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多维研究
翻译的多维研究封面图

翻译的多维研究

刘华文, 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5.0

书籍简介:

本书将翻译置于哲学、文化学、诗学、叙事学、语言学和词典学所构成的宏观理论框架之中,试图建构全方位的翻译理论话语。这一建构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形而上层面,语言哲学、诗歌美学、文化学等被用来观照翻译的形而上学特质;二是形而下层面,叙事学、语言学和词典学被用来解读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本书涉及的翻译文本体裁包括诗歌、典籍、小说、词典等,保证了研究的广度,同时为了实现深度挖掘,又做到对各种体裁翻译的理论性提升,体现了作者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翻译研究取向。

书籍目录:

代序:拓展翻译研究的话语空间第一章 翻译与哲学 翻译:寻找另一处精神家园 一、意义的在场与不在场——翻译的意义观 二、说不可说——翻译对不在场的超越 三、神思与想象——翻译过程中的两种运思取向 四、原文与译文的相同和相通 五、在遮蔽中澄明——在翻译中寻找另一处家园 “名”的建构和解构:翻译名学辨 一、引论:从翻译的语言工具论到翻译的语言决定论 二、翻译的语用取向和语义取向 三、中西语言转译中“以外指内”造成的边缘性异化后果 四、林纾的翻译:这个特例说明了什么? 五、翻译:儒家之“有名”的建构论命名和道家之“无名”的解构论命名 六、结论:翻译批评的本位转向 翻译研究何以封“后” 一、引言 二、作为表意实践的翻译:现实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三、后现代性:翻译研究中现代性问题的参照系 四、结语 从原文到译文:一种跨语指涉 一、原文能指符号的终极性和译文能指符号的权宜性 二、“陌生化”——原创诗性语言中能指对所指的爽约及其给译者造成的阐释困难 三、“自然化”——翻译对原创文学中“陌生化”的反动 四、结语第二章 翻译与文化 中国传统译论话语体系建立中的关联性问题 一、绪论 二、中国传统译论话语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关联性读法 三、结论 翻译批评的三种古典模式 一、注经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 二、诗话(范畴)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 三、评点式批评模式与翻译批评 四、结语 《管锥编》的英译与中西文化的异同之争 一、绪论:从翻译到比较 二、《管锥编》英译中的同生而异隐 三、从《管锥编》的英译看中西文化的同异之争 四、比较与翻译:“同”与“异”的角力场 五、结论:翻译与比较——“趋同”和“寻异”的不同取向第三章 翻译与诗学 “道”与“逻各斯”在汉诗英译中的对话 言意之辨与象意之合——试论汉诗英译中的言象意关系 一、绪论 二、言与象:两种符号体系的对比 三、言与意:象表述加入言表述的必要性 四、象与意:言的式微与象的凸显——汉诗英译的意象主义主张 五、结论:“通夷狄之言者曰象” 他者与我者的对话:汉诗英译中的审美感应 一、汉诗英译审美感应过程中的“他本感应” 二、汉诗英译审美感应过程中的“我本感应” 汉诗英译的认知性主体身份的界定:分析性与意向性之间 一、诗歌翻译的主体性身份定位 二、认知性主体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以“时间”为例 三、结语 诗歌翻译中的同一性梯度与审美性梯度——诗歌 翻译的认知修辞学考察 一、跨语命名:原文和译文常规性同一引系的建立 二、主体审美经验从零介入到介入:言内命名与跨语命名中的三种同一关系 三、原文和译文之间关系的紧密度:同一性梯度和审美性梯度 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与英译汉诗的经典化 一、由移译到化入:中国古诗在美国的翻译 二、诗歌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中的“‘他’‘我’两忘” 三、诗歌翻译的“他我融合”审美感应中的“‘他’‘我’应和” 四、“‘他’‘我’一体”——“他我融合”审美感应在译入语诗歌创作中的延续 五、结论第四章 翻译与叙事学 “首席翻译家”笔下的《米》 翻译能把虚构延伸多长 张爱玲三部作品的“对照记” 用身体如何翻译第五章 翻译与语言学 认知结构差异性对翻译技巧的启示 英汉翻译中的认知映射与还原映射 一、引言 二、认知模式的等价映射 三、认知模式的附加映射 四、认知模式的变价映射 五、认知模式的还原映射 六、结语 汉英翻译中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 一、再范畴化:翻译的一种认知机制 二、汉英翻译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 三、结语:翻译认知再范畴化的语言哲学意义 汉英翻译中动词与句式再匹配现象研究 一、绪论:动词和句式 二、汉英翻译中的动词——句式关联原则 三、源语动词的对应动词和译入语句式的匹配 四、结论 汉英翻译中非事件化的名词化方式 一、引论 二、汉英翻译中非事件化的名词化方式 三、结论 汉英翻译中的事件化和再事件化 一、引言 二、汉英翻译的事件化 三、汉英翻译中的再事件化 四、小结 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 一、词汇化与汉英翻译 二、词汇化过程中的动词组织模式 三、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再词汇化原则 四、事件化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 五、汉英翻译中以动词为组织核心的运动事件再词汇化 六、结语 汉英翻译中的虚拟性再概念化特征 一、理论框架:认知概念化的事实性和虚拟性 二、虚拟路径的添加:汉英翻译的虚拟性再概念化的标志 三、结论第六章 翻译与词典学 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 一、引言 二、英语词头与汉语释义构成的认知框架 三、英汉双语词典中释义的认知模型 四、释义效果的决定因素——义项显著度 五、英汉词典中提高释义显著度的基本手段 六、结语 汉语认知结构与汉英词典的双重释义原则 一、引论 二、汉语的基本单位——汉字的认知结构 三、汉英两种语言的基本单位比较 四、现今汉英词典释义的对等缺陷 五、汉语字组的英语释义中的认知性对等 六、在汉语的认知结构特征启发下汉英词典的双重释义模式 七、结语:汉英词典双重释义原则的优点 从名词的配价看语义平面在英汉词典中的展开 一、绪论 二、双语词典对名词在语义平面上的展开 三、结论 主体互动关系中的术语翻译 一、术语翻译过程中主体互动的客观化 二、术语翻译过程中主体互动的主观化 三、术语翻译过程中主体互动的互主观化 四、结论:术语翻译中的三种主体互动关系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主体在接受译文时所能够消耗的认知能量的多少,尽可能地让译文读者在较少花费认知能量的情况下让术语的语义获得跨语传达,这是一种互主观化的翻译倾向,尽管这种翻译倾向有可能给术语译文带来褒义化或贬义化的语义演变。【作者简介】 刘华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翻译学博士,专著有《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和《汉英翻译与跨语认知》,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翻译的多维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学人论丛
9787532757480
如需购买下载《翻译的多维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译文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翻译的多维研究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2.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059 的主题关于 翻译理论-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