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5.0
本丛书主要为学术界一些知名学者的哲学随笔,主要特色在于内容短小,寓意深刻,雅俗共赏,有作者的新作,也有按一定的主题编排的作者已经发表过的内容。题目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如“天光云影:文化史漫记”;活泼又不失文学性。丛书每篇章篇幅都不长,而每一篇又都是围绕着一个独立的议题单独展开,独立成篇,这样读者读来就不至于过于辛苦,可以是茶余饭后的“甜品”,也可以是工作空暇的“休闲”。但篇幅的短小并不代表作品不精干,相反,作者正是把自己几十年的哲学体会以短小的篇幅显现出来,相比之下更显功力。之所以采取这种体例,也是为了体现随笔的特点,以短小通俗吸引读者而不以宏大的框架吓倒甚至吓跑读者。本套丛书共八册,作者以通俗的笔调,寓哲学智慧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既讨论民众普遍关心的日常问题,又讨论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生活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一种大的类似于方法论上的指导。
国故平议
从梁启超对东亚传统的两极判断说开去
对东亚智慧现世意义持平允态度
多层级变革交会
“五伦”、“三纲”分梳说
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展示和谐精神的佳妙文化符号:太极图
请增益传统生态智慧
清官廉事
略议时下清宫戏中的历史观
“软实力”小议
发明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奇葩
对当下国学讲习的期待
重温缪凤林、费孝通的中国“封建社会”论
从士人效忠对象的变迁看封建时代与皇权时代的差异
学海蠡测
“学术服务人类”与“为学问而学问”
修学三门径:义理、考据、词章
“首义第一枪”与历史考证
清史编纂体裁刍议
大学的天职
故宫盗宝案真相
辩才无碍
文星闪耀
旧曲新弦见沧桑
《徐九经升官记》创作及其他
历史文化语义学刍议
近代中国人对新语汇入华的“迎”与“拒”
侨词来归
乡关何处
中国文化的地域展开
近世鄂东人文兴盛原因探略
以史入诗 以诗证史
先行者之歌
彩笔武汉
黄鹤楼揽胜
碑文(四篇)
汉口租界
精神家园
在记忆浅层底下
高中忆旧
异域采薇
城堡与封建制
游马克思故居散记
新加坡的成就与忧患
新加坡:立法明,执法严
绿意遍东瀛
中国制造
“敬业”二字好生了得
勤劳感谢日
……
师友序评
学人剪影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十四五岁的我喜读鲁迅作品,尤钟情于鲁迅杂文。那时家中有毛边本《坟》、《热风》、《华盖集》、《准风月谈》、《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等,常常随携阅览,竟至如醉如痴。大约在1957年春天,邻居关先生(一位中专语文老师,无子女)一次见我这个初三学生在读《准风月谈》,他观赏书本后叹曰:“难得,是毛边本!”随即又问:“这书名是何意思?”我一时语塞,关先生说,当年杂志编辑怕惹事,要作者“多谈风月,莫讲国是”,鲁迅以“准风月谈”名书,乃讥刺当年的文化专制。此后,关先生下班、我放学回家,一大一小的两人常在院子里指天划地,议论滔滔。记得关先生说,鲁迅的随笔达到中国文学的一个极致,其对时弊的针砭,有些至今犹感真切。又说,鲁迅希望自己批评时弊的杂文“速朽”,但时弊难除,鲁迅杂文因而“不朽”。关先生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也仿佛领略到一点鲁迅杂文的奥妙。以后,每读鲁迅书,总想起关先生高大的身躯、慈祥的面容和兴致勃勃的宏议,连带悟到:貌似轻松的随笔,也往往藏有机锋,介入生活的力度并不下于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