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与失衡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断裂与失衡

叶松荣, 著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9.0

书籍简介:

本书着重叙述了“新音乐”产生的内因与外因、创新的若干局限性及“失衡”问题,并提出了以中国人的视野审视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问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2.本文的几个界定及框架结构

3.研究的视角与意义

第二章“新音乐”建构中的主客观因素

一、从现代主义思潮到“新音乐”体系的建构

1.社会环境对“新音乐”建构的影响

2.哲学思潮对“新音乐”建构的影响

3.艺术思潮对“新音乐”建构的影响

二、“新音乐”的基础传统音乐中的非主流因素

1.传统音乐中的非主流因素

2.传统音乐中的非主流因素在“新音乐”中的嬗变

三、非主流因素向主流因素的转向之动因

1.外因社会文化的影响

2.内因强势群体的出现

第三章“新音乐”若干创新问题局限性的理论探索

一、“新音乐”创新观念的构建与缺失

1.“不谐和音的解放”

2.“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音乐”

二、“新音乐”作曲新技法的频繁更替

1.作曲新技法频繁更替之局限

2.作曲新技法频繁更替之评价

三、“新音乐”大多作品弱化民族特性的现象分析

1.音乐“民族特性”基本内涵的初步界定

2.“新音乐”弱化民族特性的主要表现

3.对“新音乐”弱化民族特性的认识

四、“新音乐”创新效果与受众审美需求失衡的阐释

1.失衡之症结

2.失衡之原因

第四章“新音乐”大多代表性作品“失度”的问题

一、有序有余一无序不足

1.构成“有序有余无序不足”的特征之一:音高序列

2.构成“有序有余无序不足”的特征之二:整体序列

二、无序有余有序不足

1.构成“无序有余有序不足”的特征之一:不确定性

2.构成“无序有余有序不足”的特征之二:偶然性

三、刺耳有余悦耳不足

1.构成“刺耳有余悦耳不足”的特征之一:奇异音响

2.构成“刺耳有余悦耳不足”的特征之二:喧嚣音响

四、破碎有余连贯不足

1.构成“破碎有余连贯不足”的特征之一:频繁跳进

2.构成“破碎有余连贯不足”的特征之二:肢解旋律

结语:反思.求索

1.告别调性、无调性之后

2.个性极端化之后

3.音乐创新是否有前提

4.我们从中获得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关于西方音乐研究中的认识问题

构筑与求解关于音乐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研究特色的思考

答辩委员会评语

内容摘要:

  本书以西方20世纪两次重大转折时期“新音乐”创新的局限性为研究对象,作者提出“中国人的视野”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论文以此为立足点,辩证地肯定了20世纪“新音乐”产生的历史和社会必然性,并对创新的本质内涵作了富有见地的揭示,由此对“新音乐”创新局限性问题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剖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现代音乐的创新要处理好“民族性”与“国际性”、“可听性”与“创新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控制性”与“自由性”四种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简介】  叶松荣,福建省闽侯县人。文学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兼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舞蹈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等职。作者主要致力于西方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十几年前,作者提出“以中国人的视野来研究西方音乐”的观念。作者认为,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不能也不应该单一地追寻或固守西方人的研究模式,而应该在西方音乐研究中去构拟中国人自己的方法体系,使之呈现出既有西方音乐史学的属性,又具有更加丰富、多元、深邃的中国文化特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研究西方音乐,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为此,本书作者期望,未来中国的西方音乐史学工作者,既要借鉴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又要着力于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全面、更合理、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建构中国人视野”这一命题。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断裂与失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10962704
《断裂与失衡》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 300 印数 3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断裂与失衡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于2008.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605.1 的主题关于 音乐-艺术评论-西方国家-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