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书法大系
共和国书法大系封面图

共和国书法大系

李一, 陈政, 任平, 主编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120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国家“115”重点图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书——共和国书法大系分为《书史卷》、《书家卷》(上下)、《篆刻卷》、《书学卷》(上下)四个组成部分共计6卷.力求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共和国成立60年来书法历史,书法篆刻创作,理论研究,内外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

书籍目录:

《共和国书法大系(1949-2009):书史卷(1)》

书史卷导言

一、考验与机遇

二、脉略与走向

三、特色与成就

第一章 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书坛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

一、与书法相关的文化建设

二、文物保护与法书归藏国家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书法社团

一、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

二、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

三、江苏、广东、陕西等地的书法社团组织

四、西泠印社与东湖印社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书法教育

一、普及教育

二、浙江美术学院创办书法专业

第四节 中日书法交流拉开帷幕

一、书法外交

二、对书法的促进

第二章 承前启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书法创作

第一节 继往开来的创作格局

一、三位一体的书家队伍

二、碑帖并存互补的创作态势

第二节 开国政治家的书法

一、毛泽东的狂草

二、周恩来、董必武、朱德等人的书法

第三节 “二王”帖学传统的回归

一、沈尹默的贡献

二、马公愚、邓散木、潘伯鹰、白蕉、吴玉如等书家的努力

第四节 各具面目的学者书法

一、马一浮谢无量

二、叶恭绰胡小石

三、柳诒徵章士钊张宗祥马叙伦刘孟伉等

四、郭沫若茅盾

五、郑诵先高二适

六、萧蜕王福庵黄葆戊马衡容庚等擅长篆隶的学者

第五节 别开生面的画家书法

一、齐白石、黄宾虹

二、徐悲鸿、潘天寿

三、吕凤子、丰子恺

四、钱瘦铁、宁斧成

五、徐生翁、来楚生

六、张正字、石鲁

七、其他画家

第三章 面向大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普及性著述

一、普及第一

二、有关著述

第二节 专题性研究

一、古代书论研究

二、书法史与文字学研究

三、刻石碑帖研究

四、书法美学研究

五、书法鉴定研究

第三节 兰亭论辨

一、论辨的发起和展开

二、论辨的内容和焦点

三、论辨的意义及得失

第四章 艰难生存:“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书法

第一节 书法遭遇“文革”

一、书法遭到严重破坏

二、书法家受到迫害

第二节 大字报现象

一、千百万人书写大字报

二、新魏体流行一时

第三节 “文革”中后期的书法活动

一、中日书法交流的恢复

二、书法又有所活跃

第四节 “文革”中的一些书法展览

第五章 狂飙突进:80年代的书法热潮

第一节 “书法热”的兴起

一、春回大地

二、潜流奔涌

三、《书法》对群众性书法活动的推动

第二节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

一、势在必行

二、上下互动

三、迟到的盛会

四、历史意义

第三节 媒体的呼唤与推动

一、书法报刊的创办

二、传媒的力量

第四节 展赛狂潮

一、大赛风云

二、展览竞秀

三、国际交流的拓展

第五节 重在启蒙

一、书法美学大讨论

二、整理书论与反思当下

第六节 书法新古典群体的形成

一、国展流变与创新潮流

二、代表性书家的创作理路

第六章 回归传统:90年代的创变走向

第一节 渐趋理性

一、总结与反思80年代

二、继承和创新问题

三、反思沈尹默现象

四、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五、“世纪末”现象

第二节 书风嬗变

一、对传统的向往

二、回归传统的表象

三、回归传统的突破

四、“流行书风”的盛宴

五、回归传统的“大检阅”

第三节 流派崛起

一、古典群体

二、新古典主义

三、新文人书风

四、构图式创作

五、制作“古典”

第七章 众星拱月:新时期书坛重镇

第一节 萧散飘逸——林散之书法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 雄浑气象

一、沙孟海的沉雄老辣

二、朱复戡的刚健凝重

三、“南萧北游”女书家

四、李可染的“酱当体”

第三节 高古奇崛

一、王蘧常的“蘧草”风貌

二、陆维钊的“蜾扁体”

三、徐无闻的瘦硬风神

第四节 儒雅俊秀

一、启功的清俊雅健

二、赵朴初的平和雅正

三、蒋维崧的儒雅纯净

第五节 生拙趣味

一、陶博吾的拙味野趣

二、沈延毅的力求生拙

三、赵冷月的生拙率意

四、费新我的“逆、生、拙、奇”

