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0.0
本书是黄远渝撰写的关于音乐家黄源澧的纪念文集。
喻宜萱题词
严良堃题词
吴祖强题词
怀念尊敬的老校长
怀念黄源澧校长
作者的话
上篇:礼乐传世造就大提琴演奏家前无蓝本创建专业音乐学校
一、出身与家庭
承理学滋润书香门第授丝竹培育音乐世家
二、1922-1933年小学、中学时代
见风雨惊动幼小心灵露才华人称少年乐手
三、1934-1937年上海求学
求学路梦起十里洋场遇知己定情黄浦江边
四、1937-1939年南京-武汉-重庆
金陵城初展高超琴艺汉江口适逢群情激奋
音乐家决意不事权贵黄源澧愤然捍卫尊严
五、1940-1945年抗战时期活跃在重庆
黄源澧受聘三大乐团周恩来留念旧时配乐
黄源洛谱写旷世经典两兄弟协力抗日歌剧
六、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筹备
演奏家呼吁从小培养吴伯超受命兴建学校
七、1945-1946年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在青木关
青木关草创音乐学校黄源澧肩负专业教学
八、1946-1950年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在常州
幼年班聘请外籍名家黄源澧初建少年乐团
九、1948-1949年常州解放前夕
古林寺伯超情托挚友灵观庙源澧义护琴童
幼年班身处危险境地黄源澧面临生死共存
赵东元义返常州古城幼年班名噪大江南北
下篇:承前启后托起中央音乐学院继往开来完善音乐教育体系
十、1949-1950年解放后的常州幼年班
访吕骥迁移几经周折无任命寻求学校归属
十一、1950年天津初期
归中央交付全班人马众首席坐镇中央乐团
十二、1951-1966年少年班一附中
聘教员组织强大阵容展宏图开拓附中教育
观一生克守坦荡为人凭良知面对是非曲折
办小学完善教育体系守信念尽显高贵品质
1951-1959年附中学生名册
十三、1959-1988年管弦系
按规律制订教学大纲抗干扰固守办学原则
进牛棚跌入无底深渊陷囹圄豁达化解郁闷
逢开放纵使老骥伏枥遇盛世拓展千里鸿志
十四、1988-2006年退休以后
贤儿孙尽孝颐享天年看一生奉献厥功至伟
附录一:黄源澧追思会简要
附录二:黄源澧文选
中国第一所少年儿童音乐学校
回顾(为附中校庆三十周年而作)
如何正确地选择弓法和指法(教学法讲义)
大提琴教学浅议(教学法讲义)
随感
为沈建军所著《音乐与智力》作序
附录三:纪念文章
不能忘怀的两件小事
怀念恩师黄源澧
无论多大困难,可敬的黄先生都不离我们半步
忆恩师黄源澧先生
怀念恩师黄源澧先生
缅怀黄源澧先生
思源澧水人海流(缅怀黄源澧舅舅有感)
怀念祝福
后记
前言
黄源澧是我的父亲,自小我就在他所创办和完善的国立音乐院幼年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个环境里成长,手头又有父亲对这个时期的真实而具体的材料,于是我决定根据我父亲留下的这些文字,及我的记忆和耳闻目睹的经历,来写编《黄源澧与音乐家摇篮》这本书。
父亲写的这些材料,是他50-54岁记忆清晰时留下来的,从他1937年开始工作,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才不过30年的历史而已,记忆犹新。又根据我对父亲的了解,他对发生过的事情只会如实地讲述,不会编造和杜撰,所以又是可靠而准确的。父亲的材料自然成为我这篇文章的主轴。
我们查阅了中央音乐学院艺术档案室、文化部档案室、艺术研究院档案室等处,查看了历史资料。通过拜访、写信和打电话等方式,与父亲的同事、朋友、学生进行交谈、采访,得到他们所了解我父亲历史的片断或某件事情的过程、环境以及因果关系,我们再加以清理和归纳,根据父亲描述的主轴,加以澄清、充实、完善。我们翻阅的资料足有数尺厚,我们采访了近一百人,得到了许多生动的、鲜活的故事,更显现出我父亲饱满的、真实的形象和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
父亲是一位极其低调的人,若不记录下来,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将会淹没在莽莽的尘埃之中。写出来是我们的责任:对可敬的父亲,是一种安慰;对那些逝去的诸多曾经为此努力奋斗过的人们,对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和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是一种充满敬意的怀念;我们由衷地希望五十年以后的人,还能够记住我们先辈创业的艰辛,对我们的后代,仍然是一种激励。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是:
毛宇宽、白哲敏、黄晓和、马育弟、盛明亮、尤奎、赵惟俭、梁庆林、刘奇、金湘、陈长泉、洪威廉、朱工七、邵根宝、方国庆、李仲平、熊天声、张锡生、阿克俭、张韵新、胡玠华、王子仁……等幼年班的同学。
金以宏、赵学濂、吴祖廉、胡炳旭、宋宝印、白宇、张振武、赵纪、王华翼、周志华、孙翩、王立平、朱纪明、盛中国、夏兰青……等附中的同学。
王次炤、黄旭东、喻宜萱、宁静、宋涛、陈圆、方堃、俞慧耕、陈宗群、黄祖禧、樊建勤、王震亚、段平泰……等中央音乐学院老师。以及李珏、严良堃、韩中杰、司徒志文、廖宝生、肖英……等音乐界的前辈。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黄远渝2007/4/15
后记
