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本书是海明威最出名的一本随笔集,记述了他二十年代在巴黎的生活,会见的作家和艺术家(菲茨杰拉德、斯泰因、毕加索等)以及种种文坛艺坛逸事,生动反映时代风貌,是被后人反复引用,被小资津津乐道的文化符号。本书精心选择了五十幅与本书内容密切相关的珍贵照片(包括当时巴黎的实景照片和书中所列的作家艺术家的肖像)。
译者前记
序
说明
圣米歇尔广场的一家好咖啡馆
斯泰因小姐的教诲
“迷惘的一代”
莎士比亚图书公司
塞纳河畔的人们
一个虚假的春季
一项副业的终结
饥饿是很好的锻炼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和魔鬼的门徒
一个新流派的诞生
和帕散在圆顶咖啡馆
埃兹拉.庞德和他的“才智之士”
一个相当奇妙的结局
一个注定快要死的人
埃文.希普曼在丁香园咖啡馆
一个邪恶的特工人员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鹰不与他人共享
一个尺寸大小的问题
巴黎永远没有个完
附录关于《流动的盛宴》
虚构“现场”代编后记
前言
出于一些作者认为充分的理由,本书中略去了许多地点、人物、观感以及印象。其中有些是秘密,有些则是尽人皆知,谁都已经写过的,而且无疑还会继续写到。
这里没有提到阿纳斯塔西体育场,有些拳击手在那儿当招待,侍候摆在树荫下的餐桌,而拳击场就设在那边的花园里。也没有提到跟拉里.盖恩斯一起练拳,以及冬季马戏场那场打了二十个回合的了不起的拳赛。也没有提到像查利.斯威尼、比尔.伯德和迈克.斯特拉特这些好朋友,也没有提到安德烈.马松和米罗。这里没有提到我们去黑森林的那几次旅行,以及前往我们喜爱的巴黎近郊那些森林的当日返回的旅行。如果所有这些都写进本书那敢情好,可是眼下我们只得付之阙如了。
如果读者喜欢的话,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虚构小说。但是这样一本虚构作品总还是会有可能多少阐明一点其中写到的那些事实的。
欧内斯特.海明威
古巴,圣弗朗西斯科.德.保拉
后记
虚构“现场”
代编后记
那种以为可以用图像来对文字进行注解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对海明威这本小书的读者来说,在阅读那些有关往昔巴黎生活零星片断的回忆文字过程中,总是会产生“视觉”上的期待。场景和人物从过分亲切的(以至于让读者产生某种如真似幻的感觉的)文字中浮现出来,一个喜欢逐字逐句追随作者思绪的读者,有时会禁不住觉得,单单凭借文字,在那幅想象的拼图中,总还缺些什么。
一九二○年代,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而所有的有关巴黎的记忆,都将对作者本身的回忆写作,以及读者对回忆文本的阅读产生影响它们将再一次混合到这些文字中。
写作这些文字时,海明威将近六十岁,而文字当中的海明威,当时刚刚二十出头。我们对于多年以前的生活,的确有许多“视觉”记忆。它们深藏在头脑深处,需要做出极大努力,有时需要“玛德.莱娜小点心”式的偶然触机,许多年以前那个“现场”的场景才会渐渐浮现出来。然而,这其中有多少来自“事件”在我们记忆光碟上的原版刻录,有多少来自其他各种文本和影像的晕染、来自别样记忆的入侵,我们如何分辨得清?
