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回忆录
郑洞国回忆录封面图

郑洞国回忆录

郑洞国,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48.0

书籍简介:

1933年率部千里迢迢赶赴古北口前线,与日军浴血厮杀近两个月;1937年在保定孤军抗日,命悬一线;1938年在台儿庄附近被日军炮弹击中左胸,赖一枚银元救命;1939年在广西昆仑关勇猛冲杀,击毙日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1943年在缅甸拼杀苦战,全歼日军,取得缅北反攻战役之全胜;1945年在南京,出席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这些是郑洞国的战史,本书记录的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的回忆录。同时,该书将收录近年来郑洞国家属整理有关郑洞国及抗战历史的珍贵照片,以作补充。

书籍目录:

新版序言

原版序言

二版前言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一、我的童年生活

二、少年求学及第一次投军

三、投奔广州,弃学从军

第二章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一、火热的军校生活

二、第一次东征

三、讨伐杨希闵、刘震寰

四、回乡省亲及归队

五、北伐战争

第三章 1927年后的十年征战

一、宁汉对立和二期北伐

二、讨桂、讨冯、讨唐战争

三、中原大战

四、平定石友三叛乱及宁粤对立

五、进攻鄂豫皖苏区

六、悲壮的长城抗战

七、江西“剿共”战争和西安事变

第四章 抗日军兴

一、平汉路北段的涿州、保定战役

二、徐州会战

三、从徐州撤退到武汉会战前后

四、血战昆仑关

五、参加枣宜会战及驻防宜都

第五章 远征印缅

一、受命赴印

二、缅甸战争的缘起

三、兰姆珈训练营地

四、筹划反攻及修筑列多公路

五、反攻缅北之役(上)

六、反攻缅北之役(下)

七、抗战胜利前后

第六章 参加东北内战

一、奉派去东北

二、进占沈阳前后

三、进攻本溪及首战四平街

四、进占长春、永吉

五、进攻热河

六、进攻南满 四战临江

七、再战四平街

八、陈诚到东北后的“杰作”

九、蒋、卫在东北撤守战略上的分歧

十、部署永吉撤退和受命防守长春

十一、困守长春

十二、放下武器退出内战

第七章 走向新的生活

一、去解放区

二、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附录:我担任郑洞国副官的日子

印度与缅甸

上海

内容摘要:

