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9.0
本书是第一本关于“深度撞击”计划的专著,全书系统地介绍了该计划的情况,内容涵盖了“深度撞击”计划的任务设计、探测器平台、有效载荷及自主导航系统设计、目标彗星的观测历史、运动与工作特性、彗核与彗发情况分析、撞击坑的尺寸和光学特性估计、成坑理论与模型、地基观测、计划及飞行数据处理、教育及公众普及延伸计划等。
第1章“深度撞击”计划:在彗核上进行的一次大型主动实验
1.1历史与简介
1.2我们所未知的
1.2.1质量及相关参数
1.2.2结构特性
1.2.3分化和演变
1.2.4最终状态
1.3其它的相关任务简介
1.4“深度撞击”计划概述
1.4.1项目的科学目标和成功标准
I.4.2科学仪器与相关任务概述
1.4.3需要进行的测量
1.5撞击目标的选择
1.6我们将了解的
1.6.1质量及相关参数
1.6.2结构特性
1.6.3分化和演变
1.6.4最终状态
1.6.5其它可能的结果
1.7总结
参考文献
第2章“深度撞击”任务设计
第3章“深度撞击”中的探测仪器综述
第4章“深度撞击”任务中的自主导航技术
第5章坦普尔1号彗星的观测历史及其运动特性
第6章坦普尔1号彗核的工作特性
第7章坦普尔1号的彗发
第8章基于“深度撞击”任务的彗星地南遥感
第9章“深度撞击”产生的撞击抗尺寸和光学特性估计
第10章“深度撞击”任务的成坑理论与模型:从任务规划到数据分析
第11章“深度撞击”计划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红外光谱预测
第12章“深度撞击”计划中的地基任务
第13章“深度撞击”计划:预期的飞行数据
第14章“深度撞击”计划的教育及公众普及延伸计划
术语表
本书是关于介绍“深度撞击计划”的专著,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该计划的情况,内容涵盖了“深度撞击”计划的任务设计,探测器平台、有效载荷及自主导航系统设计,目标彗星的观测历史、运动与工作特性、彗核与彗发情况分析,撞击坑的尺寸和光学特性估计、成坑理论与模型,地基观测计划及飞行数据处理,教育及公众普及延伸计划等。本书可供从事飞行器设计及天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2005年7月4日,美国的“深度撞击”撞击器成功实现了对坦普尔1号彗星的撞击,作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空间实验,它使得人们能够探测彗核的内部,分析其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彗星的演化过程。 本书是第一本关于“深度撞击”计划的专著,全书系统地介绍了该计划的情况,内容涵盖了“深度撞击”计划的任务设计,探测器平台、有效载荷及自主导航系统设计,目标彗星的观测历史、运动与工作特性、彗核与彗发情况分析,撞击坑的尺寸和光学特性估计、成坑理论与模型,地基观测计划及飞行数据处理,教育及公众普及延伸计划等。 本书可供从事飞行器设计及天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飞行器设计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辅助教材,还可以作为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