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天后土
皇天后土封面图

皇天后土

周同宾, 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属于散文体,文章短小精悍,全篇内容取材于农村生活,语言清新自然。

书籍目录:

自序

悠悠岁月

苦菜

西风

铁箱

留根

善人

纺车

配对

尿儿

老槐

野合

中邪

洋荤

地主

改嫁

盲人

续弦

世道

裤带

肉味

喝汤

冤孽

黄叶

人价

福寿

肉头

荒春

露丑

属狗

疯话

晚晴

舅倌

婚史

榴花

茫茫大地

土命

古道

虎背

黑土

牛事

治家

老驴

神洞

雷殛

荒路

日子

糊涂

地气

绝地

直杠

梨园

扫坑

旮旯

男人

苦丁

宅地

圆鱼

树精

风水

黄蛇

祖宗

花事

窝囊

浅山

水库

公粮

死河

骂天

芸芸众生

村长

雕龙

酒话

明月

喜丧

卖水

哭丧

稀奇

入赘

抱孙

老鸹

时运

党员

人家

姻缘

家业

彩霞

洪炉

木匠

私奔

说鬼

老脸

富户

旦角

铜盆

驹场

塑神

疯九

阉猪

光棍

神灵

剃头

分家

忘不了父老乡亲就《皇天后土俺是农民》答记者问

新版后记

前言

从头说起。

1988年,秋风萧瑟时节,我去访问一个叫大王营的村庄,想搜集一些写作材料。那里,“文革”期间,我曾住过一年。旧地重游,抚今忆昔,想必会有些话说的。走近村头,看见一个壮汉正在刨地。不是刨地,而是刨路。

那条路,从野地里过来,绕一个长着残荷的池塘,一片已经败了的竹林,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折三道弯才通入村内。因为不远处修了条直路,弯路就废了。我正是沿着废路进村的。汉子告诉我,荒路开起来,明年种倭瓜;村干部说,谁开归谁。路很坚硬,他用十八斤重的钢镢刨,每次只揭掉薄薄一层。刨到半尺深,下面的土仍是一层摞一层,如巧女人纳的千层鞋底,也如书页。千百年来,人脚把土路踩成一部厚厚的书。每一页上,都嵌满深深浅浅、仄仄歪歪的脚印。一次次出村、进村,一代又一代庄稼人,在这条短短的土路上,走完人生的旅途。每一页上,都浸透庄稼人的汗和泪。斑斑汗渍,滴滴泪水,连带着一个个平淡而又沉重的故事,连带着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是是非非。这实在是一部乡土的史书。

掩于地下,无人知晓;开掘出来,谁能解读?我不禁一声叹息。就在这当儿里,那汉子认出了我:“噢呀,你是周组长啊!”那时,工作组除了正组长,还有五位副组长,我是第五副组长。想不到,二十年后,他还记得我当时的“官衔”。两人坐下攀谈。问他:老支书呢?他说:死了。问他:整老支书的那个副支书呢?他说:死了。那个忆苦思甜会上,先哭得鼻涕流多长紧接着又笑得几乎岔了气的公鸭嗓贫农代表呢?死了。那个背着稻草扎的刘少奇的模拟像一天三次跪在“忠字台”前说一百遍“我有罪我混蛋”的富农分子呢?死了……时间并不太长,我熟悉的那些活生生的人都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的血肉骨骸,连同他们的命运、身世、个性和语言,都被埋进三尺黄土之下,化为乌有,无迹可寻。我不禁又是一声叹息。叹息过后,心中猛地一动。

