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8.0
本书作者整合了心理治疗中形形色色的原理的基础上,找到了适用于各种心理治疗的原理,描绘了当代心理治疗理论和研究的实质,为从最初的访谈到结束治疗这一过程总结出了简单的指导方针。
译者序
序言
第一部分导论
第1章心理治疗的本质、途径和目的
一、心理治疗的本质
二、心理治疗的途径
三、心理治疗的目的
第2章患者
一、人们如何了解心理治疗
二、人们为何接受心理治疗
三、对心理治疗的先验观念
四、心理治疗初期的希望和担忧五、患者特征对治疗结果的影响
第3章治疗师
一、优秀治疗师的必备素质
二、治疗师必备的人际沟通技巧
三、治疗师展示人际沟通的技巧
第4章心理治疗的理论和过程
一、动力人格论
二、暴露型和支持型心理疗法
三、心理治疗的策略和技巧
四、心理治疗的过程
第二部分心理治疗的
初始阶段
第5章对患者的评价及其治疗动机的评估
一、对患者进行评价
二、对心理治疗的适合性进行评估
三、初始评价的完善
第6章治疗协议
一、达成心理治疗的协议
二、对目标和程序达成一致
三、患者对治疗安排的认同
第7章访谈的引导
一、使患者适应治疗
二、帮助患者进行更有成效的谈话
三、引导出患者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第三部分心理治疗的
中期阶段
第8章沟通理解:解释
一、解释的本质
二、解释的内容
三、解释的时间
四、如何作解释
五、判断解释的有效性
六、解释的终结
第9章交流中的干扰:阻抗
一、对变革的阻抗
二、性格的阻抗
三、对内容的阻抗四、移情阻抗
五、阻抗的表现
六、对阻抗行为的反应
第10章心理治疗中的关系:移情
一、移情、现实和工作联盟
二、一般型和特殊型移情反应
三、移情反应的产生
四、移情的强度、情调和表达方面的差异
五、对移情的考察和解释
第11章心理治疗关系:反向移情
一、反向移情反应的本质和控制
二、反向移情的起源和表现
三、反向移情反应的识别和学习
第四部分心理治疗的
最后阶段
第12章结束治疗
一、心理治疗的必要期限
二、关于自愿结束治疗
三、结束治疗
四、关于强制结束治疗
参考文献
作者索引
主题词索引与《心理治疗的法则》(PrinciplesofPsychotherapy)第一版一样,这次改版也是为刚步入心理治疗领域的心理治疗师所著,这主要是一本有关临床心理治疗原理的手册。同上版一样,这本书为从初期的访谈评估到治疗结束的整个疗程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方针。这些方针详细地阐释了在不同的环境下治疗师应该怎样说和怎样做。
修订版与第一版在风格、结构和组织上相似,但文章内容基本上作了全面的整改,以反映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clinicalthinking(对临床问题的思考)和cumulativeknowledge(新见解)。对于那些较早的但依然相关的主题和问题,本书根据在第一版出版后它们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发展情况作了适当地修改。本书在对怎样进行心理治疗的讨论中包含了理论和研究上的新发展,有伦理意识(ethicalawareness)、多元文化造成的敏感性(multiculturalsensitivity)、短程疗法(brieftherapy)和管理治疗的冲击(impactofmanagedcare)等当今受到关注的话题。修订版只引用了第一版中意义重大的文献,同时在第二版的400多本参考书目中,绝大部分都是1985年之后出版的。
然而尽管在理论和研究上都有所发展,大部分在1975年时心理治疗师们所必需关注的许多基本的学术和专业问题,现在仍然存在。因此序言中余下部分阐述的许多观点与以前是一致的,这些观点对本书的定性以及准备都产生了影响。本书所提供的心理治疗指南是与有关的研究紧密相扣的。本书所提出的临床报告(clinicalpresentation)都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并且在每一章都指出了报告所依据的主要数据来源。至于本书中所提的有些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支持的指导方针,都会通过临床上的实践经验来为其提供支持。
贯穿全书的一个重心是,心理治疗应该在一个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下进行,这个概念框架包含了心理治疗的目的以及达到此目的可行性策略,它的重要性超过了那些支持性研究和临床证据。正是通过这个概念框架,治疗师们才能最有效地找到适当和直接的方法来治疗患者。
令人遗憾的是,在心理治疗的临床上和研究上始终存在着矛盾,本文为此而提出了一种能够折中这种矛盾的指导方法。熟悉目前心理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所争的读者会发现,在1975年版序言中的以下言论现在依然适用,而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理治疗的实践者有时会大力推崇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似乎他们确信的东西都是正确的,然而心理治疗的研究者有时却会注重数据结果,似乎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结果本身,而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心理治疗方法的发展。因此心理治疗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之间的争论总是弥漫着火药味。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常常指责实践者忽略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实证研究的结果意味着什么,也指责他们就像宗教团体里的“信徒”那样盲目热衷于共同神圣的治疗实践,而完全忽视了与此相反的研究数据结果。心理治疗的实践者也反过来指责研究者,认为他们并不理解现实临床治疗中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在设计实验研究的时候只是为了使实验易于操控,却没有充分意识到研究应该忠实地反映现实的治疗情境。
正如在70年代时那样,现在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相互指责都是情有可原的。在所有的实践领域中,对知识的应用都要滞后于理论和研究上的发展,在心理治疗领域也同样如此。同时,在用有意义的操作化定义来概括临床治疗中的复杂情形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为了研究目的,精明的心理治疗研究者正就此进行着积极的努力。然而尽管心理治疗实践和研究上存在不足,但这并不能遮掩它们对心理治疗的巨大贡献以及研究者和实践者相互取长补短中所作的努力。心理治疗研究中的假设来源于临床实践,同时研究结论是否有效也取决于I晦床实践的成功与否。如果治疗实践不在研究的前提下进行,或者说没有研究支持的治疗实践,是行不通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只会是既没有达到探索知识的目的,也没有达到有效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
当患者寻求帮助的时候,治疗师不能因为没有明确的记录资料,就找不到合适的对患者有益的疗程来帮助他们,从而耽误治疗。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认可那些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在遇到偶发事件又无现成的实证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心理治疗师通常所需做的应该是通过概念化的程式(conceptualformulations)来寻求指导,以及听取那些经验丰富的治疗师的建议,因为这些治疗师在实际治疗中已经总结出了一些一贯有用的技术方法。