第六节 恣肆烂漫

一、张大干的恣肆奇逸

二、陆俨少的舒卷自如

三、魏启后的洒脱不羁

四、沈鹏的奇崛烂漫

第七节 典正风范——舒同、武中奇、谢稚柳、欧阳中石等人的艺术追求

第八章 异军突起:新时期的“非主流”创变现象

第一节 丑拙取向

一、民间书风

二、流行书风

三、艺术书法

四、创作现象

第二节 “现代书法”的探索历程

一、现代书法首展

二、85之后

三、创变思路

第三节 “书法主义”现象

一、观念历程

二、批评话语

三、创作现象

第四节 低谷与考验

一、式微与难题

二、坚守与开拓

第九章 与时俱进:新时期的书法生存状态

第一节 社会生态

一、社会培育

二、创作培训班

三、学校普及性教育

第二节 专业化走向

一、美院模式

二、师范模式

三、综合性院校模式

第三节 书法的存身场所

一、新的展示机构和展示空间

二、书法视频材料的出版发行

第四节 网络化传播

一、主要书法网站排名

二、书法网站的作用

第五节 1990年以来的国际化交流

一、多国模式

二、与日本

三、与韩国

四、与新加坡

第十章 渐趋规范:新时期的书法理论

第一节 书学研讨会

一、历届全国书学讨论会

二、国际性书学研讨会

三、个案专题研讨会

四、主题性研讨会

五、其他形式的研讨会

第二节 书法著述

一、研究类型

二、现状分析

第十一章 重温经典:新世纪的理性追求

第一节 新世纪的起点

一、步入稳定发展时期

二、当代书法标准的讨论

三、“新帖学”的兴起

第二节 创作思路的嬗变

一、书风的转向

二、功力与创新

三、走向深广

第三节 “经典”和“大家”

