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气质
中国人气质封面图

中国人气质

(美) 明恩溥, 著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6.0

书籍简介:

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的?虽然我们不必以他人的模式来改造自己,却也通过他人来审视自己、改进自己。这是一部100多年前,由旅居中国20多年的美国人所撰写的书,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表现出对他越来越强烈的兴趣。这是一部美国传教士所著、描述中国人德行的惊动世界之作。曾备受鲁迅先生推崇。

书籍目录:

第一章面子

第二章节俭

第三章勤劳

第四章礼节

第五章缺乏时间观念

第六章忽视精确

第七章误解的才能

第八章欺瞒的才能

第九章柔顺的顽固性

第十章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麻木不仁

第十二章轻视外国人

第十三章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守旧

第十五章不讲究舒适和方便

第十六章生命力

第十七章忍耐与坚韧

第十八章知足长乐

第十九章孝心

第二十章仁慈

第二十一章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社会台风

第二十三章连坐受法互相牵连

第二十四章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缺乏信

第二十六章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中国的现实环境和目前需要

译后评析

再版后记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前言

唐弢

继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后,威廉.莱德勒和尤金.伯迪克合写的《丑陋的美国人》(中文译名《困惑的外交官》)、高桥敷写的《丑陋的日本人》,也先后译成中文出版了。后两本书曾在《丑陋的中国人》里被提及,可以说是这类问题比较全面的介绍,也是柏杨用以自辩的客观的凭证。听说问题还有争论,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可惜我没有读到有关文章。当然,以偏概全是不对的,不应当将个别缺点看成是全民族的缺点;但由于作者都是本国人,池鱼故渊,知之深而望之切,我禁不住想起鲁迅说过的话,鲁迅说:“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这是问题的关键,他说得多好啊!

鲁迅翻译过厨川白村的书,对于厨川对“本国的微温、中道、妥协、虚假、小气、自大、保守等世态”的批评,“禁不住称快”;并且认为同是立国亚东,情形十分相似,因此厨川所狙击的要害,“也就是中国的病痛的要害,这是我们大可以借此深思,反省的”。看来这也是鲁迅之所以介绍《苦闷的象征》的原因之一吧,不过,倘有人以为鲁迅苛责自己,怀有民族自卑感,那就大错特错了。凡是别人加在我们民族身上的荒谬狂悖的言词,鲁迅总是不遗余力地给以反驳和狙击。在《马上支日记》里,在为内山完造的《活中国的姿态》所写的序言里,对于自命为“支那通”的日本人进行了嘲笑:“一个族行者走进了下野的有钱的大官的书斋,看见有许多很贵的砚石,便说中国是‘文雅的国度’;一个观察者到上海来一下,买几种猥亵的书和国画,再去寻寻奇怪的观览物事,便说中国是‘色情的国度’。”至于安冈秀夫扬言江浙人大吃竹笋,是“因为它‘挺然翘然’像男根”,属于色情心理乃至生殖器崇拜的一种表现,鲁迅对这些胡说八道的“支那通”更是嗤之以鼻,引为笑谈。但对于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批评,不管谈话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他总是认真对待的。例如在中国居住了二十余年的美国传教士史密斯(A.H.Smith18451932)所著的这本《中国人气质》(ChineseCharacteristics),他就以赞赏的口气一再提到它。

鲁迅认为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虽然错误亦多”,但“较日本人所作者为佳,似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直到逝世前十四天,他在《“立此存照”(三)》里谈到辱华影片《上海快车》的时候,重申前请,希望有人将这本《中国人气质》译出来,以结束“安于自欺、并以欺人”的局面。他劝人们把史密斯的书当做一面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呢?

鲁迅在留学时期研究过国民性问题。根据许寿裳的回忆,他探索了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些都和中国人的气质有关。以后他写小说《狂人日记》,写《阿Q正传》,写《药》,写《孔乙己》《高老夫子》《肥皂》《白光》,写《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弟兄》,以及将近二百万字的短小的杂文,几乎每一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写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他描绘了怎样的是中国人;另一方面,又暗示了中国人应当是怎样的,他开掘着,开掘着,直至掘到了中国人的灵魂。而我以为,鲁迅作品之所以深刻,就深刻在这方面:写出了人或者说中国人的一些内在的东西。

鲁迅没有全然同意史密斯的批评,并且说他“错误亦多”;但对有些意见却表示首肯,也许还有同感。比如史密斯说中国人爱顾全“面子”,只要“给了面子”,什么事情都好办。鲁迅对此发表过相似的见解。二十年代初在答复日文《北京周报》的访问时,他就谈到了《“面子”和“门钱”》,三十年代中期又写了《说“面子”》一文,指出“要面子”也容易变成“不要脸”,两者有时很难分辨。使他担心的是,外国人注重实际,似乎“想专将‘面子’给我们”。涉及“面子”的话,还可以从鲁迅的文章里找出许多来。史密斯批评中国人因循保守。鲁迅说过:“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史密斯批评中国人互相欺瞒。鲁迅说过:“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史密斯批评中国人不求甚解。鲁迅最讨厌的是那种模模糊糊、随波逐流的人,他说:“假使有一个人,在路上肚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史密斯批评中国人知足长乐。鲁迅最反对的是那种自我满足、安于现状的人,他说:“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他反对知足长乐,认为“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沿国平天下的大经路”,为此以讽刺的笔调写了《安贫乐道法》。至于史密斯批评的中国人麻木不仁,更是使鲁迅痛心疾首的民族的病根,他就因为在幻灯片上看到许多中国人围着欣赏自己同胞被人杀头的情景,这才中止学医的。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后来他在中篇《阿Q正传》和短篇《示众》里,都曾形象地描绘了欣赏杀头的麻木而无知的群众的场面。此外,比如史密斯批评中国人浪费时问、提倡忍受、猜忌连坐、繁文缛节……也都可以在鲁迅的文章里找到鞭挞的痕迹。史密斯同时讲了一些中国民族性的优点,如勤劳、节俭等等,显然,他批评的缺点有些也难以使人同意,鲁迅并没有全部接受它。

