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帝国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东方帝国

张程, 陈娇娇, 编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从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互动的角度中看中国古代历史。

书籍目录:

引言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第一章多元发展,中国是世界历史源头之一

第一节从元谋人到炎黄子孙

第二节夏商,辉煌的东方奴隶王国

第三节殷人东渡和海洋传说

第二章引领潮头,迈向成熟的中华帝国

第一节西周,最初的封建王朝

第二节春秋战国,东西方智慧对话

第三节秦帝国,世界史上的东方呐喊

第三章独领风骚,从容登上巅峰的东方帝国

第一节西汉,盛世中国的身影

第二节东汉,东西方的第一次握手

第三节三国两晋,战乱阻不断的交流

第四节佛教,因祸得福还是命运多舛

第四章灿烂的东方,辉煌的顶点

第一节科举,延续千年的选人制度

第二节隋唐,煌煌中华帝国

第三节弱宋,科技与文化的发动机

第四节蒙古西征与大元帝国

第五节东方,永远的诱惑

第五章主导东亚,中国营造牢固的朝贡体系

第一节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节虔事天朝,万邦朝贡

第三节蕞尔小国,琉球为最

第四节中日交往,东亚核心

第六章海上中国,被人严重忽视的东方文明

第一节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节郑和七下西洋

第三节抑制下的蓬勃

第四节海外华人华侨

第七章帝国噩梦,从裂痕到崩溃的屈辱

第一节澳门,东西初识

第二节天朝迷梦,列强对东亚体系的冲击

第三节中西和好的黄金时期(上)

第四节中西和好的黄金时期(下)

第五节战争不断,威风不再

第六节铁骑踏进紫禁城

附录中外历史大事记

后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及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被西方部分史学家赞誉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大事件,被视为当今全球化趋势的起步和渊薮。哥伦布和达.伽马在世界历史领域得到了反复地研究,重视度逐步提升,再通过当今西方的文化强势开始影响到国内的历史研究和观念。这一现象包含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对世界历史中中国身影的忽视。

在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的前半个世纪,明朝的郑和就曾率领规模和技术都先进得多的船队七下西洋。与西方的金钱导向不同,郑和下西洋是带着使节、礼品友好前往的。这与那些欧洲船队携带枪炮,贩运奴隶的航行有着本质区别。在全球化视野中,当我们将精力倾注在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历史上的同时,是否应该换一个角度审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否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讨古代中国的世界身影?现实生活中,中国的世界身影随处可见。当普通百姓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前往东南亚地区旅游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大量中华文明的印记。作为长期雄踞东亚的辉煌文明,古代中国在世界的东方营造了延续千年的中华文化圈;即使在具有极高文化优越感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身影也日益渗透入其社会。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医、气功、武术、京剧、旅游等书籍一直是欧洲和美国书店中的醒目常客。书中的内容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部分欧洲人和美国人的生活。可见中国正持续不断地对中华文化圈和西方社会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是分领域、分内容的。古代人类的生产水平有限,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使得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难以为继。中国的地理位置:北临蒙古高原,东临太平洋,西南是连绵不断的原始森林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正西面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因此,古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以涓涓细流的形式展开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古已有之。四大发明、建筑、茶叶、丝绸、瓷器等一直为东西方所津津乐道。

古代中国对世界的政治影响却又是时断时续的。虽然古代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权威不断稳固,营造了以朝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秩序,但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政治影响在明清之前十分薄弱。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政治交流远远不如经济文化科技交流频繁,也缺乏深度。16世纪以来,西方势力开始进入亚太地区,东西初识。中国的制度、思想开始在欧洲掀起中国热潮,中国的政治变迁也开始关系到全球的政治冷暖,反之亦然。近代中国与世界政治的相互影响造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的逐渐瓦解。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骑踏入北京城,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相互影响奏响了最强音。

……——截选自《导语: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此书。

中外交流史的内容纷繁复杂,史料筛选不易,观点错综复杂。正因如此,中外交流史的内容吸引了众多的关注目光,不断有新的热点和谜底出现。这是一个“常维新”的领域。我读本科的时候,写过有关中西交流和中国外交史的文章,包括赫德与近代海关、朝贡体系、琉球历史、澳门与贸易等文章。何芳川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华夷秩序”论》是每一位做中国外交史和中外交流史的后来者必读的论文。这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的文章纵横古今,将中国营造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梳理得异常清晰,并做出了至今依然难以超越、已然成为“公理”的基本判断。我头脑中关于中外交流的基本历史脉络是何老师的这篇文章奠定的。本科二年级的时候,我选修过历史系茅海建老师的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课程,并在课程中阅读丁茅老师的《天朝的崩溃》和《苦命天子》两本书。茅老师的思维和观点启迪了我对中外交流史,尤其是近代外交的基本看法。研究生阶段,我的专业方向是中国外交,继续接触了很多中国外交史和外交思想的内容。我在这里都向读者坦白交代。

出版商显然也认为中外交流史的内容很值得认真去做。接到选题策划的时候,编辑告诉我这是一部书写中外交流的书,一但是要从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角度人手。恰好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是《清朝中期的中国与琉球关系》,以中国古代外交为中心对中外交流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就“不知天高地厚”承接了这个选题。在本书中,我尝试着以时间为线索,结合专题探讨的形式,书写自己心中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殷人东渡、徐福出海、丝绸之路、佛教东来、四大发明、蒙古西征、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看到张骞、班超、鉴真、成吉思汗、马可.波罗、南怀仁、马戛尔尼等熟悉的身影。希望读者诸君能够通过阅读此书,增长有关中外交流史的知识。

