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2.0
本选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难度,也有很强的前沿性。本书将汉语史上重要的表达式分四个阶段进行全面系统的描写与论说,清晰地勾勒出被动式发展演变的全景式的历史线条。体大思精,方法合理,阐释深刻,创见迭出,对汉语被动式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汉语被动式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汉语被动式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目标、范围、材料和方法第二章 汉语被动式的特点、类型及用途 第一节 汉语被动式的特点 第二节 汉语被动式的类型 第三节 汉语被动式的特殊形式——定中型被动式 第四节 汉语被动式的用途第三章 远古汉语被动式 第一节 远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谓语动词的种类 第二节 远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主语的语义类型 第三节 远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宾语的语义类型 第四节 远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状语的构成 第五节 “于”字式的兴起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汉语被动式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汉语被动式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目标、范围、材料和方法第二章 汉语被动式的特点、类型及用途 第一节 汉语被动式的特点 第二节 汉语被动式的类型 第三节 汉语被动式的特殊形式——定中型被动式 第四节 汉语被动式的用途第三章 远古汉语被动式 第一节 远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谓语动词的种类 第二节 远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主语的语义类型 第三节 远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宾语的语义类型 第四节 远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状语的构成 第五节 “于”字式的兴起 第六节 “见”字式的萌芽 本章结语第四章 上古汉语被动式 第一节 上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谓语和补语的发展 第二节 上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能愿助动词的发展及用法变异 第三节 上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宾语的发展 第四节 上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句法功能的扩展 第五节 上古汉语“于”字式的发展 第六节 上古汉语“见”字式的发展 第七节 上古汉语“为”字式的兴起 第八节 “受”字式等类型的出现 本章结语第五章 中古汉语被动式 第一节 中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谓语和补语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中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状语的发展 第三节 中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宾语的发展 第四节 中古汉语“于”字式和“见”字式的衰颓 第五节 中古汉语“为”字式的高度繁荣 第六节 中古汉语“被”字式的成熟 第七节 中古汉语“受”字式等类型的发展 第八节 “遭”字式等类型的兴起 本章结语第六章 近古汉语被动式 第一节 近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近古汉语“于”字式等类型的衰亡 第三节 近古汉语“蒙”字式和“遭”字式的发展 第四节 近古汉语“被”字式的发展 第五节 “吃”字式和“着”字式的出现 第六节 “教”字式的兴起 第七节 “让”字式等类型的使用 第八节 “给”字式的兴起 本章结语第七章 汉语被动式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机制和规律 第一节 汉语无标记被动式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汉语有标记被动式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汉语被动式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第四节 汉语被动式的变异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博士学位论文评语选录
本书是一部研究汉语被动式的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七章。作者在第一章“导言”部分,充分揭示了汉语被动式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详细描述了汉语被动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具体介绍了本书的研究目标、范围、材料和方法。从第二章到第七章,作者在前辈时贤诸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量具有浓厚口语性的文献为研究材料,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与探讨了汉语被动式的构成特征、类型体系、语用价值,尤其是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原因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观点,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汉语被动式理论体系。
本书试图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被动式构成特征、类型体系、语用价值,尤其是对汉语被动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原因、机制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剖析和探讨,并构建一个有关汉语被动式研究的完整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