鲁迅曾称猛烈地攻击本国缺点的厨川白村为“霹雳手”,并认为他所狙击的实际上也是中国的病痛的要害。但他又说:“日本虽然采取了许多中国文明,刑法上却不用凌迟,宫廷中仍无太监,妇女也终于不缠足。”瑕中觅瑜,将两者对照一下,很可以看出他重视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从年轻时阅读它,到晚年仍希望有人将它译出的本意了。在我们眼前展示着一颗永远跳动着的伟大的心。

现在,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已由张梦阳等同志译出,并即将由出版社出版了。不仅鲁迅的期待得到满足,而且经过分析、自省“明白那几点说得对”,正可以作为变革的参考。我赞成鲁迅的意见,不论有多大缺点,我们“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1988年4月12日

后记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中国人气质》三版后记

张梦阳

《中国人气质》能够再版五年后,又出三版,似乎是意料之中的,因为鲁迅先生毕生都在敦促此书的翻译出版,不自满而勇于自省的中国人也一直在虚心倾听这本书对自己的中肯批评。四海之内,几乎所有衷心希望中华民族复兴的华人也都关心着这本书。

2007年5月,我到美国看望久别的女儿时,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我女儿住在美国中部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附近的华人每个星期日都集中在中华福音教会做礼拜。这种集会不仅是基督教的宗教活动,更重要的是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教会的陈达牧师,是一位非常慈祥、温敦的老人。听说他和夫人是放弃了高薪的工作、优裕的生活,到这里做清贫的牧师的。当他从别人那里得知我是研究鲁迅的,并翻译了《中国人气质》之后,立即邀请我到他家里举行讲演会,并郑重地在2007年7月26日《圣路易时报》上发出了预报:《中国近代思想史讨论会,张梦阳教授主讲》。女儿准时送我到了他的家里,见屋里面很朴素,没有任何华贵的家具,却满墙都是精装的书籍。客厅也不大,原本计划接待三十人,结果来了六十多人,挤得满满的。我讲的题目是《的构想与20世纪人类的精神流向及21世纪精神文化工作的使命》,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之后又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讨论十分热烈。会终,陈达牧师又给了我一个惊喜:送给我一本1894年美国纽约弗莱明出版公司英文原版的《中国人气质》,这真是无价之宝。当初我翻译此书时,只能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借读再版本,一个月后必须归还,过几天再借再还,而今天竟然拿到真正的初版本,而且完全属于自己所有,不禁喜出望外,连连致谢。陈达牧师反倒代表大家谢我,说很难得听到祖国学者的亲自讲演,都很高兴!又在8月9日《圣路易时报》上发出了报道:《张梦阳主讲座谈深受欢迎》,并附三张照片。

我深知这些真诚的海外同胞们欢迎的并不是我个人,而是出于对鲁迅的崇敬和对《中国人气质》的理解。由此,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气质》的巨大生命力与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可贵。

鲁迅先生在《随感录六十一.不满》中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在《中国人气质》三版之际,我和大家一起重温鲁迅先生的这一教导,并向大洋彼岸的陈达牧师夫妇致以深挚的谢意1

2010年4月18日于香山幽居

内容摘要:

  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人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动乱和变化?保持着哪些文化传统和陈规陋习?都市、乡村及社会各层面的具体状况如何?……本书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本书的作者系一百年前在中国居留并深谙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他以外国人独有的视角和眼光打量、考察着中国这块神秘的土地,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纪录下他的观感和惊奇。  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中文译著,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但对些一译本,竟未曾得见。今予重印,旨在重视当时中国社会顽固保守的时代氛围下,那些痛感国家落后、人民蒙昧的留学业生们企望国人乘此卧薪尝胆、以求自立的一片苦心。尤为可贵的是,他们实际上是在借此呼吁一场反省民族气质、改造和完善民族性格的思想运动。  人们之所以对(中国人气质>这本外国人写于一百多年前的书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一方面说明了“偏不肯研究自己”的中国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教训,逐步觉出了认识自己的极端重要性,渐渐地肯于研究自己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人气质》里面所批评的中国人的种种毛病并没有得到根治,有些甚至于愈加严重了。  以别的民族作为“镜子”,往往会更为清晰地看出本民族所存在的问题。听一听别一国家对本民族的批评,如鲁迅临终前不久恳切希望有人译出《中国人气质》时所说的那样:“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却正是中华民族自强自励的最佳途径。【作者简介】  明恩溥(ArthurH.Smith,1845-1932),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华,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兼任《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著有多种关于中国的书籍,代表作是《中国人的气质》(ChineseCharacteristics)。他在华生活近五十年,特别熟悉下层农民的生活,对中国较有感情,是最早建议美国政府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人,并获得了美国国会通过。本书首版于1899年。他对中国社会的研究深为鲁迅、潘光旦等学人称道。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人气质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10978262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人气质》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保定出版单位河北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8装帧平装
页数 268 印数 2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人气质是河北大学出版社于201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55.2 的主题关于 民族性-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