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个救生圈
艺术是个救生圈封面图

艺术是个救生圈

赵鑫珊, 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赵鑫珊先生对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的再思考,分别对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内杰出的艺术家作了作品和内心的剖析,并融进了作者自己对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感悟。

书籍目录:

自序: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题记五则

散落一地的有关艺术哲学思考的秋叶

什么是自由?

关于歌德的思考片断

想象力与艺术世界创造

艺术、科学和哲学创造的共同基础之一

一、艺术创造与想象力二、科学创造与想象力三、哲学创造与想象力

19世纪德、奥浪漫派音乐

自然场.建筑场.音响场

一、何谓浪漫二、“绝对自我”创造“绝对音乐”三、再次回到舒伯特

四、站在天才和疯子交接点上的舒曼五、表述“德国音乐之魂”的勃拉姆身

六、具有深沉宗教感的布鲁克纳

惆怅是钢琴王国的王后

在北大未名湖畔琴房练琴50周年的“自我纪念”

一、《威尼斯船歌》二、《船歌》三、《f小调夜曲》四、《六月船歌》

五、车尔尼和他的钢琴练习曲

唯有音乐才是永久的爱

从英文歌曲中透露出来的佛教存在主义呐喊

醉心孤独,激赏荒残,向往无限

19世纪德国浪漫派画家弗里德利希

一、艺术是帆.哲学是舵二、健康的浪漫派和病态的浪漫派三、生平简历

四、作为语言的风景画五、弗里德利希绘画艺术的意境与中国绘画精神有相通处

高更的根本苦闷和根本孤独

他的精神构造中的两股相反的力

一、高更的拷问二、健康的“命令性幻听”

西方近代绘画中的佛教存在主义哲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希特勒的苦闷和一批画家的挣扎

一、哦,慕尼黑这座城市二、集体“越狱”的壮烈

三、佛教存在主义哲学是人类存在的影子

人兽混种与转基因艺术创作

从神话到实验室

石涛的“一画之法”与西方的自然哲学

读石涛的《画语录》

一、西方解释学二、“一画章第一”三、“了法章第二”

艺术是面映出人性的镜子

艺术创作与人性同在

“和”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结语Ⅰ)

解剖自己(结语Ⅱ)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自古以来,东、西方出版的有关“艺术哲学“(ThePhilosophyofArt)的论著估计有上千种。时至今日,还有必要再添加一种吗?有这个必要吗7不重复吗?不会拾前人之牙慧吗?太阳底下还有新事吗?在写这本书之前,我慎重思考过这些问题。

上海有家典雅的咖啡厅“Figaro”(在兴业路和马当路的交叉点上),这里是做“白日梦”(DayDream)的好去处,我常来这里闲坐。2007年9月1日,正是在这里,我决定还是要写的。我确信太阳底下总有新事物冒出来。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推陈出新,或老问题新看(NewLightontheOldProblems)。有些基本事物(或概念)永远会纠缠住人类的头脑不放,比如时间、空间、光、上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死亡的涵义究竟是什么。那么,“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一古老追问同样也会永远纠缠住人类。近年来,世界许多地方的思想家又在不约而同地追问“什么是幸福?”这正是“老问题新看”。

别墅的庭院内有一株百年老树,主人面对它画了五个小时。仆人问:“这屋,这树,这山,都是老爷的,您为什么还要把树画在画布上呢?”回答这个提问不容易,它涉及艺术的本质,涉及艺术家创作的深层心理动机。

第二,人生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这对艺术创作是个新刺激,“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比如建筑设计师遇上了电脑数码时代,古老的手绘艺术草图还有价值吗?手绘艺术(徒手画)会被电脑完全挤出历史舞台吗?2007年8月,我作为“庐山艺术学会”主席荣幸地参加了“庐山建筑草图艺术高峰论坛”。期间,著名空间艺术设计师余静赣先生有段话给了我深刻印象:

“手绘草图(建筑手绘艺术设计)是黑色的思考;从中会有灵感闪现,有创思神来之笔。功利年代,电脑绝对是利器,只是艺术这东西玩的绝对是性情。所以艺术设计构思还是需要手绘。在今天的创作,电脑不是一无是处。其实手中的笔和电脑都是为人脑服务的工具,只是目前的电脑在构思表达速度上还远比不上手绘构思创作来得快;手中的笔如流水般,自然地流淌出人性、性情;流淌出思想、观念和智慧;流淌出艺术的哲理……这却是电脑不及的!”

余静赣先生这段精辟的论述涉及“人性与机器”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这便是“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有意义吗?””艺术究竟是什么?”这类恒提恒新的问题总是迫使一代代人去作出自己的回答。先辈的回答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回答。“诗言志”,前人有前人的志,今人有今人的志,我有我的志。人各有其志,则各自为言。这便是我写这本书的动力。

我既知有古,有东、西方伟大先辈的遗产,也知有我。石涛是我推崇的一位17世纪中国山水画家和艺术哲学家,他提出过“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腹肠,揭我之须眉”的命题。这对我的写作是一大鼓舞。同石涛差不多同时代的叶燮的命题对我也同样是个鼓舞:“乾坤一日不息,则人之智慧心思,必无尽与穷之日。”(《原诗》内篇)对艺术本质的哲学思考是智慧心思的重要对象之一,叶燮对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以创辟之人为创辟之文。”

“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

“前人未曾言之,而我始言之;后人不知言之,而我能开发言之。”

“若前人已言之,而我摹仿言之;今人皆能言之,而我随声附和言之,则不如不言之为愈也。”(《己哇文集》卷十三)

我自知我达不到这样的目标,但可努力走近它,即便是达到了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正是“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涵义。朝这目标做些力所能及的尝试,于我是种最有效的“越狱逃跑”。

我“越狱”,故我在。

内容摘要:

  本书是赵鑫珊先生对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的再思考,分十二个章节,分别对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内杰出的艺术家作了作品和内心的剖析,并融进了作者自己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感悟,知识性和哲理性并存,且很有可读性。  全书图文并茂,情感真挚,充分表达了赵先生多年来对艺术和人生多重也多方位的体悟,读来感人至深,并受到极大的教诲和感染。  本书是各界人士,尤其青年读者加强艺术修养、提高整体素质的优秀读物。【作者简介】  赵鑫珊,教授、作家,早年毕业于北大。写作于我,是山村毛驴推磨。放进去的当然不是玉米或黄豆,而是我关注的一些世界性课题。我就是那头推磨有驴。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是尽心尽性尽力把一个个课题碾碎。这是我第43回起早贪黑推磨。我喜欢扮演推磨角色。天地一舞台,人生一出戏,莎士比亚说过,世界是座舞台,男人和女人都演员,各有各的角色。人生就是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常想起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做学问的幸福感,“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间,岂不幸乎!”所谓“折衷其间”即推磨、碾碎的意思。对于我,这就叫幸福。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艺术是个救生圈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2625185
《艺术是个救生圈》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辞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1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艺术是个救生圈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8.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05 的主题关于 艺术-鉴赏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