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封面图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

李萍,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59.0

书籍简介:

本文按照发展脉络与逻辑层次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第一章追溯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第二、三、四、五章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六章概括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色,第七章考察了列宁和斯大林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和运用,第八章探讨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全文从整体性角度研究不同时期文本中意识形态思想的相互差异性和内在统一性,颇具创辟之功。

作者介绍:

李萍,女,201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2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撰学术著作3部,在《社会主义研究》、《河北学刊》、《河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成果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

三 研究的展望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英国经验论者对谬误之源的探讨

一 培根的“四假象”说

二 霍布斯的“语言哲学”

三 洛克的“经验论”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成果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

三 研究的展望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英国经验论者对谬误之源的探讨

一 培根的“四假象”说

二 霍布斯的“语言哲学”

三 洛克的“经验论”

第二节 法国启蒙学者创制“意识形态”概念

一 启蒙学者对“偏见”的批判

二 特拉西创制“意识形态”概念

第三节 意识形态思想的德国渊源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德国词源

二 意识形态与“教化、异化”

三 费尔巴哈对宗教异化的批判

第二章 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论证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

第一节 追寻意识、理性和精神的现实根基

一 崇尚“自我意识”,反对“天体崇拜”

二 对法律与阶级利益之间关系的最初涉足

三 确立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四 在人本主义立场上集中论述宗教问题

第二节 由异化观向实践观转向中的意识形态思想

一 论证经济异化和意识异化之间的关系

二 从物质利益出发探寻意识形态的根基

三 奠定实践观在意识形态思想中的地位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阐述

一 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表述唯物史观

二 阐述“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

三 考察意识形态的起源问题

四 揭示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马克思从结构功能角度揭示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

第一节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及其演变规律

一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矛盾本性

二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演变规律

第二节 无产阶级意识与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一 无产阶级意识的特点

二 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

第三节 一般意义上意识形态的功能与作用

一 为社会制度的合法性提供辩护系统

二 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文化环境

第四章 马克思从实证分析角度剖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一节 对资产阶级经济意识形态的个案分析

一 批判资产阶级的经济意识形态

二 揭示资产阶级经济意识形态的实质

三 对思维掌握世界方式的首次论述

第二节 完整社会结构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思想

一 完成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准确定位

二 对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关系的经典表述

三 “意识形态”术语的淡出与其内涵的丰富

四 对意识形态与生产方式关系的科学论述

第三节 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观念

一 关于拜物教含义的分析

二 拜物教的意识形态特性

三 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和消失的条件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意识形态

第一节 马克思晚年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拓展

一 对共产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展望

二 批判关于东方社会演化的种种谬见

三 追溯原始社会形态中的社会意识

第二节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发展

一 对“虚假意识”内涵的解读

二 对意识形态功能作用的阐释

三 对意识形态各种具体形式的探讨

第六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色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科学意蕴及特征

一 “意识”、“社会意识”、“精神生产”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意识形态”概念的多层次内涵

三 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

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起点

一 研究路径:由物质生活实践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二 中心线索:“现实中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三 最终归宿:改变现存世界以祛除意识形态之蔽

第三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色

一 历史主义基础上价值尺度与科学尺度的统一

二 物质生活实践基础上批判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三 总体性概念基础上整体性与多学科性的统

第四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辩证关系

一“虚假的观念体系”与“客观的历史现象”

二 “没有历史、没有发展”与“经过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三 “科学的世界观”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第七章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运用

第一节 列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一 “科学的思想体系”还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二 重新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 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四 形成了系统的意识形态“灌输论”思想

五 对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宗教的系统阐述

第二节 斯大林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运用

一 斯大林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

二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三 斯大林时期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及启示

第八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 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理论生长点

二 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视阈

四 深刻影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

第二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 意识形态的“终结”抑或“在场”

二 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变迁

四 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中国意识形态建设

结语

一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使意识形态学说第一次真正走向科学

二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使意识形态由理性批判走向实践建设

三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仍然占据当今意识形态研究的制高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李萍编著的《马克思意识形态论》按照发展脉络与逻辑层次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运用文本解读法追溯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从发生学、结构功能,实证分析、社会历史四个角度审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该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色,考察了列宁和斯大林对这一理论的理解运用,探讨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马克思意识形态论》从整体性角度探求不同时期相关文本中意识形态思想的内在联系和主导线索,颇具创辟之功。

编辑推荐: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这一理论闪烁的理性洞见烛照了人类以往浑浊的意识形态理论空间,也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后世学者围绕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实,意识形态无论与客观性形成何种联系,都具有某种社会存在意义。李萍博士的《马克思意识形态论》一书以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内在逻辑、基本特色和实践价值,多视角展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整体面貌。这一考察和研究不仅为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提供了有力论据,也为在理论上奠定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框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25748
如需购买下载《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5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A811.63 的主题关于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