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
《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共分为四卷。每卷约为17万字,共约70万字。收集潘家铮先生的短篇、中篇科幻作品共30篇。其中有近1/3是未发表的新作,其余已发表过的作品也由作者做了精选,进行了较大修改订正。四卷的书名分别是:《蛇人》、《吸毒犯》、《地球末日记》、《UFO的辩护律师》。
康柯小姐的悲剧
洞中幽灵
梦星乾坤
蛇人
跋
前言
我对科幻小说之浅见潘家铮院士是我国知名水利工程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毕生奉献水利事业,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崇山峻岭,曾参与和主持过多项蜚声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年逾古稀之时,却另辟蹊径,写起科幻小说来,这确实是我绝未想到过的。当我面对他用娟秀的字体撰写成的一叠叠文稿时,惊诧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潘先生要我为他的作品集写序,这实在是我担当不起的重任。君不见时下为人作序者,莫不是赫赫有名之权威,或该领域之先行者。我虽自忖是个极好读书之人,小说自然是最喜爱的一类。从幼时迷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忠义行侠的小说,到中学时大量阅读“五四”后新文学运动涌现的鲁迅、巴金、茅盾的小说和解放后从苏联翻译过来的小说等文艺作品,但都是拿来就读,读完就放,’并未从中获得艺术的感悟,更没有培养出写作的爱好。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亦曾屡屡被长辈们告诫为“少读闲书”。由此可看出我是没有资格为小说写序的,更遑论是科幻小说。犹豫多日,终于想出一个比较老实的办法,即说一说自己对科幻小说的浅见,作为读者读正文之前的一碟“凉小菜”(西餐叫头菜),读者觉得对胃口时,不妨浅尝小酌,不然尽可直接进入正文品尝“主菜”佳肴了。
我虽从未写过小说,但从读者的角度亦深感到写小说之不容易,作者既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洞穿社会万物和各色人等的犀利目光,更要有缜密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与悬念,使读者“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继续读下去。而我以为写科幻小说尤难,除了应具有上述一般小说的构思和文字功底以外,还须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极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因而可以说它是科学现象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晶。一般来说,科学是要以事实、实验为依据,严格按照数理逻辑的推演来进行的,因此往往给人以刻板、枯燥的印象。但纵观人类历经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史,科学有时亦需要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只需举出上世纪初关于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及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猜想就是明证。科学幻想则比此更进一步,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臆测性,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所写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著名科幻小说曾吸引过几代中小学生,对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科幻小说并不等同于神怪小说、魔幻小说,即有别于纯粹的臆想,如中国古代的神怪小说《封神榜》和近年的美国大片《指环王》等,它们尽管情节曲折、故事引人,但其核心描述的是一种非科学的“神秘力量”。我以为,这种小说和影片总体上是属于消遣、休闲性的。读者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之余,可借以松弛神经,但若是信以为真,或加以效仿,则必然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简言之,科学幻想可以说是由科学的“元素”按“非常规排序”而形成的新“化合物”。其“基元”理应是合理的、科学的,但其发展演绎则超越了目前一般科学的常规,是超前的、甚至带有很大程度的想象。这就是我对科幻的浅见,当然,依此为基础写出的小说自然就是科幻小说了。
我想,它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即使对于成年的科技工作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启发与激励呢?人年纪大了,往往容易因在某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囿于自己熟悉的事物,一旦退出“第一线”就会感到无所事事。潘先生是学识渊博、事业有成的著名工程科技专家,他在继续为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不断作出贡献的同时,又开辟了“第二战线”,开始撰写科幻小说,并以此启迪后进,这难道不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可以效法的榜样吗?徐匡迪2004年7月28日
后记
我自幼就喜欢看“闲书”,进中学后尤其着迷于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常常沉醉在高士其和凡尔纳的著作中,忘记昼夜。成年后,为了修水电站和作稻粱谋,接触就少了。但偶尔看到国内外的有关佳作,总不免触发旧情,细细欣赏。
进入晚年,在偶然的因素下,忽然操笔写起科幻小说来了,处女作是《康柯小姐的悲剧》,讲的是人和机器人结婚引起的悲喜剧,以后就停不下来。1993年在《科技潮》期刊的鼓励下,出版了第一部科幻作品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承蒙当时国家科委宋健主任写序。我的书乏善可陈,宋健同志的序特别是他的一句名言:“一个国家科幻小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的科技水平”却对我国科幻写作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97年又出过一本《偷脑的贼》,复蒙著名科幻作家金涛主编作序,他对“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为中国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一点上给予我热情的赞许,使我既感且愧。此书在1999年又被收入《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中,还获得中国科协等四单位主办和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2001年度)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实出意外。可以一提的倒是书中描写了“记忆移植”问题,恰巧与1999年高考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相合。这个出格的作文题难倒了很多考生,而读过《偷脑的贼》的同学就有发挥的余地了,也算是一段佳话。这样,有的同志认为我好写科幻,甚至误认为我是个科幻作家,不断鼓励我多写。为了感谢他们的盛情,我在工作空暇间也继续写了一些,但多数躺在抽屉中睡觉。现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垂青,同意出版,并建议与以前出版过的作品合并,分类重新出版,在得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同意后,遂有这套作品集的问世。在修订定稿后,感慨万千,想写几句话作为告别语,也向上述出版社和首先刊登过拙作的期刊表示衷心感谢。
