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年代:2005
定价:28.0
本书是法籍华裔摄影师曾年十多年来旅居巴黎的影象随笔。通过作者拍摄的照片以及作者从容的文字叙述,关于巴黎的那些人和事,如一个个小小的片断,出现在眼前:巴黎的游行、法国新闻界的元老、钟阿城、张潜、西西小姐、赵无极;去巴黎吃喝玩乐、去巴黎念书、在巴黎追寻梵高的足迹…… 和单纯的图片书籍略有不同的是,通过此书,巴黎的生活(带有作者浓浓的痕迹)一下字跃然纸上。
序
巴黎如梦
巴黎闻人
老汉布里
漫漫长路皮埃尔.依波其人
画家梵高和他的两个兄弟
去巴黎吃喝玩乐
去巴黎读书
去巴黎参加革命
去巴黎散心
后记
前言
这是一部抓拍巴黎景象的书。艺术地捕捉其五光十色风物的书。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行者。他从江南走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从中国的腹地一直走到中国的西部及至偏远的西藏,又走出了中国去了欧洲。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行万里路”,而且是人世沧桑中的经历、现实社会中的行走。
他是一位行家。自学成才,学得影相技艺和绘画艺术,不在话下得靠其执著与顽强,也许更重要的得靠其悟性与天赋。他的作品屡屡走出国外,赢得了声誉。他的艺术的创作获得了行家的资格与价值,最后他自己也走出了国门,在以人才云集而著称的巴黎,找到了自己的地位。
他是巴黎的居民。这是他安身立命之地,他长年累月以巴黎五光十色的生活景象为伴,他每天都要体味着巴黎生活的滋味。感受着巴黎生活的微妙。这是带一本旅游指南在巴黎呆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的人远远比不上的。
一本书出自这样一位作者的视角与技艺,自会有其特色与风貌。
果然,它不同于一般的巴黎指南、旅游画册,此类书之多足以称其为一种“产业”。它所展示的景观不同于那些书上的巴黎风光“标准照”、巴黎文物“标准照”,而有它自己的内在视点与特定风格。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它似乎有意疏离了巴黎的纯美、巴黎的浪漫、巴黎的幻影,不致力于优美化、诗情化,而是致力于真实感,致力于展示巴黎的实在、巴黎的日常,在这里,也许少了些明丽与豪华,却毫无疑义地给人以现实的厚重感与历史的沉淀感,如果作者本人不具有沧桑感、超脱感以及幽默情趣,他是做不到这点的。
作者将他的图景分成几个类别,实际上是他作为巴黎人对巴黎生活的归纳。巴黎在近代以至现代的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否一定归纳为革命、散心、求学、吃喝玩乐,浪漫把这几个方面,暂且不作定评,但这毕竟是一个巴黎人,一个对巴黎景象滚瓜烂熟的人的认识与体验,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与理解这个世界名城的灵魂。知性与美感的统一,从来都是严肃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本书的作者显然作出了可贵的努力。
曾年先生与我素未谋面,上海书店出版社与Dragonimage图片社合作,拟出版他的影文集《漫步巴黎》一书,两出版单位的负责人不远千里,来电约我为此书作序,于摄影一道。我只限于摆弄傻瓜照相机的水平,仅作为一个与法国文化有些关系、也写过两本关于巴黎的书的摄影门外汉,写了以上点感言,作为对曾年先生此作的推荐。也未尝不可以说我们要算是“同行”,因为都是为中法文化交流这一共同的目的而工作。
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柳鸣九于北京20O5年8月6日
后记
您认识曾年吗?20多年来,这大高个儿的中国人带着相机,迈着大步走世界。他试图抓住的并非卡迪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式的“决定性时刻”,他更注重的是画面所表现出来的、初看时不易察觉的氛围,是两重深度的视野、“双重时间”的故事。这位难以归类的摄影师创作题材广泛,他的不露声色让人印象深刻。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国人,如此地隐身于巴黎的人群中,拍摄示威游行的画面一一记录下我们首都的历史一一没完没了的防暴警察、密特朗执政初期人们游行时扛出的断头台(在密特朗执政末期,多亏了他和他手下的司法部部长RobertBadinter废除了死刑)、成为国际主义革命运动旗帜的“切”的头像。这些画面在我们看来已经如此遥远,社会变革了,和其他地方一样,巴黎也在变,或许,在巴黎发生的变化更甚于其他地方。
而曾年,不愿把自己禁锢在这些纪实报道里。哪怕身为摄影记者的他曾花了大量时间拍摄一些太专题、见证一些宏伟一一有时甚至是冲击性的一一重大事件,比如说三峡工程一一这项他近十年来追求着、经营着并继续坚持着的工作。
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如何在巴黎的熙攘人群中随波逐流,隐身子小巷、广场、“热”街区、塞纳河边,再回到不容错过的埃菲尔铁塔下,面对着巴黎圣母院,或是来到蓬皮杜中心。他的每一张照片都值得我们驻足停留一一乍一眼是看不透它们的,就这样,照片中的街头艺人和马路上闲逛的人们告诉我们,这儿是蓬皮杜中心的广场;而在另一张照片上,恰恰是“不见人群只见人影”的效果令画面增辉;同样地,有一张戴着大帽子的年轻女人的照片,仔细看,我们会发觉第二景深处的画面里有让人害十白的战斗机的机身!作品中最动人的一定是那些轻柔和幽默的画面,在这一点上,曾年走近了杜瓦努(Doineau),也许这位大师也会喜爱曾年那朴实无华而又富有诗意的作品吧。这样的照片有“鸽群边的女士”、“艺术之桥上的杂技恋人”、“年老的插花艺人”、“悠闲地躺在草地上的一对儿”一一照片的一角可以看到一架大西提航空公司的飞机!再看下去,有一些带着淡淡的性和个人观感的照片,让我们明白这个太高个儿的中国人并不是对女性的美和父亲的身份无动于衷的,他是和我们“在一起”的:我们,这个喧闹又活生生的首都城市的冷眼旁观者:他,一个亲近的人,有心地追随着,在这二十多年间。
最后一点评语:摄影师中,有一些人要的是“正面性”,寻找被拍摄对象的目光,另些一一就像曾年一一玩着穿墙术的游戏,从不引人注目。对于这样的摄影师,我们说,他们“偷走”画面,在这一点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曾年唯一的两张“正面性”照片是在巴黎地下骸骨所拍摄的头骨和愜意季节时咖啡馆的露天座。“巴黎是个节日”。海明威也许会这么说!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鱼得乐200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