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爆炸理论
燃烧与爆炸理论封面图

燃烧与爆炸理论

赵雪娥, 孟亦飞, 刘秀玉, 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论述了燃烧爆炸危险性物质及其特性等。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

1.1.1 燃烧

1.1.2 爆炸

1.1.3 燃烧与爆炸的关系

1.2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燃烧爆炸事故

1.2.1 现代化工生产的特点

1.2.2 工业装置燃烧爆炸事故常见模式

1.2.3 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案例

1.3 火灾损失统计

1.3.1 2007年火灾损失统计

1.3.2 2008年火灾损失统计

1.3.3 2009年火灾损失统计

2 燃烧基本原理

2.1 燃烧条件

2.1.1 燃烧三要素

2.1.2 燃烧的充分条件

2.1.3 燃烧条件的应用

2.1.4 火灾分类

2.2 燃烧形式及燃烧过程

2.2.1 燃烧类型

2.2.2 燃烧形式及分类

2.3 燃烧理论

2.3.1 活化能理论

2.3.2 过氧化物理论

2.3.3 链式反应理论

2.4 气体燃烧

2.4.1 气体燃烧过程

2.4.2 气体燃烧形式

2.4.3 气体燃烧速度

2.4.4 气体燃烧速度影响因素

2.5 液体燃烧

2.5.1 液体燃烧过程

2.5.2 液体燃烧形式

2.5.3 液体燃烧速度

2.5.4 液体燃烧速度影响因素

2.5.5 油罐火灾

2.6 固体燃烧

2.6.1 固体燃烧过程

2.6.2 固体燃烧形式

2.6.3 典型固体物质的燃烧

2.7 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

2.7.1 火场中热烟气的一般毒害作用

2.7.2 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物的毒性

2.7.3 高聚物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

2.7.4 其他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

2.8 热值与燃烧温度

2.8.1 热值及其计算

2.8.2 燃烧温度及其计算

3 爆炸基本原理

3.1 爆炸及其分类

3.1.1 爆炸概述

3.1.2 爆炸的分类

3.2 可燃气体爆炸

3.2.1 单一气体分解爆炸

3.2.2 混合气体爆炸

3.2.3 爆炸极限

3.2.4 爆炸极限的计算

3.3 爆燃及爆轰

3.4 粉尘爆炸

3.4.1 粉尘爆炸概述

3.4.2 粉尘爆炸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3.4.3 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3.4.4 爆炸温度及压力的计算

4 可燃物质的危险特性

4.1 闪点、燃点和自燃点

4.1.1 闪点及其测定方法

4.1.2 燃点

4.1.3 自燃点

4.2 氧指数及其测定

4.2.1 氧指数

4.2.2 氧指数的测定方法

4.3 最小点火能和最小点燃电流

4.3.1 最小点火能

4.3.2 最小点燃电流

4.4 消焰距离和安全间隙

4.4.1 消焰距离

4.4.2 最大安全间隙

5 点火源与引爆能

5.1 明火

5.1.1 生产过程中的明火

5.1.2 其他明火

5.2 自燃着火

5.2.1 自燃性物质的分级

5.2.2 自燃的控制

5.2.3 忌水性物质

5.2.4 混合危险性物质

5.3 电火源

5.3.1 电热

5.3.2 电火花

5.4 冲击和摩擦

5.4.1 分类

5.4.2 控制与消除

5.5 高温表面

6 燃烧、爆炸危险物质

6.1 燃烧、爆炸危险物质相关的国家标准

6.1.1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

6.1.2 危险货物分类(GB6944-2005)

6.1.3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190-1990)