我们再也无法理清那些混杂在一起的视觉记忆,如同侯麦那个想在电影里寻找十八世纪巴黎的故事。一九七五年,他拍摄《女侯爵》(TheMarquiseofO)找的是“真实”的外景地,巴黎附近的某个小镇仍然保存着历史的“原样”,但侯麦知道,这不是巴黎,这更不是那个时代的巴黎。一九七八年的《柏士浮》(PercevalleGallois),他改变方法,全部在摄影棚拍摄,拍完之后却又想,为什么所有有关那个时代巴黎的电影,都有相同的马车道?第三次尝试,他为《贵妇与公爵》(TheLadyandtheDuke)的场景找人绘制三十七幅模仿十八世纪风格的巨型油画,再用数码技术把演员嵌到这些油画布景里,侯麦想让观众明白,我们对于巴黎的记忆,不过是来自那些油画。影片开始时,观众看到那些历史画,突然之间,画面开始变得栩栩如生,银幕上这次影像的转换,令人印象深刻。
同样,当我们阅读海明威这些似乎栩栩如生的描绘时,浮现在我们虚空的、容器般的想象中的图景,有多少是来自文字本身?更深刻一点地说,阅读这些属于别人的记忆这个人甚至在很多方面对我们中国读者全然属于“他者”,如同在一条幽深的隧道中行走。那瞬间点燃旋又瞬间熄灭的火光,突如其来地照亮整个背景,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一幅幅景象,如同幻觉一般。但照亮这幽深记忆中似真似幻景象的火光,往往却是我们从别处、从“隧道”之外、从这些回忆文字之外的某个地方带来的,
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巴黎是有记忆的,无论是阅读海明威这本他自称多少有些虚构成分的回忆作品,或者是那些根据写作者自己的声明,其中并无(或较少)虚构成分的回忆录,甚至是阅读一本读者理应视之为虚构的小说,总是会有一些视觉形象出现在头脑中:黯淡的建筑物、煤气街灯,以及一些状类奇特的人物形象。它们不假思索地自动浮现出来。但只稍一回想反思,我们就立即明白,这些视觉记忆多半不过是来自那些电影。比如菲利普.考夫曼(PhilipKaufman),《情迷六月花》(Henry&June)。
影像是如何变成这些属于我们自身、然而却纯然虚幻的记忆的?这个问题在另一些影像进入到我的眼睛之前从未被提出。那些洛东达和圆顶酒馆里白铁皮吧台后的酒瓶,那些舞会上被扇子一般拉开的手风琴。它们总是在有关巴黎的阅读中自动浮现,渐渐它们似乎变成我个人的视觉记忆。直到这些二○、三○年代的巴黎风俗摄影画册放在眼前,这是些从未见过、却异常熟悉的老照片。圆筒状车厢的粪车我们在海明威的书中读到它,我们也在电影里看到过它:裸体的男人女人在身体上涂满各种颜色,在狭窄的卵石铺就的街道上狂欢游行,裸体的毫无羞耻的女人在妓院中围站在新来的顾客身旁我们在《情迷六月花》那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场景;那些后来在文学艺术历史教科书中成为重要索引词的名字,它们的“真身”坐在装饰简陋的酒吧茶肆里,跟那些水兵、工人和不知来历的女人坐在一起,说些粗话,间或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达达主义这我们也在海明威的回忆录里、在形形色色的电影里看到过。
我们在阅读海明威这部回忆作品时难以避免地受到这些图像的影响,虽然我们绝对无法判断,海明威在那些事件发生后的几十年,在稿纸本上写那些句子的时候,这些照片有没有悄无声息地潜入他的意识深处。但我们要把这些照片和海明威的文字放到一起,在栩栩如生的“拼图板”上镶嵌这最后点睛的一块。我们想这样来试试看,它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所不同的全新文本。
我们制造一个“文本”,我们却绝无“观点”。
小白
一切关于巴黎的文字里,《流动的盛宴》最经典,也最前卫!海明威的所有作品中,《流动的盛宴》最真实,也最虚幻!五十幅珍贵实景照片及作家肖像,再现昔日巴黎盛宴现场!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数年前曾以《不固定的圣节》为标题出版过《流动的盛宴》本次重新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并精心配置了五十幅与本书内容密切相关的珍贵照片。1920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时的这段生活。 上个世纪二○年代,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时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所有有关巴黎的个人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历史记忆。虽然我们绝对无法判断,当年海明威在稿纸本上写下那些句子的时候,这些照片有没有悄无声息地潜入他的意识深处。但我们要把这些照片和海明威的文字放到一起,在栩栩如生的“拼图板”上镶嵌这最后点睛的一块。我们想这样来试试看,它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所不同的全新文本。 我们制造一个“文本”,我们却绝无“观点”。【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的和无的》。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1952年,《老人与海》的问世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流动的圣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2746439 如需购买下载《流动的圣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00 | 印数 |
流动的圣宴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08.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712.65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美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