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22.0
本书通过民法概念论、民法本位论、民法性质论等十八个论题对民法总论进行了具有独到见解的阐述,是研究民法总论的又一力作。
第一章 民法概念
一、民法词源
二、民法的涵义
三、不同形态民法的意义
第二章 民法本位
一、民法本位的涵义
二、民法本位的演进
三、中国民法的本位问题
第三章 民法性质
一、国内法性
二、继受法性
三、普通法性
四、实体法性
五、行为法与裁判法性
六、授权法性
七、衡平法性
八、市民社会基本法性
九、私法性
第四章 民法相邻法
一、民法与宪法的关系
二、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三、民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四、民法与劳动法的关系
五、民法与商法的关系
六、民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七、民法与环境资源法的关系
第五章 民法渊源
一、民法渊源的涵义
二、大陆法系民法渊源
三、英美法系民法渊源
四、中国民法渊源
五、民法的非正式渊源问题
第六章 民法体系
一、理性逻辑体系与经验逻辑体系
二、民商分离体系与民商合一体系
三、中国民法的体系问题
第七章 民法演进
一、古代民法
二、近代民法
三、现代民法
第八章 民法基本原则概论
一、法律原则的涵义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涵义
三、民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局限性
四、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五、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六、民法基本原则的分类
七、影响民法基本原则的三大要素
八、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准则
第九章 平等原则
一、平等原则的涵义
二、平等原则的地位
三、平等原则的法理基础
四、平等原则的体现
五、平等原则的适用
第十章 自愿原则
一、自愿原则的涵义
二、自愿原则的地位
三、自愿原则的法理基础
四、自愿原则的体现
五、自愿原则的适用
第十一章 公平原则
一、公平原则的涵义
二、公平原则的伦理价值
三、公平原则的体现与适用
四、公平原则与自愿原则的关系
第十二章 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涵义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演进
三、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
四、诚实信用原则的类别
五、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第十三章 公序良俗原则
一、公序良俗原则的涵义
二、公序良俗原则的法理基础
三、公序良俗原则的演进
四、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
第十四章 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一、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涵义
二、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演进
三、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功能
四、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关
五、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关
六、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适用
第十五章 民事法律关系概论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涵义
二、民事法律关系概念的演变
三、民事法律关系与社会生活关系间的关系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五、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第十六章 民事法律关系构成
一、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二、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三、民事法律关系内容
第十七章 民事法律关系变动
一、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涵义
二、民事法律关系变动与民事权利变动的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
第十八章 民事法律关系的价值
一、民法学理论体系构建价值
二、民法典制度体系构建价值
三、民事案件裁判指导价值
《民法总论概说》共分为十八章,它们分别是:第一章,民法概念;第二章,民法本位;第三章,民法性质;第四章,民法相邻法;第五章,民法渊源;第六章,民法体系;第七章,民法演进;第八章,民法基本原则概论;第九章,平等原则;第十章,自愿原则;第十一章,公平原则;第十二章,诚实信用原则;第十三章,公序良俗原则;第十四章,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第十五章,民事法律关系概论;第十六章,民事法律关系构成;第十七章,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第十八章,民事法律关系的价值。
《民法总论概说》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在研究方法上,将民法制度解释、民法原理研究与民法理论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民法学是思维知识的学问、制度建设的学问与理论解释的学问的学科定位。(2)在研究内容上,不仅考察、分析与吸收了许多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等民法学家的观点,还借鉴了商法学者及其他部门法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既继承民法研究的传统路劲,认可了民法研究中的成熟理论,又适度地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尝试了新的研究方法,力求做到内容全面,形式协调,方法统一。(3)在体例结构安排上,抛弃我国已有民法总论著作中采用的章节式体例,大胆采用章与数字符号结合的结构,使得读者阅读时有一种轻松的感觉。(4)在阅读难度系数上,本著作介于有关民法总论的一般教科书与有关民法总论专题研究著作之间,既可供民法学科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作民法学科教学参考,还可供其他民法研究者与民法实务工作者使用。
众所周知,民法是调整民事主体间私人利益关系的基本法。民法总论是关于民法基本命题的总诠释。方印等编著的《民法总论概说》一书在“穿插于理论与实务之间、往返于传统与现代之程”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合理的架构,对民法总论所涉基本命题及其具体制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诠释。具体而言,其在系统论述民法之基本概念群、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基础上,积极引介民法历久弥新之人文关怀理念和生态价值观。既重视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立法背景相契合,又能借鉴域外民法之前沿性理论成就,有针对性地评析民法总论中诸多重大争议和疑难问题。总之,该书思路清晰,论证充分,文献丰赡,不乏前瞻性见解,对中国的民法教育及其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