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与文化
境界与文化封面图

境界与文化

张世英,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书籍简介:

人类的文化活动有科学、道德、审美、宗教等方面。与此相应,人生的境界也有科学求实的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宗教境界等层次。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文化与境界的上述诸方面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其在中西文化史上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西各种思想主流所倡导的理想人格,提出了作者自己所主张的现时代的人格理想。作者认为,以万有相通相融为依据的“万物一体”观(或称“主客合一的整体”观)是中西思想文化史上关于“本体”的最新总结、解读和成果;一个现代意义的人,应是一个既有科学求实境界又有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宗教境界(作者主张一种无神论的宗教)的人,其最高的境界乃是对“万物一体” 之真善美相统一的领悟。

书籍目录:

Preface

第一篇万有相通的哲学

第一章论万有相通相同、相似、相通

第一节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愈益倾向于消除抽象同一性概念的独立实体性

第二节相同性概念是一种理想的设定,可以作为衡量相似性的标准

第三节不相同而相通的各种内涵

第二章论想象体悟万物一体的认识论途径

第一节从柏拉图到胡塞尔关于想象的思想发展历程

第二节想象的多层次界定;审美幻想把逻辑上不可能的东西纳入万物一体之中

第二篇各种文化活动、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语言意义的意义论语言意义问题与文化、人生意义问题的关系

第一节语言意义的几种意义

第二节人生的“在世结构”决定语言的不同意义

第三节多注重一点语言的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

第四章科学与道德提倡科学的自由精神与知识向善的精神

第一节古希腊科学的自由精神与伦理道德价值的紧密结合

第二节古希腊科学的自由精神在今天仍然对人生和科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科学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建立在“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在世结构”的基础之上

第五章科学与审美论由科学到审美的通道

第一节欣赏自然美是由科学通向审美的起点

第二节美使科学的普遍性变得具有生命力

第三节由科学到审美的主要通道是想象

第四节科学和审美的共同特点是自由的精神

第六章科学与宗教以宗教感情作为推动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第一节现代科学发展所引起的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新思考

第二节科学与宗教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所走过的“之”字形道路

第三节科学之外尚有不违背科学的宗教存在的空间

第四节万物一体就是我们的“上帝”

第五节学习西方科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对真理之爱的“宗教感情”

第七章道德与审美论审美高于道德

第一节中西哲学史上几种道德观的启示

第二节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第三节西方一些思想家关于道德与审美关系问题的论述

第四节审美意识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第八章道德与宗教为道德寻找一种无神论的宗教根据

第一节哲学史上关于道德的宗教根源问题的各种思想观点

第二节“万物一体”可以代替“上帝”和“天”而成为道德的

神圣性根据“

第九章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第一节“哲学”一词自柏拉图起成了崇奉超感性东西的

“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第二节柏拉图以后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第三节海德格尔:从“哲学之事”到“思之事”

第四节哲学的“仙女”只能在仙凡之间翱翔

第三篇中西传统文化

第十章道家与科学发掘道家哲学中的科学基因

第一节“道法自然”、“万物得一以生”

第二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三节“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第四节道家哲学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局限性

第十一章道家与审美提倡一点虚实结合的精神

第一节老庄哲学的审美境界

第二节游于虚中国山水诗的灵魂

第三节游于虚诗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第十二章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

之爱的空间

第一节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

第二节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

第三节董仲舒的“天人相副”与“性三品”说

第四节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

第五节叶适、李贽、戴震的重功利、重衣食、重情欲的思想

第六节“万物一体”的伦理道德观

第十三章希腊精神与科学科学召唤希腊精神

第一节希腊精神是理性沉思与热情相结合

第二节希腊精神在中世纪和近现代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重实验的精神在希腊文化中亦有其思想根源

第四节科学的效用性亦可与科学的自由精神相结合

第五节对中西方科学前景的一点展望

第十四章基督教与道德我们的道德意识可以从

基督教那里吸取点什么

第一节给中国传统的自得自足的道德意识增添一点

基督教的“兴奋剂”

第二节给我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一点责任感和平等之爱

第三节“上帝”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第十五章基督教与审美提倡一点美的神圣性

第一节基督教的美学观点把审美意识提升到了超越

现实的高度

第二节基督教美学观点在文学方面的体现

第三节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审美意识仍回旋着对上帝

神性的追思

第四节审美与宗教的结合

第十六章“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让

我们多一点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精神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中

第二节“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第三节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

第四节“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

第十七章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两种实现自我的方式、两种文化观

第一节中西传统文化中两种实现自我的方式

第二节两种伦理道德观

第三节两种科学观

第四节两种审美观

第五节中西传统哲学的转向及其影响

结语

第十八章境界与文化

第一节四种人生境界

第二节个人的人生境界主要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

第三节文化的评判问题

第四节在发展科学的基础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质

第五节科学、认识活动的抽象性与审美、道德活动的具体性

第六节从科学认识到人生领悟

附录一为黄见德教授《西方哲学东渐史》一书所写的序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借鉴

附录二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

附录三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中西哲学比较书系”之一,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万有相通的哲学;第二部分为各种文化活动、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是作者所设想的一条“成人之道”的大致的线索;第三部分中西传统文化,主要讲中西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人类的文化活动有科学、道德、审美、宗教等方面。与此相应,人生的境界也有科学求实的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宗教境界等层次。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文化与境界的上述诸方面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其在中西文化史上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西各种思想主流所倡导的理想人格,提出了作者自己所主张的现时的人格理想。作者认为,以万有相通相融为依据的新的“万物一体”观(或称“后主客关系的一体”观)是中西思想文化史上关于“本体”的最新总结、解读和成果;一个现代意义的人,应是一个既有科学求实境界又有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宗教境界(作者主张一种无神论的宗教)的人,其最高境界乃是对“万物一体”之真、善、美相统一的领悟。【作者简介】  张世英,1921年生,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黑格尔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主编、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学科重点第一学术带头人。曾应邀到德国美因兹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作学术讲演,到美国、瑞士、法国、德国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主要著作有《哲学导论》、《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张世英学术文化随笔》、《北窗呓语》、《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论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小逻辑绎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辞典》(主编)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境界与文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10063928
如需购买下载《境界与文化》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境界与文化是人民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825 的主题关于 人格-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