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新诗史
中国当代新诗史封面图

中国当代新诗史

洪子诚, 刘登翰,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所评述的,是20世纪50~90年代中国新诗的状况;勾勒新诗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诸种因素推动、制约下的整体演化轨迹;描述不同阶段新诗在题材、主题、艺术方法上的变化与特征;考察诗歌潮流、诗歌秩序生成及构造的条件与方式;具体诗人的写作和重要诗歌群体、流派,是本书评述的重点。对于中国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的当代诗歌,本书采用分别处理的方式,但在具体论述中,也会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关联。

作者介绍: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l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

书籍目录:

自序引言上卷 中国大陆当代新诗 第一章 新诗道路的转折  一 40年代后期的诗界  二 当代新诗道路的选择  三 “经典”的选定和确立 第二章 过程及时期特征  一 诗人的类型分析  二 新诗的“当代形态”  三 发表方式和诗歌刊物  四 各个阶段的概况 第三章 走进“当代”的诗人  一 “老诗人”的艺术处境  二 “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

自序引言上卷 中国大陆当代新诗 第一章 新诗道路的转折  一 40年代后期的诗界  二 当代新诗道路的选择  三 “经典”的选定和确立 第二章 过程及时期特征  一 诗人的类型分析  二 新诗的“当代形态”  三 发表方式和诗歌刊物  四 各个阶段的概况 第三章 走进“当代”的诗人  一 “老诗人”的艺术处境  二 “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  三 艾青和田间的“危机”  四 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1)  五 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2) 第四章 50年代的青年诗人  一 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  二 主要诗人的写作  三 西南边疆“诗群”  四 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 第五章 新民歌运动与新诗道路的讨论  一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二 民间歌手和工农诗人  三 民间诗歌的搜集和整理  四 诗歌发展道路的讨论  五 新诗形式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第六章 60年代诗风和“政治抒情诗”  一 “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二 郭小川等的创作  三 60年代前期的诗风 第七章 “文革”时期的诗歌  一 诗界的“分裂”  二 公开的诗界  三 “地下”的诗歌写作  四 天安门诗歌运动 第八章 80年代的诗歌状况  一 诗歌“复兴”的想象  二 80年代的诗人“群体”  三 诗界状况与诗歌运动  四 最后的政治诗热潮  五 新诗历史的“重叙”  ……初版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所评述的,是20世纪50-90年代中国新诗①的状况。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称之为“当代文学”,以和前此30年(从“五四”前后到40年代末)的“现代文学”相区别。目前,尽管不少文学史研究者对诸如“现代”、“当代”的划分提出质疑,淡化这种时期划分,从整体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新诗的设想,也肯定会成为文学史(新诗史)写作的前景。但是,作为一种“过渡”,也为着更深入彰显“当代”的文学、诗歌问题,把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文学(新诗)作为相对独立的时期来处理,仍有其合理之处。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之交,新诗同整个文学一样,发生了重大转折。“转折”的征象,广泛表现在各个方面;而主要表现则是,40年代新诗多种艺术构成的关系发生重要重组,出现了在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统一规范的强大要求,并由此出现了具有“当代特征”的诗体形态。70年代末“文革”结束之后(当代文学史通常称为“新时期”),诗界出现了反思、重新审视这些观念和规范性要求的潮流,在诗歌写作上出现多种诗歌向度的变革和实验。这种变革、实验的基点和走向,呈现与“当代”前30年诗歌的延伸、悖逆的复杂关系,因而仍与“当代”诗歌已形成的格局发生或隐或明的关联。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当代新诗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洪子诚学术作品集
9787301169452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当代新诗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0装帧平装
页数 512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当代新诗史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209 的主题关于 新诗-诗歌史-研究-中国-1950~1990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