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这是一部通过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导演拍摄的涉及上海元素的电影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揭示香港、上海两座城市间文化联系的书。
序摩登的滋味
上海涅槃
双城故事
新浪潮导演群与上海
香港新浪潮
“五台山”风云
佳艺事件
新浪潮导演与上海
五个《上海之夜》
魔都上海
演义和杜撰:上海小子
浪奔浪流《上海滩》
黑帮世界:上海梦
“劳工”之爱情
黑帮生活
魔都魔女
上海经
上海的“过客”
阳台上的利维坦
武术:业缘大于政治
回到中国历史
室内上海
《倾城之恋》:“空”的发明
物化的“空”与“死”
“另类时空”中的穿梭游戏
对倒:从“过客”到“房客”
异数:《上海假期》
陈真与顾明:在现代的进程中相遇
夹缝与北进
想象上海的三种方式
梦醒时分或旁观的上海传人
附录一:爹考书目
附录二:重要影片介绍
附录三:重要导演简介
前言
所谓“摩登”,众所周知、,就是英文的“现代”(Modem)。
不知当年是谁巧手翻译,又批发转贩,数十年间“声影吠和”。在中国谈摩登,离不开上海当中国大部分的国土还包围在温暖而黑暗的乡村中时,上海已经“有物皆‘摩’,无事不‘登’”了:摩登大衣、摩登商店、摩登按摩术、摩登建筑、摩登教育,而最能体现“摩登”奥妙与魅力的,无疑还是上海的“摩登一族”。
“摩登一族”不仅包括当年的中产阶层,不称公司白领,而称银行小开,收入差强人意,消费丰俭由己,“多数打麻将,少数玩女人”。小开的女友或姊妹们,或迎着“社交公开”、“婚姻自主”的新潮,莺莺燕燕出入于书场茶肆、舞厅影院;或坐进偏厢房和亭子间,跟着留声机学唱咿咿呀呀的“四季调”,在杂志的封面上浏览沪上风情的变幻。“摩登”成了上海的代名词,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够如此贴切地演绎这个词所代表的全部意义,乃至在半个世纪之后,“摩登上海”所焕发的回光,竟然再次让所有中国人成群结队,照本宣科,全盘信托,不追究所以然。
上海像半个世纪前一样摩登。这一次,“摩登”也有了新的内容,不完全是海派的机智、狡黠和市民气息,更多的中国人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审视或迎合着上海摩登的“重现”:文字的勾勒、影像来捕捉。王安忆的《长恨歌》、陈丹燕的《上海的红颜遗事》,是它的小照;而《像雾像雨又像风》、《花样年华》,在《子夜》这样的长篇巨著之外,展开了资本家、投机者和产业工人的情爱画廊……但普通生活和平凡情爱似乎并不是上海的全部,这个城市谜一样的身世和处境被一位中国内地的年轻导演安排在一个有些诡异的故事里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苏州河》。跟着娄烨的镜头,漫游在苏州河一条“沉淀了这个城市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怀旧和工业勾兑的影像时而模糊温情,时而凶狠凌厉。它明目张胆地讲述着一个荒谬的故事:来自洁净深海的美人鱼落户在上海的苏州河,而她的前身隐隐约约似乎就是上海华洋杂交气质的女孩,她穿着时髦,时而躲进亭子间,时而出入上海的酒吧,时而穿着海派的学生装、扎起朝天辫,时而却在幽暗的酒吧巨型鱼缸里扮演她自己。而这个故事也在上海灰蒙蒙的天气里忽明忽暗地展开。杀手、酒吧表演、走私的带野牛草的伏特加,说不清这里是过去的冒险家乐园还是上海更新后的欲望地图。
这个城市在人们眼里成了暖昧、不确定的代名词。上海,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永远的别处。
当然,中国人的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个别处一次幼年的旅行,让我对这个别处有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次乘船,在幽暗闷热的船舱里,我和父亲夹杂在一些乘客中间观看《小花》,但是人们似乎并没有完全为影片所吸引,相反,观影的过程显得焦灼和沉闷。我和父亲,还有这些三等舱甚至四等舱的乘客花钱买票的目的并不光是看电影,而是因为在这深夜的航行会经过香港香港在对岸。果然,就在电影最精彩的当口小花跪在山路上抬伤员的桥段也吸引不了那一双双朝着窗口眺望的眼睛,不知道是谁忽然发出了类似欢呼的声音:“香港到了!”顿时,狭小的窗口拥满了人。我在人群中朝外望去,对岸的香港灯火辉煌,我从来没有见过的高楼和建筑威猛地矗立在岸边不远的地方。那时候的我并不明白人们为何如此兴奋,直到我长大后才明白,原来这两个别处,是中国的“都会”。
但就大约五十年前,香港却不能引起中国人如此之大的兴趣。一篇吴祖光在1995年所写的《从上海到香港》的文章,不仅勾勒了他从上海远赴香港两年的工作经历,也透露了1946年香港在内地人心目中绝大反差的形象。吴祖光这样描述奔赴香港前的心情:四十年代以前,论中国现代化的大城市首先要数上海。譬如香港、天津……都有“小上海”之称号,而当时的香港居民把从内地来港的人一律称之为“上海人”,可见上海的名声和威力。而去香港的人并不是今天一样那么被人羡慕。
除了生活安定、治安有序、物价便宜,吴祖光对香港没有更多的溢美之词,然而另外两位“共和国作家”航鹰和晋秋却对香港表示了更大的激情,在《衣食住行在香港》这篇二人合写的见闻录中,香港生活中的消费细节被一再地玩味。初到香港,他们显示的讶异与我幼年时的同船人并无二致:在这座不算很大的城市里,到处是广告的海洋。从地面到楼顶,各式各样的广告招牌、霓虹灯呈立体交叉状态,直到深夜仍然是灯火辉煌。作为东方“不夜城”,果然名不虚传,加连威道、弥敦道、湾仔、旺角等等商业区夜晚灯火的亮度不亚于白天。
