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人才学
潜人才学封面图

潜人才学

杨敬东, 编著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年代:2003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从潜人才如何转为显人才、创造显现的条件、防止发生埋没潜人才及应采取的各项措施等方面,把人才大事作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

作者介绍:

杨敬东江苏铜山人,1943年生。全国人才学专家,人才学“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敢峰语)潜人才学的开拓者。1966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太原《西山矿报》驻矿记者,《西藏日报》编辑、记者,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湖南省文史馆副馆

书籍目录:

序1序2序3序4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潜人才学的任务 一 潜人才的概念 二 潜人才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三 潜人才学的意义 第二节 潜人才学的特征 一 潜人才学是人才学的重要分支 二 潜科学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潜人才学的支柱 三 研究的综合性、模糊性是潜人才学的重要特征 第三节 潜人才学研究的方法 一 反求工程法

序1序2序3序4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潜人才学的任务 一 潜人才的概念 二 潜人才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三 潜人才学的意义 第二节 潜人才学的特征 一 潜人才学是人才学的重要分支 二 潜科学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潜人才学的支柱 三 研究的综合性、模糊性是潜人才学的重要特征 第三节 潜人才学研究的方法 一 反求工程法 二 追踪研究法 三 案例研究法 四 调查统计法第二章 潜人才的特征和类型 第一节 潜人才的特征 一 待定性 二 相对性 三 机遇性 第二节 潜人才的类型 一 潜人才分类的原则 二 潜人才的基本类型第三章 潜人才的发现 第一节 潜人才发现的奥秘 一 潜人才的难知性 二 潜人才呈现的复杂性 三 社会干扰的常发性 四 发现方法的有限性 五 “伯乐”的局限性 第二节 潜人才发现的方法论 一 差异法 二 引发法 三 信息法 四 荐举法 五 考评法 六 直觉法 第三节 潜人才的自呈原理 一 自呈原理概说 二 自我发现的方法 三 自荐——潜人才自呈的重要途径 第四节 潜人才发现中的障碍因素 一 认知原因 二 情感因素 三 宗法观念 四 传统习惯 第五节 “伯乐”效能 一 “伯乐”效能概述 二 “伯乐”功能新解 三 “伯乐”人才的造就第四章 潜人才的社会评价 第一节 评价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二 实践性原则 三 科学性原则 四 目的性原则 第二节 评价体系 一 评价指标体系 二 评价信息体系 三 评价者体系 四 评价方法体系 五 评价监督体系 第三节 评价方法 一 成果评定法 二 意向测验法 三 内行评价法 四 节奏评价法 第四节 评价能力 一 评价能力的概念 二 评价能力的意义 三 评价能力的集合 第五节 道德评价 一 道德评价的概念 二 道德评价的要求 三 道德评价举例 第六节 才能评价 一 才能评价的概念 二 才能评价中的错估现象 三 才能评价举例第五章 潜人才的考核 第一节 潜人才考核的原则 一 公开—公正原则 二 全息—存真原则 三 素质—潜能原则 第二节 潜人才考核的标准 一 基本标准 二 具体标准 三 素质标准 第三节 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心理调控 一 调控考核心理的意义 二 考核者的心理 三 考核者的心理调控 四 被考核者的心理 五 被考核者的心理调控 第四节 科技潜人才的考核 一 科技潜人才考核的要求 二 科技潜人才考核的多样性 第五节 领导潜人才的考核 一 职位分类与职位规范 二 考绩——行为考核与目标考核 三 述职报告——领导潜人才考核的重要方法 四 策论与申论 五 答辩与面试 六 综合考核新办法 第六节 潜人才考核案例 之一: 考核体育潜人才 之二: 考核科技潜人才 之三: 考核编辑潜人才 之四: 考核艺术潜人才 第七节 潜人才考核的立法 一 考核的弊端 二 考核的立法第六章 潜人才的社会承认 第一节 人才价值的界点 一 社会承认是由潜向显的转折点 二 社会承认的类型 三 首次承认的导向功能 四 多次承认的强化功能 五 质点承认的转化功能 第二节 社会承认的代表者 一 组织承认 二 权威承认 三 公众承认 四 社会承认组织的优化 第三节 社会承认的方式 一 传播式 二 评定式 三 颁奖式 四 规范性评判式 五 电视讲演的聚焦式 第四节 社会承认的曲折 一 新发明需要时间考验 二 社会“守门人”的失误 三 “马太效应”的前抑作用 第五节 社会承认的难点和热点 一 社会承认的难点 二 社会承认的热点 三 适度承认 第六节 争取社会承认的案例 一 中国红横空出世 二 奇人林河的艰难跋涉 三 《湖湘文化与毛泽东》诞生记第七章 潜人才埋没的外在因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一 传统观念束缚 二 学术权威压制 三 管理方法失当 四 嫉妒 五 扼杀 第二节 社会心理因素 一 第一印象 二 成见效应 三 晕轮效应 第三节 旧的伦理因素 一 男尊女卑 二 官本位 第四节 克服社会埋没的途径 一 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 二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三 进行社会心理导向第八章 潜人才埋没的内在因素 第一节 社会埋没与自我埋没 一 自我埋没的普遍性 二 自我埋没和社会埋没的相关性 第二节 潜人才自我埋没的原因 一 迷信权威 二 自卑 三 盲目 第三节 潜人才的自我完善 一 开辟通向社会的途径 二 磨炼意志品质 三 勇于向权威挑战 四 正确选择目标第九章 机遇——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一节 机遇概述 一 机遇的概念 二 机遇在潜人才成长、发现中的作用 三 机遇并不神秘 第二节 机遇的产生 一 科学上的偶然发现 二 社会上的偶然需要 三 “伯乐”的偶然识别 四 生活中的偶然机会 五 改变某种成规 第三节 机遇的捕捉 一 时代提供捕捉机遇的机会 二 敢于破除迷信才能抓住机遇 三 好奇心是获得机遇的良好素质 四 知识和经验是捕捉机遇的条件 五 捕捉机遇要有高度的科学敏感性 第四节 机遇与均等机会 一 改革创造了均等机会第十章 潜能——潜人才的巨大资源库 第一节 潜能概述 一 潜能的概念 二 潜能的特征 三 潜能显现实例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潜能资源 一 丰富的潜能资源 二 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文明传统 第三节 潜能的显现 一 超常态显现 二 负面显现 三 平平显现 四 晚成显现 第四节 潜能的激发和诱发 一 潜能的激发 二 潜能的诱发 第五节 人类潜能的开发 一 潜能的识别 二 抓住潜能快速发育期 三 教育是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第六节 潜能开发的方法 一 寻找特长潜能及其灵敏点 二 放松与静思 三 想象 四 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第十一章 潜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第一节 社会环境 一 政治环境 二 经济环境 三 舆论环境 第二节 社会心理环境 一 社会心理环境的特征 二 社会心理环境对潜人才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环境 一 传统文化环境 二 社区文化环境 三 文化小环境第十二章 潜人才开发和开发战略 第一节 潜人才开发的新观念 一 环境说 二 层次说 三 分类说 第二节 潜人才开发态势 一 国家之间的流动 二 人才市场的兴起 三 选用、管理方式的交错 四 教育培养的多元化 第三节 中外潜人才开发借鉴 一 我国古代的潜人才开发 二 国外潜人才开发 第四节 潜人才开发战略 一 潜人才开发战略概述 二 开发战略重点的选择 三 潜人才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附录一 社会承认对人才成长影响的新思考——兼论人才潜显转化律 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承认机制研究附录二 学者唐浩明评《潜人才学》的一封信 我国第一部系统深入研究潜人才问题的力作——评杨敬东《潜人才学》 向教育界推荐《潜人才学》 希望《潜人才学》真正为世人所识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再版后记三版后记