黄源澧先生的一生见证着一段历史,一段中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兴衰沉浮的发展史。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今天和未来,都可以说是这段历史的延续。了解和认识黄先生的一生,就如同翻阅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从重庆青木关的幼年班到天津时期的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直至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建立与发展,黄源澧先生为这所素有“音乐家摇篮”之称的学校,付出了全身心的精力和智慧,更倾注了无限深厚的爱。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建校五十周年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62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黄源澧先生的长女黄远渝女士呈上了这本回忆录,以致对她的父亲亦即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创办者之一、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首任校长的一份深切缅怀和纪念。虽然这本书是从一个女儿和家人的角度所写的,但贯穿于书中的情感,却是每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前辈或与这段历史有着某种渊源关系的后来者都能够体会得到的;其中一些从亲历者的视角对当时某些事件和人物的反思与评价,也值得人们深深的思考和关注。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黄源澧先生如今也已然静静的离开了我们,他一生的经历遂成往事。然而,以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老一代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开创的事业,却正在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我们沉浸在今天这样一种桃李芬芳、硕果累累的景象所带来的欢欣与喜悦之中的时刻,更不能忘记前辈们当年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回顾历史,缅怀先贤,其目的在于温故知新,继往开来,努力把前人所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作为附中现任校长,受作者的委托,在书的最后说上这样一番话,算是对先生的一份怀念,同时也是对所有已故同行前辈们的一份承诺。
邢维凯
2007年5月6日
于鲍家街43号
黄源澧先生的一生见证着一段历史,一段中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兴衰沉浮的发展史。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今天和未来,都可以说是这段历史的延续。了解和认识黄先生的一生,就如同翻阅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建校五十周年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62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黄源澧先生的长女黄远渝女士呈上了这本回忆录,以致对她的父亲亦即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创办者之一、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首任校长的一份深切缅怀和纪念。虽然本书是从一个女儿和家人的角度所写的,但贯穿于书中的情感,却是每个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前辈或与这段历史有着某种渊源关系的后来者都能够体会得到的;其中一些从亲历者的视角对当时某些事件和人物的反思与评价,也值得人们深深的思考和关注。 我们查阅了中央音乐学院艺术档案室、文化部档案室、艺术研究院档案等处,查看了历史资料。通过拜访、写信和打电话等方式,与父亲的同事、朋友、学生进行交谈、采访,得到他们所了解我父亲历史的片断或某件事情的过程、环境以及因果关系,我们再加以清理和归纳,根据父亲描述的主轴,加以澄清、充实、完善。我们翻阅的资料足有为数尺厚,我们采访了近一百人,得到了许多生动的、鲜活的故事,更显现出我父亲饱满的、真实的形象和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 父亲是一位极其低调的人,若不记录下来,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将会淹没在莽莽的尘埃之中。写出来是我们的责任:对可敬的父亲,是一种安慰;对那些逝去的诸多曾经为此努力奋斗过的人们,对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和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是一种充满敬意的怀念;我们由衷地希望五十年以后的人,还能够记住我们先辈创业的艰辛,对我们的后代,仍然是一种激励。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黄源澧与音乐家摇篮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10962742 《黄源澧与音乐家摇篮》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15 | 印数 | 3000 |
黄源澧与音乐家摇篮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于2008.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76-53 的主题关于 黄源澧(1916~2006)-纪念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