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丛子研究
孔丛子研究封面图

孔丛子研究

孔少华,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6.0

书籍简介:

《孔丛子》的研究,现在是孔氏家学的一个研究热点,迄今尚无研究专著出版。“文献研究”,20万字左右,主要考证了《孔丛子》的真伪、时代、作者或编者、编纂或撰述、人名地名变化、篇卷分合与版本变化等问题。将全书版本形态定为“撰述”、“编纂”、流传中的变化三种情况,对先秦时期“丛”、“林”文献,撰述类文献中“传”、“记”体式,先秦“语”类文献的变化、保存、传播与书写等,皆有详细阐述,具有创新性价值。

作者介绍:

孙少华 男,1972年9月出生,山东省莱芜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文献学研究,先后在《文史》、《文学遗产》、《文史哲》、《齐鲁学刊》、《中山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中心国情调研各一项。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孔丛子》研究回顾

第二节 《孔丛子》研究方法的理论思考

上编

第一章 《孔丛子》成书研究

第一节 《孔丛子》与《连丛子》的成篇时代与作者

第二节 《小尔雅》的成篇时代与作者

第三节 《诘墨》的时代与作者

第二章 《孔丛子》文本研究

第一节 孔氏旧藏与孔门编纂体式:丛与林

第二节 传闻异辞与孔门撰写体式:传与记

第三节 文本变化的类型:“以意去取”与“翻刻常误”

第三章 《孔丛子》人名地名辑录

第一节 先秦两汉孔氏子孙名字解诂

绪论

第一节 《孔丛子》研究回顾

第二节 《孔丛子》研究方法的理论思考

上编

第一章 《孔丛子》成书研究

第一节 《孔丛子》与《连丛子》的成篇时代与作者

第二节 《小尔雅》的成篇时代与作者

第三节 《诘墨》的时代与作者

第二章 《孔丛子》文本研究

第一节 孔氏旧藏与孔门编纂体式:丛与林

第二节 传闻异辞与孔门撰写体式:传与记

第三节 文本变化的类型:“以意去取”与“翻刻常误”

第三章 《孔丛子》人名地名辑录

第一节 先秦两汉孔氏子孙名字解诂

第二节 《孔丛子》人名辑录

第三节 《孔丛子》地名辑录

第四章 《孔丛子》版本研究

第一节 《孔丛子》的篇卷分合及其变化

第二节 《孔丛子》明前版本情况辨析

第三节 先唐史书著录《孔丛子》版本材料辨析

下编

第五章 《孔丛子》与孔氏家学研究

第一节 孔氏家学的研究意义及其对《孔丛子》流传的影响

第二节 《孔丛子》与先秦孔氏家学的酝酿与演化

第三节 《孔丛子》与汉代孔氏家学的发展

第六章 《孔丛子》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先秦孔氏子孙的经学思想及其师学渊源

第二节 《孔丛子》引书中的古今文字

第三节 《孔丛子》中的典章制度与先秦两汉古书的关系

第七章 《孔丛子》文学观念研究

第一节 孔子论《诗》与战国时期南北文学的传播

第二节 孔子论《诗》、《书》蕴涵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孔臧四赋与汉初诗赋分途

第四节 《连丛子》与汉末人物品鉴之风

结语:《孔丛子》研究的启示

附录

附录一 历代《孔丛子》著录与序跋题识及读书笔记

附录二 《孔丛子》研究著作及论文目录

附录三 《孔丛子》佚文

附录四 《孔丛子》疏正

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目录

内容摘要:

孙少华编著的《<孔丛子>研究》,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共有四章。第一,本书确实有先秦材料来源。第二,全书材料性质,有“撰述”、有“编纂”,也有流传中的材料变化。本书编纂类文献,体现了先秦时期“丛”、“林”文献的基本特色;撰述类文献,则体现了本书作为“传”、“记”体武的特色。第三,本书文本变化,对人名、地名并无很大改变。这些人名、地名,大多符合先秦两汉史书记载,基本可以作为研究先秦两汉历史文化的依据。第四,考察《孔丛子》的版本与流传,说明本书在流传中发生的篇卷分合与版本差异。

  下编是综合性研究,包括《孔丛子》中的家学、文学与学术文化问题。《孔丛子》与孔氏家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本书涉及孔氏家法、家风与家学等思想观念,体现了孔氏家学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孔氏子孙的学术思想自有传承,且与思、孟、荀及稷下学术有关。其中的典章制度,与先秦两汉典籍记载不悖,可以作为研究先秦典制的参考资料。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孔丛子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01278
如需购买下载《孔丛子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孔丛子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9.35 的主题关于 杂家 ,孔丛子-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