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封面图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

张连刚, 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2.0

书籍简介:

本书首先借鉴现有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建立一套适合比较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其次,对中国各省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各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一份相对科学完整的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报告。

作者介绍:

张连刚,1977年5月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9月起在西南财经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硕博连读,2011年7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承担市场调查与预测、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市场营销等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满意度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各l项,主持完成2项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211”工程三期特色研究项目、四川省发改委重大招标项日共计6项,参编教材2本,在《中国农村经济》、《商业经济与管理》、《林业科学》、《林业经济问题》、《西北林学院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独著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2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贸易经济》期刊全文转载。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农林经济与管理。

书籍目录:

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研究目的和相关概念1.2.1 研究目的1.2.2 概念界定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1 竞争力评价尺度选择研究述评1.3.2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进展1.3.3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评述1.3.4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赋权评述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 研究思路1.4.2 研究方法

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研究目的和相关概念1.2.1 研究目的1.2.2 概念界定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1 竞争力评价尺度选择研究述评1.3.2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进展1.3.3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评述1.3.4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赋权评述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 研究思路1.4.2 研究方法1.5 研究创新与研究局限1.5.1 研究创新1.5.2 研究局限1.6 研究展望2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2.1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基础2.1.1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直接效应2.1.2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间接效应2.2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2.2.1 流通对消费贡献的实证分析2.2.2 流通对就业贡献的实证分析2.2.3 流通对GDP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2.2.4 流通对经济增长贡献总效应的实证分析3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3.1 竞争力的含义3.2 竞争力的层次3.3 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3.3.1 国家竞争力来源理论3.3.2 区域竞争力来源理论3.3.3 产业竞争力来源理论3.3.4 企业竞争力来源理论3.4 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3.4.1 国家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3.4.2 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3.4.3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3.5 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原理3.5.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3.5.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3.5.3 聚类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3.5.4 熵值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3.5.5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4 省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4.1 产业竞争力理论4.1.1 产业竞争力的含义4.1.2 产业竞争力的内容4.1.3 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4.2 省域经济竞争力理论4.2.1 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含义4.2.2 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基本特征4.2.3 省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依据4.3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理论4.3.1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含义4.3.2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5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5.1 评价指标的类型及指标类型选择5.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说明5.2.1 基础竞争力指标5.2.2 效率竞争力指标5.2.3 密度竞争力指标5.2.4 结构竞争力指标5.2.5 创新竞争力指标5.2.6 发展竞争力指标5.3 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6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与综合评价6.1 主要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6.1.1 聚类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异同6.1.2 熵值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异同6.1.3 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的异同6.1.4 小结6.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6.2.1 流通基础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6.2.2 流通效率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6.2.3 流通密度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6.2.4 流通结构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6.2.5 流通创新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6.2.6 流通发展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因子分析法)6.2.7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比较(因子分析法)6.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业竞争力比较研究6.3.1 流通基础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6.3.2 流通效率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6.3.3 流通密度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6.3.4 流通结构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6.3.5 流通创新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6.3.6 流通发展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法)6.3.7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比较(主成分分析法)6.4 基于熵值法的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6.5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评价方法结果比较与选择6.6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比较研究6.6.1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差异的显著性分析6.6.2 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差异分析6.6.3 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综合竞争力关系7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7.1 本书主要结论7.2 提升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7.2.1 稳强增强7.2.2 培优扩优7.2.3 补弱减弱7.2.4 突破瓶颈7.3 提升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建议7.3.1 推动流通创新7.3.2 优化流通结构7.3.3 明确流通产业定位7.3.4 西部地区应当注重流通基础设施建设7.3.5 充分发挥政府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7.3.6 注重协调经济综合竞争力和流通总竞争力二者发展关系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内容摘要: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任何商品和生产要素,只有经过流通(分配和交换),才能由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实现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完成社会再生产过程,从而在下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继起和进行。如是,经济社会才能顺畅运转和发展。流通力是我国学者创立的经济学范畴,是指流通具有创造新价值和保存原有价值,并使其少受损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本无明显优势的城镇,因兴办市场和发展流通网络,逐步成长为汇聚并扩散全国货源的著名区际贸易中心城市,拉动了周边腹地和毗邻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绍兴柯桥轻纺城、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河北白沟箱包批发市场、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等市场发展迅速,进而带动其所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就是典型例证。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省区间流通产业发育程度差异体现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如何准确评价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是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指标不够科学等缺陷。通常而言,每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而且,采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为此,《经管学术文库·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实证分析与提升路径》作者着实在选择评价方法和构建指标体系上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他分别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中国东、西部22个省区市流通产业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然后,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法,从中选出准确性较高的一种,确定为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力求使评价结果更合理也更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作者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经过反复推敲和斟酌取舍,最终建立了一套由6个一级指标和5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6个一级指标是:流通基础竞争力、流通密度竞争力、流通结构竞争力、流通效率竞争力、流通创新竞争力和流通发展竞争力。根据研究需要,《经管学术文库·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实证分析与提升路径》还将每个一级指标分解为多个二级指标,力求评价具体而准确。毋庸讳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受到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如所设计的评价指标,能否收集到省区统计数据并作实证分析,就是必须考虑的首要条件。故而,作者只能在限制条件许可范围内,设计评价指标,构建相对合理的指标体系。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经管学术文库
9787561550205
如需购买下载《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厦门出版单位厦门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 × 13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是厦门大学出版社于2014.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724 的主题关于 省-流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