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本书从“粤方言北上”、“普通话南下”、“四海汇成流”、“网络新力量”四个方面着手,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在广东比较有代表性的流行词80个。每个词条中不但有严谨的释义、例句,有其由来,还有和这个流行词有关的改革开放中的人物和故事,并配有意味隽永的图片。作品既是30年来语汇丰富和发展的真实记录,更是3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生动描摹。
序
写在开头“粤方言北上”及其他
一、粤方言北上
执生
头啖汤
养眼
打的
搞掂
资讯
T恤
歌厅
生猛
入围
埋单
炒更
义工
炒鱿鱼
写字楼
湿湿碎
大哥大
超市
猛人
有料
三来一补
样衰
搞笑
蒸发
打工
老板
二、普通话南下
变通
三资企业
包容
自主权
万元户
下海
下岗
吃大锅饭
首富
标王
公关
品牌
策划
资深
抓手
好人
平台
炒作
非典
网民
股民
老赖
单位
零距离
原生态
段子
白领
三、四海汇成流
愿景
体认
管道
共识
考量
关爱
忽悠
下课
侃大山
作秀
C4
SOHO
四、网络新力量
拍砖
博客
播客
晒客
极客
拍客
拼客
粉丝
人肉搜索
驴友
推手
PK
PS
MM
后记那些词:那些人.那些事
前言
有一个情境常让我心存震撼:那是5月13日凌晨,我解放军战士在四川德阳蓥华镇中学教学楼地震现场实施救援时,发现一个小女孩在废墟里还打着手电筒看书。女孩告诉战士:“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在生命最危急最黑暗的时刻,女孩质朴的真情流露,让我们出版工作者充满了一种义无返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读书能让生命永恒,是人类从黑暗中走向光明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有感于此,在“书香岭南”全民读书月的一次活动中,我谈了自己的认识,并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制订科学的读书计划,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使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身处转型期的中国,中国式的改革开放没有任何参照物和参照体系,没有人知道该怎么搞,会出现什么问题。只有读书,才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才能让决策者少走弯路、让执行者更有力,能让普通民众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时代。
中国人刚刚走过的30年,是极不寻常的30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广东省精心组织实施了“改革开放,广东先行”出版工程,所策划的一批重点书籍正陆续与大家见面。饶原生先生所撰写的这本《世事新语》,选取了“改革开放30年流行词”这样一个颇为独特的视角,试图借此唤起广东30年发展中的文化记忆,以及细细品读我们的文化足迹,这事做得很有价值。
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所产生的示范意义和基石作用是意味深长的,比如说本书所揭示的“粤方言北上”现象。30年来,随着粤语歌曲迅速唱响大江南北,随着选料鲜活的粤菜到处开店,随着“珠江水”、“广东粮”等广货的源源北上,更有“打的”、“埋单”、“炒更”、“养眼”、“生猛”、“搞笑”、“个啦”、“歌厅”、“超市”、“入围”等一批粤方言流行词被举国争说。我不知道,还有哪一种区域文化,会有如此生动的魅力,可以让中国人普遍感到新奇,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
饶原生应是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他一头钻进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里,细细思索流行词汇在规范语境下的流变。书中似在数说“粤方言北上”,实为书写广东事、表现广东人,在品味流行词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广东30年发展的成因所在。究其实,就我们的共同用语而言,一方面是“粤方言北上”,另一方面又是“普通话南下”,还有台湾话、上海话、东北话等方言的“四海汇成流”,加上网络用语的大量加入,流变中的现代汉语正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文化特点。置身于我们民族丰富多彩的词汇海洋,本书作者敏锐而辛勤地记录着这些有趣的社会现象,努力地做一个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所录下的思想碎片于是就能见人之所未见。
本书因为是由一些讲述流行词的短文所构成,既可以让人在每天一小时的读书安排中畅快淋漓地解读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也可以让人在短短几分钟的书香余兴里用“一日一词”的进度去感受日常用语背后的为什么。故此,我以为本书是能够体现这样四个字的阅读要旨:开卷有益。
2008年8月28日
后记
那些词.那些人.那些事
一
有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问题了。你还说“本书阅读指定词汇路径”是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可是,书中有些流行词在新版词典中找不到啊!另外,有些词义注释为什么不遵从工具书上的规范说法?作者难道比专家还高明吗?
