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封面图

群体性事件

曾庆香, 李蔚, 著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45.0

书籍简介: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积极应对、处置与预防群体性事件?这是新闻媒体与各级政府最为迫切的问题。本书深刻分析了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目标型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阐释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框架,媒体与政府对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博弈历程,提出了在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应对的三种典型的信息传播模式,同时从信息传播管理的角度,为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提供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策略。

作者介绍:

曾庆香,女,出生于1971年4月,湖南省资兴市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专著有《新闻叙事学》,译著有《作为话语的新闻》,另撰写论文30余篇,其中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近20篇。李蔚女,1976年9月出生,江苏常州人,编辑职称,多年在武警部队从事电视新闻工作。2009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群体性事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信息的传播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对、处置的重要一环

二 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一)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专著

(二)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论文

(三)研究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文献

三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概述

(一)危机传播研究概述

(二)社会运动研究概述

(三)社会冲突研究概述

四 研究框架、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创新之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与分类

一 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演变

(一)20世纪50~70年代:群众闹事

(二)20世纪80年代:治安事件

(三)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突发(性)事件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紧急治安事件

(五)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群体性治安事件

(六)2005年之后:群体性事件

二 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一)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三)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四)群体性事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三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一)前人对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二)本书对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一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语境:社会转型与利益重新分配

二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结构性紧张与安全阀缺失

(一)作为诱因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结构性紧张与怨恨

(三)普遍情绪与共同信念:仇官仇富与闹大

(四)社会控制能力与合法性认同感的下降

(五)安全阀机制与利益表达渠道的缺憾与缺失

第三章 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一 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各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

(一)情景触发与群体磨合阶段:流言的框架建构与全通道式口耳传播

(二)群体兴奋与群体共意阶段:谣言的盛行与怨恨的动员

(三)社会感染与群体行为阶段: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

二 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内容特征

(一)道德震撼与怨恨延伸

(二)群体记忆与原型的唤起

(三)流言的政治化与普遍情绪

三 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道德震撼与怨恨动员

第四章 目标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一 目标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内容特征:建构正当性

(一)正当性的内涵

(二)正当性与合法性、合理性的关系

(三)正当性的分类

二 目标型群体性事件对峙双方正当性建构的路径与策略

(一)正当性建构的路径

(二)正当性建构的策略

三 厦门PX项目对峙双方的正当性建构分析

(一)厦门PX项目对峙双方的正当性路径建构

(二)厦门PX项目对峙双方的正当性建构的来源策略

(三)对峙双方的正当性建构的话语包策略

(四)说服和宣传技巧

(五)反正当性策略

(六)PX项目案例分析结语

四 目标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利益冲突与利益动员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一)群体极化严重

(二)群体思维显著

(三)去个性化与语言暴力

(四)朴素的正义感、泛政治化思维与权利意识

(五)舆论审判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

三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触发与公共领域

第六章 群体性事件的媒体信息传播及政府与媒体的博弈

一 传统媒体报道群体性事件的框架

(一)蛊惑与教唆框架

(二)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

(三)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

二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控制一管理一合作

(一)政府与传统媒体博弈的形成

(二)第一阶段:政府与媒体的博弈策略——控制

(三)第二阶段:政府与媒体的博弈策略——管理

(四)第三阶段:政府与媒体的博弈策略——合作

三 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

(一)“造势”与“溢散”

(二)行动动员与快闪行动

四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与新媒体的博弈:非合作一被动合作一主动合作

(一)政府与新媒体博弈的形成及其博弈的非合作性

(二)政府与新媒体的博弈:被动合作一主动合作

第七章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

一 受害型危机认知:防卫抵制和“替罪羊”的辩解策略

(一)回击指控

(二)否认与澄清

(三)指明“替罪羊”

(四)抓捕“替罪羊”

二 事故型危机认知:寻找借口和技术错误的责任淡化策略

(一)强调技术错误

(二)寻找借口

(三)淡化责任与危害

三 错误型危机认知:追根溯源和完全认错的形象修复策略

(一)信息发布:公共信息模式与双向对等模式

(二)郑重道歉

(三)进行补偿

(四)修正行动

第八章 群体性事件预防的信息传播管理

一 从社会冲突理论视角审视群体性事件的功能与预防

(一)社会冲突理论概述

(二)作为社会冲突的群体性事件的功能与预防

二 从话语表达途径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和利益表达渠道

(一)民生新闻

(二)新闻舆论监督

(三)多元化的言论与互联网的论坛

(四)公民新闻

三 开掘阻止流言产生和澄清流言的路径

(一)发展“线人”和“新闻报料人”

(二)依据流言的类型采纳不同的澄清路径

(三)去除流言的集体记忆与政治化思维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积极应对、处置与预防群体性事件?这是新闻媒体与各级政府最为迫切的问题。
《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深刻分析了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目标型群体性事件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阐释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框架,媒体与政府对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博弈历程,提出了在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应对的三种典型的信息传播模式,同时从信息传播管理的角度,为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提供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策略。
本书适合媒体从业者、政府管理者、专业研究者阅读。

编辑推荐:

《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将依据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信息传播特征→应对的信息传播策略→预防的信息传播对策这一发展历程和研究思路,开展对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分析。《群众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深入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类型、成因;发泄型群体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目标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媒体管理;预防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管理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群体性事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6822107
《群体性事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书籍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2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群体性事件是中国书籍出版社于201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19.2 的主题关于 治安管理-群体-紧急事件-新闻报道-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