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封面图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李松,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9.8

书籍简介:

本书收录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发表在《瞭望》《半月谈》《人民日报》等刊物上的62篇深度调查,内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民生研究,如对官员权力的制衡、公民社会的建立等,其中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驻京办”等,曾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介绍:

李松,云南蒙自人,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2001年2月进入新华社工作,先后为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调查性深度报道见长。自2005年以来,曾在《瞭望》《半月谈》《人民日报》《环球》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多数被《文摘报》《作家文摘》《中国剪报》《联合早报》《国际时报》等海内外报刊杂志转载,多篇入选中央党校培训教材。其作品曾获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多篇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中2005年7月25日刊发于《瞭望》的《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文,首次详细披露“驻京办”内幕,多位中央领导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引发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持续至今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调查型记者,他长期执著于社会公共利益与民生研究,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往往抓住重大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典型而深刻。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权力制衡 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 剥除官员“隐性利益” “培训中心”离阳光有多远 秘书腐败:失控的隐性权力 利益冲突成“腐败之源” 官员招商:履职还是越位 “诽谤官员”的荒唐逻辑 官员“跨国家庭”暗箱 官员“私生活”进入反腐视线 官员“出国考察”灰幕 把脉“运动式执法” 问题官员“东山再起”为哪般 警惕“执法产业” 纪委书记落马的监督遗患

第一部分 权力制衡 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 剥除官员“隐性利益” “培训中心”离阳光有多远 秘书腐败:失控的隐性权力 利益冲突成“腐败之源” 官员招商:履职还是越位 “诽谤官员”的荒唐逻辑 官员“跨国家庭”暗箱 官员“私生活”进入反腐视线 官员“出国考察”灰幕 把脉“运动式执法” 问题官员“东山再起”为哪般 警惕“执法产业” 纪委书记落马的监督遗患 官员“走穴”商场弊端何在 高校“官本位”: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临时人员“公权批发”之患 揭开“权力期权化”的面纱 秘书提拔“路径隐患”第二部分 民主平等 央企豪门“盛宴”何时散 “待遇终身制”制造新不公 公务员离“阳光工资”有多远 机关集资建房的灰幕 揭秘官员学历造假的利益链 官员住房消费面面观 领导干部“亦官亦商”之患 高校兼职“追”官乱象 网络考验干部选任公信度 “干部年轻化”的民意反弹 谨防民主生活会“变味” 官员出书热:功利还是热爱 转非领导干部职务的暗流 罢免撤换制度成党内民主“难中之难”第三部分 政策法治 贪官“立功”的灰色地带 中介组织“灰色生存” 慎防干部交流制度“走形” 垂直管理引发央地博弈 宽纵行贿祸患大 贿赂呈现“非物质化” 规范干部挂职路径 公车改革,路在何方 临时机构:特权下的监管盲区 透视部分官员的风水情结 官员问责亟待制度突破 官员频繁调动之弊 地方政协官员“落马”探源 对贪官外逃扎紧篱笆 打造公务消费“阳光账本” 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的“沉默” 科研经费“黑洞”有多深 高校“老板”沦为新生腐败群体第四部分 公民社会 中国“民调时代”来了 信息公开催生“公民本位”社会 民间反腐网:法律刀尖上的“舞蹈” 官员开博,看上去很美 公共事件期待“独立调查” 民间反腐的突破和缺憾 养老保险改革:做加法还是减法 人肉搜索的“身份危机” 官员心理危机干预“软肋” 网络舆情检验政府公信力 “官办”行业协会的角色质疑附录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本书视线扫描之处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深入解开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启发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作为《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同时也是一位调查型记者,李松不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重大事件的记录者,还是社会问题的发现者、民众利益的维护者、时代进步的观察者。他是首位详细揭露“驻京办”内幕的记者,引发了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调查型记者,李松长期执著于社会公共利益与民生研究,其作品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往往抓住重大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典型而深刻,对于促进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编辑推荐:

★揭示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的共生关系,监督和制约隐性权力运作与权力腐败  ★批判隐性权力运作的弊端和危害,分享权力监督与权利维护的建言  ★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一切权力都将最终走向腐败!  古人云,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一切权力都将最终走向腐败。  西方有一句名言:把权力装进笼子里。  正是这条已被中外实践反复证明的历史定律——权力腐败律要求我们给权力套上枷锁和缰绳,要给权力的运行以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在所有监督形式中最有力量的一种。  出自新华社记者李松之手的《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一书,就给我们一本鲜活的政治教材,让我们能够看到新闻监督权力的魄力和魅力所在。李松凭着学者的社会良心,循着记者的敏锐触觉,用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以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捕捉中国隐性权力的栖身角落,为读者解读了当今中国最鲜活的政治生态。  我与李松相识已多年。大概半年前,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次反腐论坛上,我偶遇李松,他就说有出版社正准备为其出版一本时政类的书,嘱我到时为之作序云云。当时太忙,也没多想便匆匆应承下来。  2010年冬的一天,李松把这部《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的电子版发给我,说这本书将很快出版面世,序言在两周内就要交付出版社。  这是一次难得的比较完整地阅读李松作品的机会。这部书分为“权力制衡”“民主平等”“政策法治”“公民社会”四部分,共收录了他2005年以来发表在《瞭望》《半月谈》上的62 篇作品。  这些作品,几乎都涉及了权力的监督,涉及了公民社会的追求——平等、法治和自由。李松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