内容摘要:

潜人才学是人才学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专门论证研究潜人才问题的《潜人才学》,是迄今为止国内人才学研究领域中的第一本学术专著。 人才问题是重大战略问题,古今同理。得人才者得天下、兴天下,得民心、顺民意。新世纪新时期新阶段的人才强国战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任何人才都要经历从“潜”到“显”的孕育和显露的过程。这是人才发展的规律,“潜人才”成为“显人才”的突出难题,一是社会承认(评价、考核、发现),二是社会埋没(外在的、内在的因素,解决潜人才被社会埋没的对策)。这两大难点是本书研究的重点。 本书还全面论述在潜人才转化为显人才、让大量的潜人才为强国的伟大战略任务服务中脱颖而出时,解决好潜人才的环境机制和开发潜入才的战略研究,以及由“潜人才”成为“显人才”中必然会遇到的机遇、潜能等特殊问题。 人人可以成才。你想成为人才吗?你想使“潜人才”成为“显人才”,充分发挥你的创造能力、聪明才智吗?《潜人才学》将给你以有益的启示,指点出一条正确的途径。

编辑推荐:

人才问题是重大战略问题。得人才者得天下、兴天下,得民心、顺民意。任何人才都要经历从“潜”到“显”的孕育和显露的过程。 “潜人才”成为“显人才”的突出难题,一是社会承认,二是社会埋没,这两大难点是本书研究的重点。 本书全面论述环境机制和开发潜人才的战略,以及机遇、潜能等特殊问题。人人可以成才。您想使“潜人才”成为“显人才”,充分发挥您的创造能力、聪明才智吗? 《潜人才学》将给您有益的启示,指出一条正确的途径。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潜人才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4026918
《潜人才学》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太原出版单位山西教育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潜人才学是山西教育出版社于2004.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6 的主题关于 人才学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