最后再谈两点有关中西互识的问题。古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喜欢自我局限在猎奇阶段,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不愿意花心思去深入思考外部世界。这样的认识倾向至今存在,非常令人担忧。具体谈到古代中外交流的情况,人们可以想到闭关锁国,可以记起四大发明,也为近代之后西方列强东来后中国的屈辱历史而扼腕。但对其他情况的记忆就很零星隐约了。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告诉读者,古代中国并不全是闭关锁国的自满自大时期,也曾拥有开放勃发的激情时代。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记,为世界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西方历史上,西方人一直没有放弃对东方、对中国的认识。不论是丝绸之路还是传教士东来,更不论是近代的西学东渐,西方都在中西互识中扮演了主动角色。关于中国的形象,英国人雷蒙.道森在《中国变色龙》一书中称,在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与中国人的形象是不断变化的“变色龙”。美国人哈罗德.伊克萨斯在《美国的中国形象》中称:“中国人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也经历了一条漫长的变化历程。”从一开始的神秘中国,到逐渐出现有关中国的传说,西方人就开始了探索中国认识中国的历程。随着各种渠道的交流(在这方面,西亚地区、阿拉伯世界和印度起到了桥梁作用)的深入,中国形象逐渐明晰。西方人凭借对中国的并不全面的认识,将中国形象定位为完美的国度,可供学习的榜样。近代之后,中国从优越的高峰跌落,中国形象也变成了落后贫瘠的老大帝国。在整个认识过程中,西方一直不缺清醒的旁观者和深邃的思想家。即使是侵略时期,西方对中国的观察也是一分为二,且教且学。但是中国却没有出现可与之媲美的人物。

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期,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识也不是统一的。美好的与丑陋的、可敬的和可悲的、可畏的和软弱的中国形象在西方时起时落。

任何一种形象都不能完全取代另一种形象。这既反映出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特性的多重性、矛盾性与复杂性,也反映出了西方观察者视角的侧重点和变化。出现分歧是正常的。有的时候,认识的分歧和思想上的辩论,反而有助于认识的深入。

第二个问题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历史关系问题。毫无疑问,古代东亚的文明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各方面保有对周边地区的相对优势。这种优势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构建了以中国为核心、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圈。

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隐性资源,也是当代整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之一。

历史上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地区(欧洲和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最高,是区域文明交流的两大发动机。中西文明交流内容是中外交流史的主要内容。这是客观事实。但在现代认识中外交流内容的时候,不能存在“言必称希腊”的倾向。客观上,古代中国对世界历史发挥影响的主要地区是东亚、东南亚。我们不能因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而忽视周边地区,忽视对古代东亚交流史的认识,也不能忽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情况。

再回到这本书的写作本身。书中的基本史实是根据笔者记忆而写;重要的历史时间都是王朝纪年和公元纪年连用;中外人名和地名以通用名为主。我想,每个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都不会是百分之百满意的。作为在读学生,我一来对中外交流史的知识和理论积累不够,二来编写时间有限。在编写过程中,我大量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历史领域),再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之前的文章积累,完成了这部作品。书中肯定存在观点的分歧和知识性的硬伤。笔者对本领域所有的前辈表示感谢,对所有的内容错误承担责任。

最后要感谢一长串的好友。首先,要感谢陈娇娇师姐。她在编写过程中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书中有关宗教内容的材料都是她热心提供的;其次,要感谢“北京.牧”工作室的所有伙伴,感谢申竟然同学的热心校对;再次,要感谢杨文、罗凌,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督促,就没有这本书的完成。最后,更要感谢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人员,没有他们的幕后工作,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谢谢大家。

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结合专题探讨的形式,书写了作者心中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殷人东渡、徐福出海、丝绸之路、佛教东来、四大发明、蒙古西征、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内容,看到张骞、班超、鉴真、成吉思汗、马可.波罗、南怀仁、马戛尔尼等熟悉的身影。
  中国,一个古老而生机盎然的国度,一条历经劫波而豪情不灭的巨龙。从古到今,没有哪个国家曾忽视过她的存在。因为,她的强大来源于她的和平崛起……近日,大型记录片《大国崛起》正在央视热播。该片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现在我们也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探究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在世界历史上的身影,在世界历史中,中国是少数几个始终傲步寰球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并未因此走上扩张的掠夺的强权之路,而是始终如一地在坚持着和平崛起的道路,她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只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
作者简介:
  李树喜,河北省安平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3年后到光明日报工作。历任特派记者。机动记者部主任。社会部主任、新闻研究部主任、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编审。历史学者,著有和出版个人专著、文集20种;包括《中国人才史稿》、《北风烈》、《中国人才史》、《中国人才思想史》、《国史镜鉴:用人篇》,彩图版《用人通鉴》、《双X档案—北京人失踪和阿波丸沉没》、《关羽大传》等。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兼职教授,人事部人才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联大、河北大学新闻学院、为知名学者。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东方帝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名家讲堂
9787801098207
《东方帝国》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央编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东方帝国是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20.9 的主题关于 中国-古代史-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