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本书用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把康雍盛世时期的中国和同时期的西方世界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全面比较。当中国的封建王朝由顶峰走向没落的时期,西方正在进行全面的革命。正是陷入僵局的清帝国让古老的中国饱受丧权辱国之辱,中国社会在封建王朝的最后时期,走向了半殖民地办封建的深渊。
前言最后的中华帝国:解读清朝/1
第一章关外树旗,满洲崛起
中原政权的历史惯性/3
游牧民族与农业文明/8
努尔哈赤的风云叱咤/13
努尔哈赤的帝国设计/19
两代雄主的平稳交班/23
皇太极的奋发图强/28
皇太极的帝国修订版/33
第二章大清伊始,福临顺治
大明落幕,崇祯自绝/41
蒙古汗、农民军先后败亡/46
多尔衮:王朝的实际缔造者/51
孝庄太后:三代君主的另一半/57
顺治的开创之功/63
第三章康雍乾盛世135年
少年玄烨,成功亲政/69
康熙之治,不逊贞观/76
康熙盛世,经济勃兴/83
雍正大改革(上)/89
雍正大改革(下)/95
骂名滚滚背后的励精图治/105
“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109
事关乾隆身世之谜/116
六巡江南到底为了啥/120
乾隆朝三大名臣/124
“全球首富”和砷的悲喜剧/128
“十全老人”晚节不保/131
第四章大清军事外交的强盛
平定“三藩之乱”/137
宝岛台湾的回归/142
虎狼之国的败退/147
康熙三征准噶尔/153
乾隆的“十全武功”/158
土尔扈特东归记/161
一次遗憾的东西对话/164
第五章大清文化科技的辉煌
思想学术的总结与启蒙/169
戏曲文化的两朵奇葩/177
“四大徽班”铸就“国剧”/181
《红楼梦》是高峰也是海洋/184
极品皇家园林素描/188
“十字路口的巨人”龚自珍/192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196
古文的最后辉煌/200
近代书报出版业扫描/204
近代民族科技萌芽/208
第六章嘉道成同,衰而仍通
尴尬的“卅年太子”嘉庆/217
癸酉之变,一场闹剧/220
道光:“补丁”怎托得起“落日”/223
“福寿膏”与“东亚病夫”/227
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230
懦弱的成丰使大清更懦弱/234
太平天国的宿命/238
又见孤儿寡母/241
汉裔军人走向前台/245
第七章光绪宣统,新旧交融
慈禧执政那些年那些事/253
大清失去了最后一次富强的机会/258
瓜分阴谋的终结者/262
光绪与“皇阿玛”次第驾崩之后/266
辛亥革命总算是一个不错的开端/269
蟊贼袁世凯的奇特坐标/272
溥仪:从末代皇帝到普通公民/277
附录本书主要参考文献/281
后记/282
前言
最后的中华帝国:解读清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帝国。这是一个带有众多疑案与悬念的帝国;一个风云千变万幻、气象日更月张、充满无尽变数与抉择的帝国。
改朝换代之初,血雨腥风席卷整个帝国。如果没有血腥杀戮。它恐怕难以在封建王朝的大舞台上出演一幕幕悲喜剧。一如许多封建帝国一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贪官污吏的丑态逐一亮相。与其他封建帝国不同的是,大清帝国在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中走向了衰亡。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异域文明的西学东渐、铁血共和的惨淡开场,又为这个朝代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虽然大清帝国的版图不是历史上最大的,但不可否认,它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尽管如此,大清帝国却也无法改写封建王朝最后终结的命运。在冲冠一怒为红颜中,大明帝国结束了它的历史,而清王朝则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反清复明成了终清一代不变的口号。而在这268年间,或悲或喜,或跌宕起伏或波澜不惊的一幕幕在发生着,留给后人的感觉是荣耀与耻辱同生,梦想与失落一色。时局动荡,志士惊颜。由辉煌到颓废,由丰功伟绩到丧权辱国,令国人扼腕。其实,在大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帝国崛起的神话,也看到了没落王朝的悲哀。这是浑然天成、毫无矫饰的结合。而在今天,我们重新解读大清的崛起,不仅是对历史进程的一种重新诠释,也是对价值观念的一次全新洗礼。