  ★揭示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的共生关系,监督和制约隐性权力运作与权力腐败  ★批判隐性权力运作的弊端和危害,分享权力监督与权利维护的建言  ★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一切权力都将最终走向腐败!  古人云,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一切权力都将最终走向腐败。  西方有一句名言:把权力装进笼子里。  正是这条已被中外实践反复证明的历史定律——权力腐败律要求我们给权力套上枷锁和缰绳,要给权力的运行以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在所有监督形式中最有力量的一种。  出自新华社记者李松之手的《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一书,就给我们一本鲜活的政治教材,让我们能够看到新闻监督权力的魄力和魅力所在。李松凭着学者的社会良心,循着记者的敏锐触觉,用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以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捕捉中国隐性权力的栖身角落,为读者解读了当今中国最鲜活的政治生态。  我与李松相识已多年。大概半年前,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次反腐论坛上,我偶遇李松,他就说有出版社正准备为其出版一本时政类的书,嘱我到时为之作序云云。当时太忙,也没多想便匆匆应承下来。  2010年冬的一天,李松把这部《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的电子版发给我,说这本书将很快出版面世,序言在两周内就要交付出版社。  这是一次难得的比较完整地阅读李松作品的机会。这部书分为“权力制衡”“民主平等”“政策法治”“公民社会”四部分,共收录了他2005年以来发表在《瞭望》《半月谈》上的62 篇作品。  这些作品,几乎都涉及了权力的监督,涉及了公民社会的追求——平等、法治和自由。李松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李松视线扫描之处也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这些方面,李松深入解开了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给了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其实,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权力制度和权力监督的制度设计并不缺乏。但为什么很多研究者认为,腐败问题是权力之“癌”,是一种无药可治的不治之症呢?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只靠制度反腐败,是不可能成功的。事证明,我国对权力腐败的方方面面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规定对于“隐性的权力”来说,却常常成为一纸空文。这种现象让很多政治学者深感困惑,有些学生也因此把政治学当作“伪科学”。  “道高一丈,魔高一尺”,在政治权力的角逐场上,权力的博弈让很多腐败走向“地下”,权力腐败之癌细胞逐步向政治肌体转移渗透,变成更多更难根治的腐败顽疾。李松把这本书定义为“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就是对中国的腐败问题做更深层次的观察和诊断,因而也是更加深层次的更加系统的“反腐败”。这种探索的深度是前人所未尝涉及的。如果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那么,反腐败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人把隐蔽得最深的黑暗揭露出来,打开天窗,引进阳光。李松的《中国隐性权力调查》正是承担了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可以说,李松的勤奋成就了他今天的成绩。从进入新闻界,李松涉足过时政、教育、社会等多个领域,其作品被广泛转载,但影响最大的要数时政类作品,而《中国隐性权力调查》所选作品,也均为从时政类作品中精选而出。  通过阅读全书,不难发现李松是一名抱有新闻理想且极具思辨能力的职业记者,他以对新闻的敏锐及独特的视角,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作品虽独立成篇,但有着内在紧密的必然联系,涉及我国公权力多个领域隐性权力问题,包括其形成的制度原因、危害以及解决方案。  还在五年前,李松就以《“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文,首次揭开“驻京办”这个神秘机构的内幕,受到多位中央领导的批示,也引爆了中国社会与国外舆论对中国“驻京办”现象持续至今的高度关注。  从那时起,我就能经常能读到李松的作品。他的新闻触角,也逐步从多个领域聚焦到时政领域,并且对隐性权力问题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和探索。在我的记忆中,能持续多年地关注这个领域的中国记者,极其少见。而李松便是其中一位。  尽管我国在2008 年5 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事实是,在如今有些地方,信息屏蔽现象还是比较严重,这为公权力的滥用提供了土壤。李松在公权力的缝隙中,冷静地洞察和审视着这一切。  多年来,李松始终以亲历者的身份,把所看所思的事件,通过精心梳理,然后沉淀下来,最后理性地呈现给读者。虽然是监督性报道,但其出发点是善意的、建设性的。每篇作品反映的问题,都通过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请大量的专家、学者,提出不少合理化建议。这也使得他的作品,与其他调查型记者的作品相比,更具有说服力与可读性。  我认为,记者的责任不仅是揭露事件的真相,更是要寻求到解决问题更科学、更合理的路径。在这方面,李松的做法,无疑值得肯定。这是现实中很多监督性报道所缺少的理性和智慧。  李松曾说,在调查性报道中,要尽量做到报道平衡,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在证据的使用上,尤其避免“一边倒”的证据筛选方式,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选取事实,平衡、客观地使用证据。从李松的所有作品来看,他一直在遵循这个原则。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把握好媒体、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共生关系,将事件真相还原给公众,从而恪守媒体的客观报道,既凸显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验证了记者的良知与职业道德。  但要清楚地看到,在当今社会,要“探寻事实真相”并非易事。因为真相总是处在一种动态与各方利益的博弈之中,这是一个需要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才能最终逼近和抵达的目标。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李松始终平视权力,并不懈地追寻权力背后的真相,他期待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尽管它是残缺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痛苦的。但我相信,在李松以后从事的记者生涯中,能让他低头的,只有真理!他还能写出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这个社会、无愧于百姓的优秀作品来。

显示全部信息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8062181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华夏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9.8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5 × 19装帧平装
页数 368 印数 20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是华夏出版社于2011.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69-53 的主题关于 社会问题-调查研究-中国-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