在回答有关问题之前,我要先向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修订人员表呆由衷的敬意和谢意!若不是读到这一本最广泛地集中了语言学者智慧和辛勤劳动的汉语工具书,就不会有目前这本书的写作冲动。我在本书开头说过,作为一个本土文化情结深深的广州人,马上产生的兴奋点是“粤方言北上”太妙了!并且,新版词典确实简化了于我来说难度最大的词义钩沉问题,释义时可以适当参照。
不过,在比照新版词典的词义时,困惑也随之而来:为什么,“埋单”、“买单”可以并存?为什么,“搞定”可以搞定“搞掂”?为什么,“炒更”不可以在白天进行?诸如此类,从粤人的视角,有些词义问题显然值得商榷。我并不比专家高明,所提出来的不同解释只属于求同存异。本来,世间上所有的语言工具书,只是相对静态而实为动态的发展中的产物。我没有完全遵从规范说法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所写的并非工具书,而是“改革开放30年流行词中的广东样本”,仅此而已。
因为专注于30年中的流行词,选择样本时就不必看它们是否够资格进入新版词典。工具书收词更看重其生命力,流逝了的便不再考虑。而这本书所选取的流行词,更看重其样本意义,只要能够凝固30年中有价值的瞬间,只要能够展现广东人自成一格的行为、规范、品行、操守、精神与风貌,只要能够折射中国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变化,诸如此类。
那些词……词词读来不寻常。挂一漏万,亦在所难免。
二
那些人……书中被遗漏掉的广东脸孔,肯定很多。记得那晚,本书策划人陈锐军约我到二沙岛向日葵西餐厅饮啤酒,彼此之间谈得很兴奋。当时想同步进行的,其实有两个选题。其中一本,是想追寻“100张广东脸孔”,拟通过采访实录的方式,记录30年来广东人在“顺流,逆流”中的生存状态和发展传奇,在勾勒改革开放群像时让广东人可以客观地认识自己、读懂自己。
陈锐军认为,两本书的最合适写作人选,皆非我莫属。这位多年的老朋友,其实是高估我了。进入2008年,媒体都在进行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相关人物话说当年的纪实报道陆续出现在各种报刊上。我一边在阅读中参与旧事的回忆,一边窘于个人的精力有限。最终,我打了一半的退堂鼓。
陈锐军却不肯放过我:流行词这一本呢,不会不做吧?正如大家已读到的,30年的流行词中,依然附有“100张广东脸孔”的影子。“顺流,逆流”中未竟的想法,借助于流行词之穿针引线,居然又得到了局部的实现。广东30年发展能有今天,说到底还是靠人去做的。正如一部中国近代史离不了敢为天下先的广东人一样,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功劳簿上,也将铭记广东人先行一步的深深足迹。
进入这本书的广东人,未必都是风云人物。社会进步是全体人民所共同完成的,每一个人的价值和作用都不应低估。说是选取样本,实是“漏取”,怎么选也都会挂一漏万。我决定采取熟悉者优先的原则。20多年从事新闻工作,所采访过的广东人也有厚厚一叠的记录了,如今,梁广大、黎子流、袁庚、钟南山、廖冰兄、丛飞、高德良、贝兆汉、劳贞波、陈扬……当这一张张广东人的脸孔浮现在脑海时,便倍感亲切,这就有利于我给有血有肉的他们贴上流行词的标签。
清点一下书中有名有姓的广东人,虽已超过“100张脸孔”之数,却还是“漏万”。怎么漏,我想都不能漏掉俗称新广东人([注]新广东人虽居住或工作在广东,但由于语言及生活习惯上并没有融入本土,遂有“新”之界定)的一群人。以2000多年前的任嚣、赵佗等中原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为开端,这块土地就一直见证着移民们从北向南的多次集体性大迁徙,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不断在种族上、文化上进行着优势杂交。改革开放又迎来了新一轮移民大迁徙,新广东人于是成为30年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贡献者或亲历者。
要读懂30年来的流行词,且从读懂广东人,包括从读懂新广东人开始。
三
那些事……那些也许又被记起、那些仍被遗忘的事儿!