一、中国书协的导向

二、其他艺术机构的书法活动

附:1949-2008书法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家卷(上册)》

概述

书家作品图录

齐白石

黄宾虹

萧蜕

罗复堪

商衍鎏

赵子云

沈钧儒

徐生翁

陈半丁

陈叔通

王襄

陈云诰

黄炎培

金梁

高剑父

何香凝

于右任

张靖

陈垣

黄葆戊

柳诒徵

王福庵

徐宗浩

李健

马衡

叶恭绰

马一浮

苏局仙

孙墨佛

张宗祥

章士钊

邓尔雅

靳志

茹欲立

沈尹默

谢无量

张默君

马叙伦

董必武

吕凤子

朱德

柳亚子

胡小石

简经纶

于非闇

寿石工

马公愚

沈迈士

郭沫若

郭绍虞

顾颉刚

梁漱溟

毛泽东

溥雪斋

郑诵先

刘孟伉

容庚

吴湖帆

叶圣陶

张茂才

郑午昌

董作宾

冯友兰

徐悲鸿

祝嘉

曹容

刘海粟

茅盾

溥心畲

萧劳

朱东润

顾随

郭风惠

宁斧成

潘天寿

王个簃

钱瘦铁

于统照

陈子奋

邓散木

丰子恺

林散之

潘伯鹰

谭建丞

吴玉如

张伯驹

周恩来

楚图南

老舍

李苦禅

陆维钊

吴子复

余中英

张人干

秦萼生

沙孟海

陶博吾

七蘧常

武慕姚

夏承焘

俞半伯

朱复戡

陈毅

陈尢垢

陈叔亮

方介堪

唐兰

来楚生

商承祚

台静农

萧娴

谢瑞阶

诸乐三

朱咏济

费新我

高二适

李一氓

罗丹

沈延毅

徐之谦

董寿平

傅抱石

顾廷龙

李长路

邓小平

舒同

张正宇

关友声

沈觐寿

游寿

自蕉

麦华三

李可染

溥杰

齐燕铭

赵朴初

李天马

刘延涛

卫俊秀

魏传统

余任天

陆俨少

潘主兰

王遐举

冯建吴

唐云

瓦翁

谢稚柳

钱钟书

胡铁生

黄养辉

萧印唐

陈大羽

邓拓

胡公石

启功

翁闿运

周昭怡

李鹤年

黄苗子

姚奠中

龚望

黄绮

刘自椟

张旭

周而复

蒋维崧

金意庵

赖少其

杨仁恺

赵冷月

饶宗颐

任政

沙曼翁

于立群

朱丹

李骆公

胡问遂

李普同

周汝昌

郭仲选

邵宇

石鲁

吴丈蜀

陆石

孙其峰

魏启后

刘乃中

刘博琴

方去疾

孙轶青

徐文达

陈佩秋

冯其庸

王学仲

熊任望

康殷

刘江

刘子善

权希军

王北岳

沈定庵

武中奇

李百忍

林鹏

欧阳中石

杨鲁安

钟鸣天

刘正谦

佟韦

谢云

李铎

夏湘平

刘艺

沈鹏

王壮弘

徐无闻

韩羽

于太昌

王廷风

马世晓

孙伯翔

戴明贤

张道兴

朱乃正

茹桂

尉天池

翁伯祥

刘炳森

章祖安

赵正

傅周海

张荣庆

邹德忠

陈巨锁

王朝瑞

张鑫

章炳文

钟明善

陈梗桥

周慧瑶

郭子绪

韩天衡

洪丕谟

金伯兴

欧广勇

陈永正

旭宇

张海

张虎

周俊杰

段成桂

林剑丹

卢乐群

尹旭

张森

谢季筠

张荣生

田树苌

吴振立

熊伯齐

薛铸

薛夫彬

朱关田

于曙光

傅嘉仪

林岫

毛峰

邵秉仁

王澄

王冬龄

周志高

朱寿友

曹宝麟

何应辉

李刚田

刘正成

聂成文

申万胜

徐本一

张飚

张景岳

赵彦良

巴根汝

陈秀卿

崔廷瑶

何连仁

华人德

黄惇

吕如雄

邱振中

王冰石

储云

方传鑫

王镛

吴善璋

言恭达

杨炳延

张业法

周运真

张改琴

书家小传

后记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家卷(下册)》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学卷(上册)》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学卷(下册)》

《共和国书法大系(篆刻卷)》

内容摘要:

《共和国书法大系(1949-2009):书史卷(1)》:
  《共和国书法大系(1949-2009):书史卷(1)》共6卷四个组成部分。其中50余万字的《书史卷》自成专著,该卷由我院刘宗超教授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李一教授合著,为李一、刘宗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该卷真实记录新中国书法历程,全力铸造新中国书法史碑,向新中国60周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家卷(套装上下册)》:
  立足于共和国60年的社会总貌和书法发展的总体把握,力求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共和国成立以来60年书法篆刻创作、理论研究、内外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发展演变过程;力求立身学术、抓住史脉、精选作品、包容各派;力求达到宏观与微观、历史与逻辑、资料与理论、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家卷(套装上下册)》选择了共和国成立60年来包括港澳台在内的300位书家的代表作及论述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书法创作的专论,反映了建国后30年间书法创作的成就。
  
  《共和国书法大系:书学卷(套装上下册)》:
  回顾60年,得到一个重要的认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对于书法艺术兴衰存亡至关重要。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历史巨变开始,一切以巩固政权、除旧布新为目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锁定在为当下政治服务如何实现工具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达到何等程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书法勉力传承民国时期已趋萎缩的局面,少数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书法家作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从全社会看书法进一步受到冷遇,社会对书法无暇旁顾。今天回顾,或许可以促发另一方面的思考,书法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工具,恰好是它的特点也即优点。书法从本质上说是纯美的,它启示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操,书法无关功利。从这个意义来说,书法不但没有远离社会,而且有益社会。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有封建性的糟粕与民主性的精华,然而两种对立因素并非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非此即彼。
  
  《共和国书法大系(篆刻卷)》:
  以篆刻创作的水平、影响、流派、风格、年龄段等因素选录309人作品。《共和国书法大系》是国内第一部以新中国60年书法为研究对象的图书,力求全面、客观、真实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的书法演变过程,分析评述这一特定时期的书法创作、研究、教育、传播和交流状况,探讨书法在中华文脉传承和中国文化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展示新中国书法成就、铸造共和国书法史碑。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共和国书法大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499404
如需购买下载《共和国书法大系》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昌出版单位江西美术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20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9 × 0装帧平装
页数 1 印数 500

书籍信息归属:

共和国书法大系是江西美术出版社于2009.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292-09 的主题关于 篆刻-美术史-中国-现代 ,书法-美术史-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