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5
定价:29.0
本书以唐代长安为焦点,主要通过唐代文学家的诗文作品以及广泛的汉文史籍,考论和描绘了国际化大都市长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中外文化交融的历史场景。正文文笔流丽晓畅,附注考据严密,堪称学术性和可读性融于一炉的典范之作。又被井上靖称为“长安书系写作的座右铭”。
长安之春 001
“胡旋舞”小考 013
当垆的胡姬 025
唐代风俗史抄 037
(篇一) 元宵观灯 037
(篇二) 拔河 046
(篇三) 绳技 049
(篇四) 字舞 053
(篇五) 长安的歌妓(上) 060
(篇六) 长安的歌妓(下) 067
唐史杂钞 075
(篇一) 斗歌 075
(篇二) “落花时节又逢君” 078
(篇三) 王之涣 080
唐史关系诸考补遗 085
(篇一) 斗歌 085
(篇二) 永新 086
(篇三) 元宵观灯 089
唐代宴饮小景 091
唐代中国北方的一种异俗 095
无题二则 101
(篇一) 骊山温泉 101
(篇二) 陆羽的陶像 104
唐代的妇人 107
唐代图书杂记 113
唐代杂事二则 119
橄榄与葡萄 125
西域胡商重金求购宝物的故事——关于唐代中国广布的一类故事 133
(篇一)长安菩提寺僧卖“宝骨”给胡人的故事 135
(篇二)杜陵韦氏将仙女授予的宝物卖给胡人而致富的故事 136
(篇三)临川岑氏卖给胡人白石而致富的故事 137
(篇四)盐船守者得宝珠而卖给胡人的故事 138
(篇五)乐安任顼救助老龙得珠,卖给胡人而获得重金的故事 139
(篇六)长安西明寺僧卖给胡人珍宝“青泥珠”的故事 140
(篇七)扶风旅舍的主人卖给胡人门外方石的故事 141
(篇八)长安大安国寺僧卖给胡人“水珠”而得重金的故事 142
(篇九)魏生卖给胡人“宝母”而致富的故事 143
(篇十)冯翊严生得清水珠并卖给胡人的故事 145
(篇十一)某士人得珍珠而卖给胡人的故事 146
(篇十二)吴郡陆颙卖给胡人腹中奇虫的故事 148
(篇十三)崔炜入洞窟得“阳燧珠”,以重金卖给胡人的故事 151
(篇十四)某士人卖给胡人“破山剑”的故事 153
(篇十五)长安某生从邻家胡人处得到宝珠,并高价卖给胡人的故事 153
(篇十六)李勉同情病胡而得宝珠的故事 155
(篇十七)李灌同情病胡而得宝珠的故事 156
(篇十八)李约同情病胡而得夜光珠的故事 157
(篇十九)洪州胡人以重金代奇宝纳贡的故事 158
再论胡人采宝谭 163
胡人买宝谭补遗 173
(篇一)刘贯词卖给胡人罽宾国宝“镇国碗”的故事 174
(篇二)句容县佐史卖给胡人“销鱼精”的故事 176
(篇三)康老子将冰蚕丝织物高价卖给波斯人的故事 177
(篇四)阆州莫徭救助病象而得到象牙,胡商争相购求的故事 178
(篇五)天水赵旭从仙女处得到琉璃珠,胡人强行购买的故事 178
(篇六)东州崔生从仙女处得到白玉盒子,胡僧出重金购买的故事 179
(篇七)卢从事卖给胡将军黑驹而得重金的故事 180
(篇八)义兴姚生从仙人处得到“龙食”,胡人见之大惊的故事 181
(篇九)听闻徐太尉的部将丢掉“龟宝”,胡人惋惜的故事 182
(篇十)一书生得“破雾珠”卖给胡人的故事 183
(篇十一)传入日本的这类故事之补遗 184
隋唐时代伊朗文化流入中国 189
(篇一) 宗教 190
(篇二) 艺术 199
(篇三) 衣食住 205
附:隋唐时代中国文化的西渐 207
参考文献略目 212
长安盛夏小景 215
后记 219
解说(榎一雄) 227
译后记 241
《长安之春》是石田干之助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石田干之助之名似乎就是与《长安之春》连在一起的。本书以唐代长安为焦点,主要通过唐代文学家的诗文作品以及广泛的汉文史籍,考论和描绘了国际化大都市长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中外文化交融的历史场景。
适读人群 :唐史爱好者
这是身为日本人的作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中国盛唐文化细节的考证,作者生前作为主要负责人创办今天的东洋文库,是著名的东洋文化学者。文笔流丽晓畅,附注考据严密,堪称学术性和可读性融于一炉的典范之作,因而被文学巨匠井上靖称为“长安书系写作的座右铭”。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长安之春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2396390 如需购买下载《长安之春》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6000 |
长安之春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94.11 的主题关于 长安(历史地名)-文化史-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