深邃莫测的迷宫,我们无法预测脚下的路会将我们引向哪里,不可能提前知道,最后的出口在哪里。他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对他的感官印象进行复述,不是炫耀情景再现的技巧,而是让那些散碎的印象在经过思想的整合之后,变成他自己的武器。在童年记忆或者日常经验的表面之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句子里的寒光,他的文字彻骨冰凉。周伦佑先生对蒋蓝文风的概括是:“坚决、粗粝、义无反顾而又毫不妥协。”他的散文与众不同,这不是因为他的生理感官系统具有某种特异功能,而要归因于他的思想向度。尽管他无法打造一把手到病除的手术刀,但已经从自已渺小的个人经验里,透视出某种深入骨髓的集体病变。
作为传统散文的叛徒,蒋蓝死心踏地地坚持着自己的事业。成功或者失败,对他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他已经不可救药。这正是他(以及其他新散文写作者),获得这份奖励的理由。
特录于此,与读者朋友们共飨。
二○○七年三月十七日匆匆于北京
蒋蓝是当代最有能力把知识物质化的写作者之一,他的出现,使得以前的文化散文写作群体显出了苍白与平庸。他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对他的感官印象进行复述,不是炫耀景情再现的技巧,而是让那些散碎的印象在经过思想的整合之后,变成他自己的武器。本书精选了蒋蓝的思想随笔,共收文26篇,计15万字,是蒋蓝的首个思想随笔集,文本体现了文学与思想、思辨与激情的完美的结合。 中国诗歌界,没有诗人能够让笔下的诗与思想随笔“并驾齐驱”,蒋蓝成为了个案。散文随笔当中,思想随笔是蒋蓝近年来最为用力的部分。 诸如《有关警报的发声史》《道在屎溺间》《就像左手握右手》《苇草的经脉》《体制脸》《熄灭的马蹄》等等,都是起引起广泛呼应的佳篇,入选多种年选,获得了2005年布老虎散文奖。从2007年开始,蒋蓝在《青年作家》上开设了“身体政治”诗性随笔专栏,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新作,实现了文学与思想、思辨与激情的较为完美的结合。本书收文26篇,计15万字,是蒋蓝的首个思想随笔集。【作者简介】 蒋蓝,诗人、文化学者、随笔作家。1986年开始诗歌创作,2000年加盟后非非主义写作,开始转入思想随笔写作。已出版有《动物论语》《玄学兽》《哲学兽》等多部专著。第二届布老虎散文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思想存档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838333 《思想存档》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