如果简单地还原历史,似乎难以从中借鉴王朝兴衰的些许经验。要洞察其规律原则,就必须从这个最后的封建帝国入手,将触角扩展到整个封建时代,而我们研究的视野也可以随之上升到理性层次。虽然历史发展。尤其基本的客观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历史上,也许一个偶然出现的事件、一位偶然出现的君主,就会改变社会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朝代的兴衰。尽管如此,我们依旧有必要从王朝崛起的过程中,挖掘直接影响到这些人或事的因素,而并非要从天命找出答案。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具体的英雄是在偶然中涌现的,充满了许多变数。也许就在人的一念之间,历史的走向就会大相径庭,因此我们不能无视偶然性的重要。
品读末代王朝的崛起,我们似乎很有必要从整个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进程中找出相似之处。如果说,封建帝国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那么,困扰我们的是,为什么有的王朝衰落以至灭亡,而另一个却在勃勃兴起?同样是封建王朝,有的能持续三、四百年,有的却只存在了一、二十年?为什么同样是一姓当国,有的君主能开疆拓土,有的却只会割地赔款?我们无法假设历史,更无法重新演绎历史,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意蕴所在。
评价一个王朝,历来是见仁见智,而对大清帝国的评价更是如此。解答这一命题的关键,是评价标准的把握。作为现代的我们,不能用超时代的话语去要求彼时彼地的人们,而应该移行换位,把评价的标准放在当时当地的价值尺度上。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有今人的觉悟,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对历史也是不公正的。
清朝的崛起无疑是伟大的,能够从白山黑水之间以十三甲起事,到挥兵入关,剑指大明,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而这个帝国存在的时间和开拓疆土之功丝毫不逊色于汉唐。从公元1644年满族入关继承大统,到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期间出现了封建帝国的最后一次辉煌表演“康雍乾盛世”,而这段时间长达135年。虽然,这是末代的封建王朝,但我们依旧可以从行将日落的大清帝国看到一幕幕革新的气象,依旧可以感受到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新成就。
当满人入关时,欧洲大陆上依旧是小国林立的局面,法国还没有发生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而德国还没有统一。那个时候,美利坚合众国远未成立,同样,俄国没有进行农奴制改革,日本也没有明治维新。论及当时的世界强国,大清依旧可以傲视寰宇。那个时期依旧是东方巨龙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中华文明依旧在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里延续。而这种良性的文化基因培植了一个实力甚强的帝国。
而从一个封建王朝的角度来说,清朝也无疑是成功的。单从其最高统帅皇帝的表现来看,就不得不令人钦佩。清朝建国近300年。自入关迄逊位也有268年,共有13朝、12君,英明之主颇多。努尔哈赤、皇太极创业开国,勇武睿智,自不必说。顺治年幼,驾驭贰臣,统一天下。虽不爱江山爱美人,痛董妃之逝而思出世,但其聪慧也有过人处。康熙少年登基,聪明睿智,精明强干,文治武功都很可观,兼有好学不俗的精神、宽大爱民的治术,虽末叶稍流纵弛之弊,但休养生息乃是守成必不可少的阶段。雍正刚毅明察,完全是成熟政治家的作风,任法治,尚廉洁,吏道澄清,海宇安宁。乾隆少年时代便睿智非常,康熙很早就注意到他的能力,对手下的控制、对国家全局的操控、对时局变幻的把握都显然高人一筹,以致能累列朝之积德,成全盛之规模,达王朝之鼎盛,与历朝历代相比毫不逊色。康雍乾这3个皇帝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上也有很高造诣:康熙长于西洋科技,我们今天所用的数学术语“元”、“次”等就是此君的发明:雍正下笔千言,诏书文从字顺,不假修改,亦可以算作一位散文家:乾隆书画俱佳,一生作诗数万首,自称千古第一诗皇帝。嘉庆温良恭俭。虽不能挽衰世于既倒,但也于守成有大益。道光虽遭遇强虏签订败约,但扪心自问,非德误国,而实不能,也不是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其厉行勤俭,从我做起,在历代皇帝中都是绝无仅有。咸丰差强人意,是清代皇帝中最不称职的,但也没有显著失德的弊病。同治以后完全是慈禧的天下,她才智敏捷,意志坚强,信用曾胡左李诸人,擅长以力打力、以权制权,遂有中兴盛业,维系没落江山;惟好逸乐,贪财货,阉寺弄柄,吏治日偷。内阻自强之机,外召联军之祸,卒为清室灭亡的最大原因。光绪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结果变法无成,身被囚死;但也属于有心作为,无力回天,至少是有变法图强之举,非品德误国,而是时势弄人。就连末代天子宣统,经过人民政府改造后,也是一个非常真实、善良、可爱的共和国公民。