就在那一刻,我萌生了一个强烈欲望,想把形形色色的农民,一个一个写下来,为当代做个记录,为后世留下档案。每个农民都是一篇鲜活文章,甚至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如果写下来,并不只有文学价值。又想到,这一茬儿农民。既不同于半个世纪前的农民,也绝不会同于下个世纪的农民,实在是承前启后的一茬儿农民。剧烈的社会变革,给他们的身世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给他们的命运打上了深刻的历史印记。旧的与新的,传统的与现代的,在他们身上,既矛盾,又统一。他们是这个特殊时期的标本和证明。然而,岁月悠悠,人生短暂,若不马上写他们,人一死,一切都烟消云散;大地茫茫,农民渺小,那些“大腕”级的作家有谁愿意去到荒乡僻野叩开庄户人家的柴扉?我顿时产生一种颇为急切的紧迫感,一种颇为神圣的使命感,仿佛天降大任于斯人。怎么写?写成啥?煞费思量。写小说,小说仰仗虚构,一虚构,便不真切,何况我并无写小说的能耐。写散文,眼下大家都玩得烂熟的散文似负载不了农民的沉甸甸的人生。我就写过连篇累牍的农村题材散文,细想想,都太轻太浅,俱如浮光掠影。最好是为每个农民写篇传记,记其生平事略,兴衰际遇,所喜所忧,所愿所憾。但工作量太大,我没那么多工夫,农民也未必都有兴趣根根秧秧地回首平生。考虑再三,决定让每个农民都说一席话,说身世,说生活,说一个人,说一件事,发一番感慨,发一通牢骚,均可。话必是真心话,正确与否,准确与否,倒在其次。一人的话可能单薄,多人的话合在一起,便能形成一种气象,可以从中看出农村的一种真实,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这,可是很有意思的。曾想,如果一千年前、两千年前、三千年前,有文人能深入间里垄亩,听几十、几百个农人叙叙家常,诉诉肺腑,如实记录下来,其价值似不会在《诗经》、《楚辞》及二十四史之下。可惜的是,历来的文人不愿代农民立言,不愿把穷乡僻壤的琐屑之事和村夫村妇的鄙俗之语活脱脱原样儿写进文章。陈胜、吴广如果一辈子都在田间劳作,而不扯旗造反,闹出很高知名度,司马迁决不会把他们写进《史记》。后来的《捕蛇者说》、《卖柑者言》等名篇,不过是作家创作的寓言,实则借农民之口,说自己的话。近人曾著《100个普通人的自述》,遗憾的是,书中极少地道的农民……想到这些,就越发觉得我要干的这个活儿是完全必要的。

主意一定,就开始了艰苦的采访和紧张的写作。采访很难,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吃苦受累,自不待说。千方百计和农民套近乎,启发被采访者无遮拦地开口说话,无顾忌地坦露心迹,则更不易。有的,守口如瓶;有的,只说套话;有的,看见来自“上头”的陌生人就局促得说不成话。往往,见面十几人,只有一两人说出了有用的话。边采访,边写作,我发现,尽管我忠于说话人的原初表述,只作删节,决不改窜,但是,有声的语言一变为无声的文字,便失去了许多固有的情韵。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当初计划只写九十九篇,边写作,边发表。几年来,陆陆续续地在全国多家期刊登出近三十组,一数,已逾百篇,便不再写了。当然,还可以弄出很多篇,但我已意兴阑珊,不愿再奔跑了。如今,仍只将九十九篇结集出版,了却自己一桩夙愿,也让读者集中检阅一下我的成绩,并给予评判。达到当初的目的了吗?我问自己,也问读者。

1996年1月27日于南阳无尘居

后记

《皇天后土》1996年12月初版,小有影响。1998年4月,意外地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媒体一宣传,颇热了一阵子。当时,多家报纸让写“体会”、“经验”、“感想”之类的东西,我只写了一则题为《获奖者说》的小文,内有如下的话:我做一百个梦,却从无一次梦到这书得奖。风闻消息时,将信将疑。京城到南阳,迢迢两千里,彩球怎能砸到咱头上。居然获奖,偶然多于必然。

我所以被看上,盖缘于我是“乡下人”,“乡下人”只能提供土特产。评委们面对各地供奉的锦绣文章,好似面对满桌珍馐美味,生猛海鲜,饫甘餍肥中,看见我的一盘马齿菜,几个高粱面窝头,就觉得稀罕,就吃出了另一番味道,便会自言自语道:“嗬,这个周同宾还有点特别的东西咧。”于是乎,得奖了。这是实话。我出身农家,祖宗八代都土里刨食。农家事多为辛酸事,家族史就是苦难史。人间几度沧桑,农民总是贫穷,由贫穷又派生出更多困窘。苦日子的滋味何曾遗忘,庄稼活的疲累感同身受。虽然自己早已进城,但那颗心仍拴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对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一直怀有先天的切切牵挂。理所当然地,我的作品也就多写农村,不厌其烦地述说庄稼人的种种情状。写了百余篇后,不知读者以为如何,自己却越来越不买自己的账,深感还没有写出农村的真实,没有写出农民的肝胆肺腑和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为了变变套路,才写这个口述实录的系列。显然,我那些东西题材不时髦,手法太老旧,这个系列的语言更是土得掉渣,就从未奢望过会有多大反响。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反倒成了“另类”,才受到关注。

