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8.0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愈来愈大,有一群被称为“穷忙族”(Working Poor)的新阶层正在逐渐形成。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沦为“穷忙族”?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他们摆脱穷忙的悲惨命运?
编辑手记
序言
第一章我们之中的“四分之一”
谁是真正的“穷忙族”
第二章“穷忙”的阴霾
中年危机下的“穷忙”阴影
第三章正在消逝的美好
终身雇佣制土崩瓦解
第四章那条连绵不绝的求职长队
年轻“穷忙族”的窘境
第五章自由经济是福是祸?
“穷忙族”困局的反思
后记
前言
若干年前,我曾经蹲在北京海淀的某个书店的展架下边,翻看一本名叫《人有病,天知否》的书,书里写的是1949年之后的中国文坛,算是一家之言。那时候,我还没有工作,但是不愁吃喝,父母每个月给的生活费足够打发读书、生活之需。一个有闲情了解中国文坛陈年旧事的穷学生,对未来,除了憧憬,一无所有。
今天,当我撰写这篇编辑手记的时候,我的收入已经大体可以应付自己的生活所需了。不再是父母的负担,对年轻人来说是迈上社会的第一步。但是,这小小的一步却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长时间的收支勉强平衡带来的,仅仅是对没有积蓄的担忧,和日复一日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所以,当我第一次听说“穷忙族”这个词的时候,似乎是找到了对自己生活十分贴切的一种描述,仿佛真的“找到组织”了。
让我意外的是,在讨论书稿的时候,我的领导也认定了自己是“铁杆”的“穷忙族”。孩子还小,未来的开支无法预估;老人身体欠佳,如何照顾成为了重要的家庭任务;工作更是五味杂陈,难以尽数。这样看来,她的人生也并不比我好到哪里。当然,是否真的贫困或许不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但是忙碌和疲惫却是大家共有的体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既不用担心一餐一饭,却仍然需要算计着工资过日子,而为工资奔忙的过程占据了我们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有各自的生活要面对,有各自的麻烦要解决,用一句老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迷茫、无望、疲惫……几乎所有类似的词语,都比美好、希望、充实这类积极向上的词汇更能唤起时下都市人的共鸣。或许正因如此,我和我的领导才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类似的情绪和心境。
在编辑《穷忙族》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自己已经和心理上的“穷忙”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随着叙述的深入,本书作者深刻揭示了“穷忙族”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不是某个人的私人问题,甚至不是某一群人的问题。有悖于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穷忙族”似乎无力抗争他们面对的现实。置身其中,无论是曾经的企业高管,还是如今的高技术人才,无论是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年轻人,还是一路奋斗而来的中年人,没有谁该为自己的不幸受到指责。我们或许会意外地发现,“点儿背”有时候真的要怨一下社会。
我的一些朋友看过了书稿都告诉我,这本书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更让人失望的是,它并没有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摆脱“穷忙族”的境遇。我不禁哑然,这真的不是我能从容面对的问题。如果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在这里有些牵强的话,那么真的要急于断定,别人的故事与我们全然无关吗?且不说阅读本身是在帮助我们反思自我和身边的环境,仅就彼此关系而言,也没有几个国家比一衣带水的日本,与我们的联系更直接了,更不要说当今的世界早已是“寰球同此凉热”。
写到这里,我想告诉那些急于改善自身境遇的“穷忙族”读者,专心攻读一个学位,或者努力开拓一份事业之前,少不了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规划,而这正是《穷忙族》能带给你的帮助。尽管书中没有职业规划,没有热点专业推荐,但是它试图告诉我们一些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的事情,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反思各自的生活和境遇
反思它为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反思我们为何忙碌而不快乐。
反思我们究竟“穷”在哪里,为何而“忙”。
反思我们的无奈,也反思未来真正可以努力的方向。
中国人是敬天的,无论是否信鬼神,但凡有所感慨,总免不了一句“天啊”的惊叹。当忙碌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主旋律时,当迷茫、疲惫、烦躁不时袭来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那个慵懒的下午,在书店看到的那句话人有病,天知否?
袁博
2009年5月于北京
后记
本书以日本社会日渐严重的“穷忙族”问题为核心,综合了各种统计数据以及对实际生活中“穷忙族”的纪实采访,对“穷忙族”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
20世纪50-70年代,奇迹般的经济快速增长使日本成为亚洲最为富裕的国家,但现在,有不少日本人却陷入了“穷忙族”的境地。
读者朋友,您读了这本书以后有什么感想呢?
