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18.0
本书作者以“贯战史和1960体制论”为基础,叙述了二战后日本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日本民众、社会的影响。
序 怎样书写战后史?第一章 “战后”的成立(1945-1960年) 1.战败体验 2.占领和新宪法 3.冷战的开始 4.战后文化和战后思想 5.冷战下的亚洲 6.单独和与独立日本 7.1955年体制的建立 第二章 “战后”基本框架的定型(1960-1973) 1.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 2.大众消费社会的实现 3.60年代的文化和思想 4.越南战争 5.未完成的“战后处理”——日韩邦交正常化、冲绳归还、日中邦交恢复
序 怎样书写战后史?第一章 “战后”的成立(1945-1960年) 1.战败体验 2.占领和新宪法 3.冷战的开始 4.战后文化和战后思想 5.冷战下的亚洲 6.单独和与独立日本 7.1955年体制的建立 第二章 “战后”基本框架的定型(1960-1973) 1.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 2.大众消费社会的实现 3.60年代的文化和思想 4.越南战争 5.未完成的“战后处理”——日韩邦交正常化、冲绳归还、日中邦交恢复 第三章 “战后”的动摇(1973-1990年)第四章 “战后”的终结(1990-2000年)末章 在新的战争之中——再论什么是“战后”后记参考文献战后史年表(1945-2005.6)索引
本书欲以“贯战史和1960年体制论”为基础叙述战后史,故不采用“1955年体制论”这一通说,而将第一期的下限定为1960年。我的基本想法是:19世纪60年代,是战后基本框架的定位时期,也是眺望其前后时代的展望台。而19世纪90年代,则是这个基本构造开始崩溃的一个分水岭。第三、第四个时期的划分方法与“通说”基本相同,但对该时期的解释,我将强调贯战史的观点。另外,本书的时代划分,各个时期大致相隔15年。过去,“一代人(onegeneration)=30年”的时代认识占支配地位,但在现代这样变化激烈的时代,应当视为“一代人=10~15年”,即现代社会的一切,都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在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