十度寒暑过去,这书得以再版。抚今追昔,感慨颇多。首先,越发认定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别人从未做过的事;翻山越岭,走村串户采访,五更黄昏,点灯熬油写作,吃苦受累,耗力劳神,都值得。我毕竟为一批农民留下了心声,即便再过许多年,人去了,话仍在纸上鲜活,可为后来者保存一份不可再有的标本或档案。每个人的一生,无论伟人或者草民,都是一本大书。伟人的书可能跌宕起伏,事关大局,却很难切近社会底层。草民的书虽然不免琐屑。缺少波澜,但呈现的倒是生活的细节,细节最能反映时代的底蕴,历史的本真。一番话应当是书中一页,或者一段,固然简短,应也能透出全书消息。这一代农民,从传统的农耕文明中走来,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老牛木犁疙瘩绳,面朝黄土背朝天,蓦地面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商品大潮汹涌一澎湃,新生事物纷至沓来,不能不惊诧,困惑,无奈,茫然,陷于左支右绌不尴不尬的境地。十年后的今天,大环境确有改变,比如农业税已经取消,《公粮》里的史中道不必再愤而“抗粮”,“雇工不能超过三个”的规定已经失效,《地气》里的卫振杰不必再担心“雇多了就是剥削”,但是,几千年形成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认知标准,道德规范,乃至话语系统、言说方式,并没有多少改变,农耕文明造就的传统农民依然用固有的路数观照世界,表述世界,看待自己,解释自己。传统的势力很顽固,旧有的观念更新难。八十年前,鲁迅先生曾沉重地慨叹“乡下人还是这样的乡下人,老例还是这样的老例”,到今天,情况似乎依然如昔。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可以肯定,传统农业进化为现代农业,传统农民进化为现代农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乡下人的别扭、不适应、无所适从,还将持续很长很长时间。这是承先启后的一代乡下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喜所忧,所爱所恨,无不具有时代特色和历史意义。今人有必要认识他们,后人有必要记得他们。要认识,要记得,我算是提供了一批原始资料吧。

要写这批作品时,正巧顶头上司安排我下乡“挂职”,名义是副镇长,实际上不管事,白天去农村串,晚上回镇政府,在招待室高吊的电灯下,几百只扑灯蛾的干扰中,边擦汗、驱赶蚊子,边回忆村民的谈话,匆匆做笔记。这个系列的大部分篇章,都是依据当时的笔记整理而成。深入农村,接近农民,为乡野生活写照,为草根一族传神,势必得多付出几分艰辛。亏得那时年轻,精力脚力正好,写作热情正高,才有条件干成了这个自己派给自己的活儿。直到今天,犹然感到欣慰。近些年,都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乡下的事情令人忧心。所幸的是,国家重视“三农”问题。

可惜的是,作家对此多不关心,写庄稼人的有分量的作品实在太少,像福克纳那样一辈子固守奥克斯福小镇,一股劲儿写故乡的人和事的作家几乎绝迹。文学的市场化,造成了题材的市民化,与时尚、摩登、新潮无缘的寒伧的村夫村妇就必然难得作家青睐。想到这儿,不禁有几分自豪,我毕竟替饱经忧患的父老乡亲说了话,尽管远远没有说到家,我毕竟还没有忘记养育了我的土地,尽管这些年下乡走动少了。

此书面世以后,我读到过十余位评论家的文章,评论家的崇论宏议多大而无当;也收到了百余位普通读者的亲切来信。读者的三言五语倒实实在在,既说出了自己阅读时的真实感受,又指出了文中的疏漏和舛错。这次趁再版之机,我都一一做了订正。同时,也对外地读者不易理解的方言土语做了注释。盼读者拿到新书后,继续给予批评。在此,先把谢意送上。

2006年11月24日于南阳柳林

内容摘要:

  《皇天后土》1998年4月,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本书是最新修订版。为了节省篇幅。换了一些人名地名,为了免惹麻烦。改了一些过于粗鄙的词语,为了不致污人眼目。其他,全系实录,意在存真,顾不得艺术经营了自信即便不经营,亦有艺术在。  每个人的一生,无论伟人或者草民,都是一本大书。伟人的书可能跌宕起伏,事关大局,却很难切近社会底层。草民的书虽然不免琐屑,缺少波澜,但呈现的倒是生活的细节,细节最能反映时代的底蕴,历史的本真……这一代农民,从传统的农耕文明中走来,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老牛木犁疙瘩绳,面朝黄土背朝天,蓦地面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商品大潮汹涌澎湃,新生事物纷至沓来,不能不惊诧,困惑,无奈,茫然,陷于左支右绌不尴不尬的境地。十年后的今天,大环境确有改变……但是,几千年形成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认知标准、道德规范,乃至话语系统、言说方式,并没有多少改变,农耕文明造就的传统农民依然用固有的路数观照世界,表述世界,看待自己,解释自己……作者简介:  周同宾,当代散文家。1941年生。河南社旗人。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乡间的小路》、《情歌.挽歌》、《绿窗小品》、《桥的呼唤》、《古典的原野》、《豆的系念》、《周同宾散文》(四卷)等多种。《皇天后土》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现为河南省南阳市文联专业作家。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皇天后土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3933370
如需购买下载《皇天后土》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文化艺术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皇天后土是文化艺术出版社于2007.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