6.2 可燃性气体和蒸气

6.2.1 可燃性气体和蒸气概述

6.2.2 典型可燃性气体

6.2.3 可燃性气体分类

6.3 易燃和可燃液体

6.3.1 易燃和可燃液体分类

6.3.2 易燃和可燃液体燃烧、爆炸危险性判据

6.3.3 典型易燃液体

6.4 可燃固体

6.4.1 可燃固体燃爆危险性

6.4.2 可燃固体分类

6.4.3 典型易燃固体

6.5 可燃粉尘

6.5.1 可燃粉尘分类

6.5.2 可燃粉尘燃爆危险性

6.6 自燃性物质

6.6.1 自燃性物质分类

6.6.2 自燃性物质分级

6.6.3 典型自燃物品

6.7 忌水性物质

6.7.1 忌水性物质分类

6.7.2 忌水性物质分级

6.7.3 典型遇湿易燃物品

6.7.4 忌水性物质着火应急措施

6.8 氧化剂

6.8.1 氧化剂概述

6.8.2 氧化剂分类分级

6.8.3 氧化剂储运注意事项

6.8.4 典型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6.9 爆炸品

6.9.1 爆炸品概述

6.9.2 炸药的分类

6.9.3 炸药爆炸参数

6.9.4 炸药安全特性

6.9.5 典型爆炸品

6.1 0混合危险物质

7 燃烧、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7.1 后果分析的一般程序

7.1.1 后果分析程序

7.1.2 后果分析所需参数

7.1.3 后果分析模式选择

7.2 泄漏

7.2.1 泄漏设备及损坏尺寸

7.2.2 泄漏量的计算

7.3 蒸发与绝热膨胀

7.3.1 液体的扩展与蒸发

7.3.2 喷射扩散

7.3.3 绝热膨胀

7.4 气云在大气中的扩散

7.4.1 重气扩散

7.4.2 非重气扩散

7.5 火灾事故后果分析

7.5.1 热辐射破坏准则

7.5.2 池火

7.5.3 喷射火

7.5.4 火球

7.5.5 闪火

7.5.6 热辐射伤害概率模型

7.6 爆炸后果分析

7.6.1 爆炸伤害准则

7.6.2 凝聚相爆炸伤害模型

7.6.3 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TNT当量法

7.6.4 爆炸伤害概率模型

7.6.5 物理爆炸后果分析

7.7 中毒

7.7.1 描述毒物泄漏后果的概率函数法

7.7.2 有毒液化气体容器破裂时的毒害区估算

7.8 事故后果分析应用实例

7.8.1 泄漏事故后果分析

7.8.2 池火灾事故后果分析

7.8.3 化学性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7.8.4 物理性爆炸事故后果分析

7.8.5 毒物泄漏事故后果分析

8 火灾与爆炸防治技术

8.1 火灾发生的条件

8.1.1 火灾产生的原因

8.1.2 火灾事故的发展过程

8.1.3 火灾、爆炸事故的特点

8.2 生产过程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类

8.2.1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8.2.2 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8.2.3 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等级的划分

8.3 工业建筑的耐火等级

8.3.1 建筑构件的耐火等级

8.3.2 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占地面积

8.3.3 库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占地面积

8.4 防火分隔与防爆泄压

8.4.1 防火墙

8.4.2 防火间距

8.4.3 防爆泄压

8.5 火灾与爆炸监测

8.5.1 火灾监测仪表

8.5.2 测爆仪

8.6 防火与防爆安全装置

8.6.1 阻火装置

8.6.2 泄压装置

8.6.3 指示装置

8.7 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方法

8.7.1 以不燃或难燃材料代替可燃或易燃材料,提高耐火极限

8.7.2 密闭设备,不使可燃物料泄漏和空气渗入

8.7.3 加强通风,使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达不到爆炸极限

8.7.4 严格清洗或置换

8.7.5 惰性介质保护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燃烧与爆炸理论》涉及了燃烧、爆炸的基本原理,着重论述了燃烧爆炸危险性物质及其特性、燃烧爆炸事故后果分析,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燃烧与爆炸理论》引用了最新的国家标准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以及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征求意见稿),更新了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方法。 《燃烧与爆炸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理论上阐明基本原理的同时,重视工程上的实用性。书中详细阐述了9类共计85种典型的燃烧、爆炸危险性物质的燃爆特性及灭火方法,以及15个泄漏、池火灾、蒸气云爆炸、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物理爆炸、中毒等事故后果进行的定量分析和计算实例。此外书中所列入的工艺参数、相关数据对生产实践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书系统性强、内容充实、实用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的化工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消防工程从业人员、安全评价人员以及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燃烧与爆炸理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22097439
如需购买下载《燃烧与爆炸理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燃烧与爆炸理论是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10.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O643.2 的主题关于 爆炸-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燃烧学-高等学校-教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