马上,香港式的热情服务便让考察一行“受宠若惊”,乃至在去饭店用餐的时候竟产生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忐忑与好奇:朋友和我们一起五个人在君悦大酒店喝过几次咖啡,接我们的宝马车刚驰到酒店门口,侍应生就已经走到车前,拉开车门,待我们下了车,接过车钥匙把车开走,这叫代客存车。你只管往里走,不必担心丢了车,这些工作都是专职的,侍者要是把客人的车搞个张冠李戴,非让老板炒了鱿鱼不可。下车后但见外面花坛、草坪、喷泉,好生气派。酒店建筑为中世纪欧洲风格,石刻浮雕庄重典雅。拾级而上。旱有两个洋打扮的小伙子拉开两扇一寸来厚、三米多高的玻璃大门。两个小伙子身体成反弓形拉着。
我们一反常态,下意识地挺直了腰。俯身上台阶这是在家里的习.赁,在这里就要掉价了,总不能让人家把大陆客当成大观园里的刘姥姥不是。就让人家小伙子拉着这么沉重的大门,于心不忍,加快步伐又怕“丢份儿”,这个劲儿还真不好拿。
繁华的刺痛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意识,在兴奋之余,自尊也让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金钱社会,上帝的级别由腰的粗细而定。”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被港人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震惊了,超市中的商品陈列、城市的基础设施、医疗制度,连楼宇的安保都让他们啧啧称奇,在对餐厅巨细无遗的描写中也处处透露出对比和羡慕:进得门来,但见内部装饰极为豪华,高高低低九曲十八转,总算在一处面海的落地窗前就了座。平均起来,一个桌子占地不下四五十平方米。
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应有尽有。隔不远就有一位侍者恭立,眼睛像摄像机一样来回扫射。一般说来,烟碟里的烟头超过三个就要给你换上一个干净的。饮茶或咖啡时间长了,难免内急,到卫生间方便方便,里面也有专人恭候。卫生间里绝无异味,同样是纤尘不染,洗手时按下一个钮SOAP是洗浴液,再按一个钮是净水,洗毕,侍者送上卫生纸巾,擦一擦再用烘干机烘干双手,这一切都结束当然不能忘了付小费,港币十元即可,不过在大陆这差不多又是一顿的饭费,在这里小小方便一下就方便进去了。待到东道主结账时,这几小壶咖啡、茶水、一小盘甜点,每次都要花去近千元港币,真叫人倒吸一口凉气。
事隔五十年,上海的传奇被香港取代,城市带来的欢快体验让一代作家同时产生了艳羡和矜持。到2007年,我们忘记了这种复杂的心态,生活的环境和那时的香港越来越像,那是因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可与多年前一样,都会却仍然只有上海和香港,甚至连北京,也因为故都的矜持和广大,缺少都会的激杂。上海和香港有相似的表象,极端物质化的生活滋养出的一种关于物质本身的文明,狭窄但却四通八达的街道,开车勇猛的出租车司机,港口,各种肤色的人种,购物的人流,发达的制度和对制度崇敬并且践行的公民,当然,还有一种我们从未看到却时有耳闻的边缘逻辑:黑社会一切使我明白,让那艘夜航船上的旅客欢呼的是都会,是过度的城市化,是一种真正的城市生活经验。
有趣的是,那一年是中英签署联合声明确认香港回归的1984年,那次旅行之后,我开始上小学。而1997年,我上大学的第一年,香港回到了中国的怀抱。九七之后的香港,渐渐成为中国内地旅游的热点,“自由行”挽救了海洋公园,人民币的兑换窗口点缀在香港大大小小的街道,它依然繁华,甚至依然华丽,过去的禁区就像今天的博物馆,陈列着殖民时代的遗迹。香港从“别处”走下了神坛,游过了上海,香港就成了经验的镜像,不去似乎也不行。
2003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2EPA,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这似乎成了两个城市关系崭新的开端,两个城市依然在花开两朵,双龙吐艳,它们曾经相似,并且依然相似。
漫游在两个城市,一个游客必须像一个感伤的考古者,呼吸着海风,摸索着摩登的味道,一切无关风月,而欲望的新都早就向全世界敞开了怀抱。
上海的灵魂,香港的桥,新浪潮导演为香港那段殖民历史那段“借来的时间”找到了宿命,它来自上海,流连上海,既有晓风残月的缠绵,也有残酷夸张的命运。本书分四部分,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香港电影中的上海影像。 上海的灵魂,香港的桥,新浪潮导演为香港那段殖民历史那段“借来的时间”找到了宿命,它来自上海,流连上海,既有晓风残月的缠绵,也有残酷夸张的命运。 漫游在两个城市,一个游客必须像一个感伤的考古者,呼吸着海风,摸索着摩登的味道,一切无关风月,而欲望的新都早就向全世界敞开了怀抱。【作者简介】 王海威,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攻读影视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目前独立从事编剧、策划、影评工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借来的时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0647660 《借来的时间》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天津 | 出版单位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借来的时间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127.51 的主题关于 文化-研究-上海市-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