广州东方宾馆音乐茶座、白云山足球队、西湖路灯光夜市、东莞太平手袋厂、《蛇口通讯报》……曾经引领风气之先的那些事儿,如今又该怎么寻其痕迹?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那些属于“最早”和“第一”的事儿,曾经举国争说,无疑会给后来者起到示范作用和基石作用。“不相信未作牺牲竟先可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欲求”,改革开放先行者的那些事儿,也是“顺流,逆流”的事儿。
当我在30年的时光隧道中来回穿梭,追寻那些或已消逝或正火热的事儿,竟产生了一种打捞历史的使命感。我在想,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应该是一种求真的精神、一种务实的精神。比如说,当我写下邓汉光、贝兆汉这些已不再被人记起的名字,写下他们在企业发起改革的最早尝试,总有一种向悲剧英雄致敬的冲动。没有前人的不怕摔跤、大胆走路,就没有今天的一切一切。路,往上走的路,总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出来的。
广东改革开放能有今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敢于冲破禁锢、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哪怕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择业这样的小事。遥想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广东电视台、南风窗杂志社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聘中,我都先后报了名。填写有关表格时,我老老实实地在“职业”栏表明“工人”身份,在“文化程度”栏写上“高中毕业”情况。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我被顺利录用。20多年过去了,我真的很怀念当时那种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没有从那以后开始的文字工作岗位上的长期磨砺。就没有我后来所撰写的涉足语言、涉足本土文化方面的书,包括现在这一本。
如果没有一个氛围,如果缺乏一个平台,一个人再有本事也是无法舒展的。在这里,我要感谢在我文字工作生涯中给过我很多帮助的兄长们、朋友们,感谢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朱仲南,20多年前初相识时他就是个思路开阔、功力老到的期刊编辑了,这一回又在非常繁忙的情况下抽出宝贵时间读我这冗长的书稿,并毋忘指点几句;感谢新世纪出版社社长陈锐军,是他的创意和策划孕育了这一本书,书稿孕育其间他所提出的一些想法实在令我受益匪浅,而他似是放任自流的工作作风更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感谢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王凯波,为使本书有一个好卖相她付出了辛勤劳动;感谢FOTOE、视觉中国、黎旭阳等提供了那么有价值的新闻图片;感谢黄燕嘉绞尽脑汁的封面设计;感谢一直在背后默默奉献、默默支持的妻子梁佩红,“其实世界上最幸福的童话,不过是一起度过的柴米油盐岁月”,她对我的从来不提要求却令我明白“做人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那些事、那些人、那些词……都付铭记中。
饶原生
2008年9月9日
本书从“流行词的广东样本”这样一个颇为独特的视角,借此唤起广东30年发展中的文化记忆。全书从“粤方言北上”、“普通话南下”、“四海汇成流”、“网络新力量”四个方面着手,梳理了30年来在广东比较有代表性的流行词78个。每个词条有严谨的释义、例句及由来,重点写与这个流行词有关的人物和故事,并配有珍贵的图片。作品既是30年来词语丰富和发展的真实记录,更是广东3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的生动描摹。 饶原生应是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他一头钻进第5版《觋代汉语词典》里,细细思索流行词汇在规范语境下的流变。书中似在数说“粤方言北上”,实为书写广东事、表现广东人,在品味流行词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广东30年发展的成因所在。究其实,就我们的共同用语而言,一方面是“粤方言北上”,另一方面又是“普通话南下”,还有台湾话、上海话、东北话等方言的“四海汇成流”,加上网络用语的大量加入,流变中的现代汉语正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文化特点。置身于我们民族丰富多彩的词汇海洋,本书作者敏锐而辛勤地记录着这些有趣的社会现象,努力地做一个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所录下的思想碎片于是就能见人之所未见。 本书因为是由一些讲述流行词的短文所构成,既可以让人在每天一小时的读书安排中畅快淋漓地解读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也可以让人在短短几分钟的书香余兴里用“一日一词”的进度去感受日常用语背后的为什么。【作者简介】 饶原生,岭南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传媒人,作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风靡广州的系列幽默作品《乐叔和虾仔》的主创作者之一。著有《粤港口头禅趣解》(1992年)、《百变靓汤》(1998年)、《粤语口头禅》(2006年)、《世事新语》(2008)。先后任职于《南风窗》、《共鸣》、《粤海同心》、《南方》等期刊,有多种体裁的文字散见于各媒体,作品曾获国家文化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州市委市政府、全国党刊研究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颁发的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