心理治疗必须植根于以人格功能和行为改变的本质为基础的理论,这样人们才能系统地学习、教授和实践心理治疗。本书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考察心理治疗过程,为所节选和讨论的话题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框架。无论心理治疗师主要采取哪种理论取向,采取一定程度的折中态度都会使他们受益。
大量的理论体系都有助于找到有效治疗的构成要素,同时来源于心理治疗中不同理论的假设都得到了研究证据的支持。
虽然本书接下来的章节中主要采用的是心理动力学的视点,相应的,其中也强调了大量对其他方法有重要影响的心理治疗原理,比如:心理治疗是根据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来界定的人际交往过程;治疗师在治疗时创建一种温和、尊重、信任和真诚的治疗环境的能力,将会对治疗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治疗实质上是一个学习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人们获益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学会去认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治疗的目标除了患者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还包括积极的行为改变;对积极行为改变的评估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患者能否从情感压力中缓解出来,另一个是他们在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潜能有效地工作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在心理治疗中促进人格和行为变化产生的因素既有一般的因素也有特定的因素,这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促进心理治疗中人格和行为变化产生的一般因素,主要指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更为详细地说就是指治疗为患者提供的表达自己的机会,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创建了一种治疗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患者对自己进行公正的审视,期望自己在人格和行为方面变化的产生,并且配合治疗师的努力来促进这些改变。促进心理治疗中人格和行为变化产生的特定因素,是指治疗师为了促进变化产生以及达到治疗目的而专门采用的治疗手段。因此,有效的心理治疗中适宜的工作联盟(workingalliance)和治疗方法就是指这两种相互补充的动力因素。得益于治疗师和患者之间开放、信任的关系而产生的良好疗效会由于不当疗法的使用而受到限制或破坏,然而如果治疗中患者对治疗的接受度不高,即使所使用的疗法再好也将无济于事。因此,在整本书中都贯穿着这两个促进人格和行为改变的两个因素,即一般因素(关系)和特定因素(疗法)。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在第一章中论述了心理治疗的本质和目标。第二、三章分别涉及的是患者和治疗师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治疗结果的影响。第四章概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在剩下来的章节中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详述。
第二部分论述的是心理治疗的初始阶段,包括以下章节,对寻求心理治疗的人进行评估和评价(evaluationandassessment)(第五章);心理治疗中治疗协议(treatmentcontract)的作用以及签订合约(establish)的程序(第六章);怎样通过心理治疗的访谈阶段(psy chotherapyinterview)使患者能够更好地融入心理治疗之中(partici pationinthetreatmentprocess)(第七章)。
第三部分论述了心理治疗的中期阶段,描述了治疗师怎样通过解释和沟通表明对患者的理解(第八章);识别和减小影响沟通以及阻抗治疗进程的干扰(第九章);从移情(第十章)和反移情(第十一章)这两个方面来识别和利用治疗关系对治疗过程所产生的间接影响。
本书的第四部分,对确定心理治疗何时结束以及怎样达到一个有效的治疗结果进行了论述(第十二章)。
最后,我要对我的两位导师爱德华.保尔迪恩(EdwartlBordin)和保罗.德瓦尔(PaulDewald)致以深深的感谢,感谢他们在心理治疗领域给我提供的指导。我希望此书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他们贤明的指导和他们对人类状况敏感的洞察。
欧文B.韦纳于佛罗里达的坦帕
韦纳的《心理治疗的法则》第二版与其头版一样注定是一本经典之作……这是当代一本博采众长的著作。本书文笔通俗,却又不乏专业性,这正是韦纳博士的风格,对于学生和经验丰富的治疗师来说,本书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与第一版一样,这本为大家期待已久的第二版也为治疗师们实施有效的心理治疗提供了概念化(conceptLlallybased)的指导方针。韦纳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末从临床思维和实践(clinicalthinkingandpractice)的角度重新编写了他的经典著作。在动态人格理论的框架下,《心理治疗的法则》(第二版)通过对心理治疗要素、治疗过程、目前的治疗技术以及治疗阶段进行了完整的审视,全面涉及了心理治疗中的基本问题。韦纳博士通过旁征博引,用朴实但极具说服力的语言为自己提出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并且提供了许多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在不同的环境中治疗师应该怎样说和怎样做。
作者简介: 欧文.B.韦纳(IrvingBWeiner)博士是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和行为药物中心(PsychiatryandBehavioralMedicine)的临床学教授(ClinicalProfessor)。他也在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从事临床和法庭心理学的研究(clinicalandforensicpsychology)。韦纳博士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他的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mericanBoardofProfessionalPsychology)临床和法庭心理学方面(inbothclinicalandforensicpsychology)的专科医师。他还著有《精神分裂症的心理诊疗学》(PsychodiagnosisinSchizophrenia),《青少年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DisturbanceinAdolescence),《心理学中的临床方法》(ClinicalMethodsin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