也许一些非正社员看了本书,会想“跟我生活境遇一样的人竟然有这么多”,看到有这么多同阶层的战友,会生出坚强的生活决心。
一些正社员看了本书,或许会觉得“世界上还有赚这么少的人啊,但是,我是正社员,跟这本书没什么关系”。
各色人等,他们的感想也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作为笔者的我想提醒那些还不是“穷忙族”的人们,对待“穷忙族”绝不可隔岸观火。不管是正社员还是非正社员,在日本国内工作的所有人,随时都有变成“穷忙族”的风险。如果是正社员,随着企业终身雇佣制度的瓦解,就有可能成为“穷忙族”。就像本书中所介绍的,原来还是光鲜的工薪族,突然陷入“穷忙”境地的人可是有不少呢!
当然,对于究竟什么是“富有”,什么是“贫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解释。应该也有不少人认为收入少并不是多大的问题,内心的丰富与收入毫无关系。
但我想,这只是程度的问题。如果一家四口年收入不满200万日元,甚至不满100万日元,连政府规定的“健康文明的最低生活标准”都达不到,要为今天、明天的吃饭问题担心,还怎么能说“内心的丰富与收入的微薄无关”这种不现实的话呢?
在一个社会中,“穷忙族”的增加绝不是微观的、个人的问题。随着“穷忙族”人群的扩大,在日本生活的所有人都将受到这一社会问题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穷忙族”人群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会引起国内个人消费的下降。长此以往,产品和服务滞销,企业的生产势必受到打击。社会进入需求减小生产减少需求减小的恶性循环。可能有人会说,即使贫穷的人不能消费,如果“富裕族”正在增加,那么从社会整体来看,个人消费还是能够保持坚挺。请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仔细考虑一下,有一天“富裕族”将自己需要的东西全部买到手以后,那就不会引发大规模的消费欲望了。所以说,贫穷人口的增加将成为抑制日本个人消费的主要因素。而且,收入特别少、生活不安定的“穷忙族”将难以结婚和组织家庭,少子化问题将更为严峻。
“穷忙族”的增加也会给政府税收带来恶劣的影响。如果无力支付税金的阶层在扩大,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日本财政问题愈加恶化。
如果政府为了再建财政而增加税收的话,这项负担也会给富裕人群带来影响。贫困人口的增加对富人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即使是正社员,也不能说“‘穷忙族’跟自己毫无关联”,反倒是全社会都应该认真地思考,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正如本书中介绍的,正社员中的不少人,工作量过大,即使没有收入上的不满也属于“心灵上的‘穷忙族’”。对于这些人,也有必要进行援助。
总之,日本政府应该正视“穷忙族”的问题,采取政策上的援助和诱导。这一点上,厚生劳动省提出的,关于非正社员(容易成为“穷忙族”的)成为正社员的晋升法案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相反,上调消费税的提案就完全置“穷忙族”的问题于不顾,所以政府有必要重新对这个提案进行考量。希望政府能认识到上调消费税将给“穷忙族”带来沉重的赋税负担。
如果我这本书能够唤起读者对“穷忙族”的思考,我将感到由衷的高兴。另外,在本书策划阶段的资料收集、采访总结中,宝岛社的田烟博文氏给予了我大力的协助,在此特表感谢。门仓贵史2006年11月
每个人生下来就不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现状努力地生活。 本书针对穷忙族的现象做了最深入、客观的分析与探讨,被誉为探讨“穷忙族”现象最精辟、完整的专著。 “穷忙族”不是某个人的私人问题,甚至不是某一群人的问题。有悖于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穷忙族”似乎无力抗争他们面对的现实。置身其中,无论是曾经的企业高管,还是如今的高技术人才,无论是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年轻人,还是一路奋斗而来的中年人,没有谁该为自己的不幸受至I指责。我们或许会意外地发现,“点儿背”有时候真的要怨一下社会。 《穷忙族》能带给你的帮助,是它试图告诉我们一些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的事情,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反思各自的生活和境遇 反思它为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反思我们为何忙碌而不快乐。 反思我们究竟“穷”在哪里。 反思我们为何而“忙”。 反思我们的无奈,也反思未来真正可以努力的方向。【作者简介】 门仓贵史,日本知名经济学家。1971年出生于神奈川县,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系毕业,主修宏观经济学。毕业后进入横滨银行智囊团综合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之后受命服务于财团法人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东南亚经济研究所。2002年转任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担任经济调查部主任一职:2005年7月开始,转任BRICs(金砖四国)研究所的代表。关注领域为日美经济、亚洲经济、BRICs经济,并著有许多与经济相关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