从严要求,我的一些科幻作品,情节平淡,漏洞不少,文辞拙劣,写作速度又很慢(《蛇人》等八篇新作断断续续写了四年多),和当前大量涌现的年轻高手无法相提并论,绝对够不上“作家”称号。更重要的是:我写的东西和当前主流也格格不入,实属于“另类”,不为广大读者所喜。
明知如此,我为什么要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呢?这里有些原因。
首先是感到我国许多科幻作家有些喜欢仿效外国,作品中似乎少些本土风味。我想中国人写的东西总要有些中国特色为好,所以一直希望能走出一条写“中国本土科幻作品”之路。二是,我不太赞成科幻作品脱离现实太远,甚至写成变种的《封神榜》,例如描写银河帝国的战争等,这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们似乎没有太多的益处,甚至有时还有些副作用,因而我总想努力让科幻小说离身边的事近一点,还想使科幻小说中尽量多些人情味。三是我觉得许多科幻小说在描摹物质文明的突破上很成功,对精神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常不够重视。现在已能看得很清楚,科技发展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核能既可发电,又可做原子弹。当今世界上“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斗争在激化。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名利,什么不道德甚至谋财害命的事都会干。如果科学家也抱这么个人生观,后患不堪设想,所以我又希望读者在欣赏科幻作品后能引起些反思。我的一位秘书曾说,我的作品可称为“社会科幻小说”或“科幻教育小说”,其离开主流之远也就可知,但我一直认为这些愿望是正确的。
虽有这些愿望,由于素养不够,眼高手低,我的努力恐怕是要以失败告终了。明显的例子是我的一篇《关于PMP程序的故事》在我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世界》上发表后,很多读者都给予低的评价。在《科幻世界))2004年第2期上,摘登了一位同志在网上所作的透彻分析和评述,篇幅不长,抄在下面:长期以来,有很多的作家、评论家以及诸多作者,他们奔走呼号,期待在某年某月某日,中国科幻能够本土化。口号是响亮的,热情是高涨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前景是目前还看不见的。
请原谅我没控制住情绪,这在所难免。但请你聆听我的解释,我丝毫不是说中国没有本土化的作品,或者作者没有这个能力,譬如2。03年第12期的《关于PMF程序的故事》(以下简称《PM尸》)就是一篇典型的“国货”。关于中国人写“洋科幻”,这个已经批评得太多,多少年来一直如此。我今天要问的是:本土化的中国科幻,到底谁在支持你?《PM尸》中涉及的所谓19NA技术并不是重点,而只是令文章更加合理与推动情节的必要“背景”。无论从语言还是故事情节,这都是一篇非常本土化的文章,自然地、不造作地触及中国社会的深处,写入而不写物。
但仅就《科幻世界》论坛上的反应来看,更多的人却给予《PMP))极低的评价。
事实上,我对这篇小说略带一点悲哀不为作者,而为读者。为了“科幻”我们必须要用DNA技术,如果写成一篇更加超现实的作品,即使它比卡夫卡的《变形记》还优秀,那么这篇小说依旧也是同样下场,绝对会有无数“为科幻而科幻”的读者,冲上来口诛笔伐,让它永世不得超生。
这种现实是残酷的,也让人失落。诚然,我们可以原谅论坛上对于这篇文章的评价,因为毕竟绝大多数网友还是中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和对文学的理解能力毕竟还有限。但中国科幻应该如何发展?是适应这样的读者,永远写缺乏文学美感与人文内涵的文章(事实上这类文章在科幻文学上也普遍非常失败),还是冒着被“世人”遗弃的孤独,去展开本土化的创作?这是个难题,因为我们尚不知道,到底是谁在支持中国科幻。即使有人跳出来说,他是支持的,可我们也不知道,他支持的是不是“中国的”科幻。
感谢这位名为ffley的网友对我的“本土化”努力的支持,可惜看起来赞同我们观点的人不会多。当然也有些例外,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同志就很鼓励和支持我,并在百忙中慨然为我写了篇很好的序,其中有些话是支持我的想法的。鉴于年事日高,脑力衰退,这套注定不会太受人欢迎的小书也许是我的封笔之作。匡迪同志的赐序,就给我的微弱努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还要向长年来支持鼓励我的同志们,特别是傅华、于文星、胡晓华、李慰饴、金涛和许多爱看拙作和提出评论的读者们,向同意我的观点并不怕赔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潘家铮2004年8月
科幻小说不等同于神怪小说、魔幻小说,即有别于纯粹的臆想,它们情节曲折、故事引人,其核心描述的是一种非科学的“神秘力量”。写小说难,写科幻小说尤难,除了应具有一般小说的构思和文字功底以外,还须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极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因而可以说它是科学现象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晶。而本书,无疑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道精美丰盛的科幻大餐,同时也是我国科幻小说界的一件盛事! 本书是潘家铮院士奉献给我国少年儿童和科幻爱好者的一道精美丰盛的科幻大餐。也是我国科幻小说界的一件盛事。本系列是作者将多年来的科幻创作精品和未发表过的数篇新作,共30篇一起结集出版。作品集为四卷,每卷约为20万字,共80多万字。书名分别是:《蛇人》、《吸毒犯》、《地球末日记》、《UFO的辩护律师》。作者简介: 潘家铮,浙江绍兴人。1927年生,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毕生从事中国的水电建设和科研工作,设计和指导过数十座大中型水电工程,目前从事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发表过学术论著近700万字,是国内外著名的水电专家和坝工权威。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被授予国家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在科学、设计、工程领域中均获得最高荣誉称号。潘家铮业余爱好写作,出版过散文集《春梦秋云录》和科幻小说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科普集《偷脑的贼》,人情味较浓,颇获好评。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蛇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 | ||
9787500782872 如需购买下载《蛇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语种 | 简体中文 | |
尺寸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印数 |
蛇人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06.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7 的主题关于 科学幻想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