郑洞国所著的《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展示给广大读者的是郑洞国前半生的戎马生涯。由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由于他亲身经历了我国近现代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我们相信应当具有相当的史料性和可读性,这也许是多年来各界读者朋友们厚爱本书的原因。郑洞国所著的《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首次收录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其担任郑洞国副官日子的回忆。《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以严肃、客观、求实的态度,总结和回顾了郑洞国同志前半生的人生历程。由于作者本身丰富的生活经历,这部著作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有引人入胜的可读性;同时,通过作者向人们展示的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其中老一辈爱国志士的追求和奋斗,包括他们所走过的曲折坎坷道路,也会从不同的侧面,给予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青年一代以教益和启迪。【试阅】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一,我的童年生活 1903年1月13日,我出生在湖南省石门县商溪河畔南岳寺的一个农民家庭里。 我的父亲名叫郑定琼,原也靠下田耕作为生,中年以后因患腰疾,不堪重体力劳动,只好将田地交给家中的一两位帮工去耕作,他自己又去学了些裁缝手艺,赖以贴补家用。不过,也许是因为半路出家,他裁剪衣服的手艺一直不很高明。我的母亲陈英教,也是农民出身。她是一位中国传统的旧式劳动妇女,为人善良、勤劳俭朴。听人说,她在生我的一位姐姐的当天,产前还在厨灶旁劳作。从同我父亲结婚,一直到她去世,母亲几乎没有生活过一天安闲舒适的日子,艰辛操劳了一辈子。 在兄弟姐妹中,我排行最末。长兄郑潼国(表字秦农),年长我14岁。 此外还有三位姐姐:郑先梅、郑芷梅、郑尽梅。 石门地处湘西北山区,与临澧、桃源、慈利、大庸等县相邻。那一带山林茂密、物产丰富,风景亦十分秀丽。但因交通不便、环境闭塞,一些农副产品,如桐油、茶叶、板栗、竹藤制品和矿产等很难大批外运。再加上耕田瘠薄,常有水旱灾情,以及官府的重重盘剥,农村百姓的生活十分清苦,一般农民辛劳一年,勉强糊口已属不易,若遇大的天灾人祸,便只好出卖田地、牲畜,为人帮工过活了。 当时,我家有祖传老屋六七间,田地近三十亩。年成好时,可岁收谷四五十石(按当地标准,每石谷折合一百一十市斤左右)。这在乡间也算是小康之家了,不过全家也是仅得温饱而已。 我出生时,母亲已是43岁,由于营养不良,体弱多病,根本没有奶水,只好用米粉制成的面糊喂养我。所以我一直到二十余岁,身体都很瘦弱,时常生病。倒是后来的长期军旅生活,才使体魄逐渐强健起来。 我记事以后,家境愈来愈不好,父母和我们几个孩子,穿的都是自制的粗布旧衣,日常饭食也大多是番薯丝和糙米混合在一起的杂合饭。只是到了农历春节的时候,母亲才悄悄给我们塞上几个压岁钱,我们可以用它买些爆竹、麦芽糖之类的东西。遇到年景稍好时,母亲偶尔还会扯上几尺洋布,给我们缝件新衣,再做双新鞋,那便会让我们高兴得不得了。 过年,在乡间是件很大的事情。每年一进入腊月,家境稍好的人家便开始忙着磨豆腐、做糯米糍粑、杀猪宰鸡、熏制腊肉,或到附近集镇上采办过年物品,等等,一片热热闹闹的气象。在外谋事的人们,也陆续回乡与家人团聚。这期间,无疑更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的小孩子们最快活的时光了,不仅可以穿上新衣,吃到平常很难吃到的肉食、点心和糖果,还可以乘着大人们忙着准备过年,尽情地到处嬉闹。除夕晚上,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一年中最丰盛的年饭。饭前,照例要由父亲说几句话。他的“致辞”很简单,年年都是这样两句话:“有朝一日时运转,朝朝暮暮像过年。”直到今天,这两句话我还记得很清楚。年饭吃过后,我们小孩子们就急急忙忙跑到房子外面放爆竹。夜深时,再随长辈们去祖坟上祭祖。祭祖仪式结束后,胆子大些的男孩子便打着灯笼,在山坡上跑来跑去地捉迷藏,这样玩耍一夜也不觉困倦。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我们一早便要随着大人给族里的长辈磕头拜年。磕头自然也不是白磕,无论到了哪一家,主人都不免要招待吃饭,或给一些点心之类的东西吃。这种快活热闹的日子,一直要过了正月十五才能结束。所以,儿时的我老是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是我一年中最欢快的日子。 我的父亲是位很重视传统礼教的人,为人严峻刚正,性情亦十分倔强。 他最恨嫖赌等坏习气,一发现族内有这种事便要干涉,所以族内的晚辈和青年人都很惧怕他。他对于子女的训诫也是极严的,在我们面前通常是板着脸,很少见他笑过。不过,父亲与当时乡间农民不同的地方,就是思想比较开明。他自己曾读过两年私塾,粗通文墨,也喜欢读书。他认定人只有读书才有出息,因此尽管家中经济拮据,他还是省吃俭用,千方百计地供兄长和我读书,希望我们学成之后,能出去做事,光宗耀祖。我的兄长郑潼国就这样一直读完湖南岳麓山地区的“留学预备科”专科学校,随后赴日本留学,可惜不久即因清政府取消官费而被迫中途辍学,以后就回到家乡教书。不过,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相当严重的。比如他对两个儿子的文化教育十分用心,至于其他三个女儿则马虎得很。虽然经济条件不够是原因之一,但实际上他压根就认为女孩子没有用,而且长大嫁人时还要赔上一大笔嫁妆,更不上算,哪里还肯花本钱供女孩子读书?顺便提一下,父亲给我后两个姐姐起的名字分别是“芷梅”、“尽梅”,即取“止”、“尽”之意,从中可看出他是不希望多生养女儿的。其实,这种封建思想在当时的农民头脑中普遍存在,不止父亲一人,故那时乡间溺死女婴的事时有所闻。 自我6岁起,父亲开始亲自教我读书。我的启蒙读物最初是《三字经》、《千字文》等,以后又读《论语》等书。每天早饭后,父亲即端坐桌旁,高声唤道:“幺儿,过来读书!”我闻声便赶紧小心翼翼地走到他身前,垂手站好,倘稍迟延一下就要挨骂。父亲教授的方法是先由他自己将课文朗读一遍,然后再将书中生字逐一教我识别、书写。这样反复进行几遍,他便叫我在一旁默写、默读,自己则吸着水烟袋,闭目养神,过了一会儿再将我叫过来考问。我幼时天资并不聪颖,加上书中文字多很怪僻,意思更难弄懂,因此学起来不免相当吃力。父亲的态度十分严厉,每当他对我的学习效果不甚满意时,便拿起预先放在桌上的竹篾片,朝我头上抽打几下,我虽感到疼痛,但不敢哭叫,只能默默地流着泪,规规矩矩地站着重新聆听父亲提出的教正。那时的读书,对我来说远非是愉快的事情,每天的学习都使我战战兢兢,如坐针毡。直到末了父亲挥挥手说:“好了,今天就到这里罢!”我便像得了大赦令一般的飞奔出房外玩耍。当时我年纪太小,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父亲的苦心。P1-3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郑洞国回忆录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名人回忆录系列
9787506057233
如需购买下载《郑洞国回忆录》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东方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郑洞国回忆录是东方出版社于2012.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2 的主题关于 郑洞国(1903~1991)-回忆录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