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2.0
本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内容编排连贯,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除必要的数学推导外,注意讲述物理概念和直观的图形分析,强调应用。为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通信系统的分析方法,每章都精选了一些例题和习题.以供学习时参考。本书可以作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高职高专、函授和成人教育的教材,也可供其他学习通信技术的人员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1.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1.2 通信系统模型
1.1.3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1.2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2.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2.2 通信方式
1.3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3.1 模拟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3.2 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4 信号、信道与噪声
1.4.1 信号
1.4.2 信道的定义与分类
1.4.3 信道噪声
1.5 信道容量
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模拟调制系统
2.1 调制的作用和分类
2.1.1 调制的作用
2.1.2 调制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2 幅度调制
2.2.1 常规双边带调幅
2.2.2 抑载双边带调制
2.2.3 单边带调制
2.2.4 残留边带调制
2.3 线性调幅信号的解调
2.3.1 常规调幅信号的相干解调
2.3.2 抑载双边带信号的相干解调
2.3.3 单边带信号的相干解调
2.3.4 残留边带信号的相干解调
2.4 线性调幅信号的非相干解调
2.4.1 常规调幅信号的包络解调
2.4.2 均值检波器解调AM信号
2.4.3 抑载已调信号载波重新插入法解调
2.4.4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2.5 模拟角调制
2.5.1 角调制的基本概念
2.5.2 调频信号的产生
2.5.3 调频信号的解调
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
3.1 抽样定理
3.1.1 样值信号的频谱
3.1.2 低通型抽样定理
3.1.3 带通型抽样定理
3.1.4 信号的重建
3.2 脉冲编码调制
3.2.1 量化
3.2.2 编码和译码
3.2.3 PCM系统的噪声性能
3.2.4 PCM编解码器芯片
3.3 增量调制
3.3.1 增量调制的基本原理
3.3.2 量化噪声和过载噪声
3.3.3 增量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3.4 PCM与AM系统的比较
3.4 改进型增量调制
3.4.1 增量总和调制
3.4.2 数字压扩自适应增量调制
3.5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3.5.1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3.5.2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3.6 语音与图像压缩编码简介
3.6.1 语音压缩编码简介
3.6.2 图像压缩编码简介
小结
思考题
第4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
4.1 数字基带信号的特点
4.1.1 码型选择
4.1.2 常用码型
4.2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分析
4.3 基带传输中的码间串扰与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4.3.1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系统模型
4.3.2 基带传输中的码间串扰
4.3.3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4.3.4 无码间串扰的理想低通滤波器
4.3.5 无码间串扰的滚降系统
4.4 部分响应系统
4.4.1
第I类部分响应
4.4.2 差错传播和预编码
4.4.3
第Ⅳ类部分响应波形
4.5 眼图与均衡
4.5.1 眼图
4.5.2 均衡
小结
思考题
第5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5.1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5.1.1 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产生
5.1.2 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解调
5.2 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
5.2.1 ASK信号的功率谱
5.2.2 FSK信号的功率谱
5.2.3 PSK信号的功率谱
5.3 二进制数字载波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4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5.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5.5.1 MASK系统
5.5.2 MFSK系统
5.5.3 MPSK系统
5.6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5.6.1 正交振幅调制
5.6.2 交错正交相移键控
5.6.3 n/4-QPSK
5.6.4 最小频移键控
5.6.5 其他恒包络调制
小结
思考题
第6章 信道复用和多址方式
6.1 频分复用
6.2 时分复用
6.2.1 时分多路通信原理
6.2.2 PCM30/32路基群帧结构
6.2.3 数字通信系统的高次群
6.2.4 同步数字体系(SDH)
6.3 码分复用
6.3.1 码分复用原理
6.3.2 伪随机序列
6.4 多址通信方式
6.4.1 频分多址方式
6.4.2 时分多址方式
6.4.3 码分多址方式
小结
思考题
第7章 同步技术
7.1 引言
7.1.1 同步的分类
7.1.2 同步信号的获取方式
7.2 载波同步技术
7.2.1 插入导频法(外同步法)
7.2.2 直接法(自同步法)
7.2.3 载波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
7.3 位同步技术
7.3.1 插入导频法(外同步法)
7.3.2 自同步法
7.3.3 位同步系统的性能指标
7.4 群同步(帧同步)技术
7.4.1 外同步法(插入特殊码组)
7.4.2 群同步系统的性能
7.4.3 群同步的保护
7.4.4 PCM30/32路帧同步系统
7.5 网同步技术
7.5.1 全网同步系统
7.5.2 准同步系统
小结
思考题
第8章 差错控制
8.1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原理
8.1.1 差错控制的基本原理
8.1.2 纠错码的码距
8.2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8.2.1 自动请求重发
8.2.2 前向纠错
8.2.3 混合纠错
8.3 常用的检错编码方式
8.3.1 奇偶校验码
8.3.2 汉明码
8.3.3 恒比码
8.4 循环码
8.4.1 循环码的特性
8.4.2 码的多项式
8.4.3 生成多项式
8.4.4 循环码的编码方法
8.4.5 循环码的译码方法
8.5 卷积码
8.5.1 卷积码编码原理
8.5.2 卷积码的树状图
8.5.3 卷积码译码
小结
思考题
第9章 通信系统的应用举例
9.1 光发送机的组成
9.2 光接收机的组成
9.3 光中继器
9.4 线路码型
9.5 光端机的主要指标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通信原理(第2版)》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多年来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以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开始,按信号在通信系统的流程顺序进行编写,着重介绍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并围绕原理介绍最新的通信技术与实现方法。
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绪论;第2章模拟调制系统;第3章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第4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第5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第6章信道复用和多址方式;第7章同步技术;第8章差错控制;第9章通信系统的应用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