大清帝国的不幸在于,当它走过康雍乾盛世的时候,西方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席卷欧美大陆,法国巴士底狱被攻陷、路易十四被送上断头台,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如果此时大清朝廷能用开阔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变化,能够不那么封闭保守、妄自尊大,采用变革的方式,也许可以多延长一段时间,使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古国不会那么落后。事实上,正是这个帝国,让古老的中国饱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苦,中国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当公元1911年到来时,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画上了句号。帝国的背影已经渐渐模糊,身形渐行渐远,沉重的紫禁城宫门落上了历史的尘埃。但这毕竟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关于这个王朝的荣辱兴衰,我们依旧可以讲述很多的故事。偏重历史情结的中国人要牢记过去,就无法逾越这座帝国的高山。从该意义上说,解读大清帝国的崛起与衰亡,也正是解读我们的昨天。
后记
解读大清帝国的兴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前辈先贤们出版了大量书籍,撰写了多如牛毛的文章;另一方面,影视剧多以清宫戏为题材,虽然戏说的很多,却让读者、观众对这个朝代的崛起和衰落有很多先入为主的概念。
为此,在决定撰写这部书之初,几位作者在构思其框架时,把如何提炼自己的观点当作首要任务。对于历史而言,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编织出的故事是一样的花纹,历史恐怕就没这么大魅力了。也许正是因为,对同一个朝代、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人们的看法都会有些差别,所以历史才会让人感觉到五彩缤纷。
在书中,一方面要体现大清帝国崛起为盛世的特色,另一方面作者们又要尽量把当前清宫戏中的一些讹误进行修订。如果读者朋友能够从这部书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知识,我们耗时两年的功夫就没有白费。对于我们来说,当然希望读者能够对书中的内容给予认可,但是众口难调,要用轻松的文字风格解读一个有268年历史的清朝谈何容易。况且,现在全国的清史学者们正在进行大清史编纂工作,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字的资料发掘出版。应该说,能够将清朝崛起的线索梳理清晰,并且提出一家之言,已经很不容易了。
本书的作者们,基本上都致力于清史的学习和研究,但功力有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还望前辈先贤海涵,也希望读者诸君能够喜欢。本书各个章节分工如下:前言张博,第一章至第五章任吉东,第六章、第七章张博、高福关,第八章、第九章张博、韩玉洁,后记张博。全书由张博和李子迟最后定稿。
张博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帝国。这是一个带有众多疑案与悬念的帝国;一个风云千变万幻、气象日更月张、充满无尽变数与抉择的帝国,它充满了无尽变数与抉择,《盛世中国(清朝卷)》为您解读最后的中华帝国清朝! 在改朝换代之初,血雨腥风席卷着整个帝国。如果没有血腥杀戮,这个帝国恐怕难以在封建王朝的大舞台上上演一幕幕悲喜剧。一如许多的封建帝国一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贪官污吏的丑态逐一亮相。与其他封建帝国不同的是,大清帝国在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中走向了衰亡。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异域文明的西学东渐、铁血共和的惨淡开场,却为这个朝代带来了许多前朝未有的气象。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盛世中国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2520516 《盛世中国》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华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