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80.0
《2009中国人口》利用200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分析论述了中国的人口现状和发展态势,对人口发展概况、性别年龄结构、妇女生育水平、人口死亡状况、婚姻与家庭、受教育状况、流动人口、老年人口、港澳台人口和世界人口分别作了专题分析,可供各级领导、从事人口工作和关心中国人口问题的读者参考。
一、人口发展概况
1.人1:1总量持续低速平稳增长,生育继续维持在低水平/1
2.分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基本稳定/4
3.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区域差异与各区域出生率水平密切相关/7
4.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势头有所遏制/10
5.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12
6.流动人口规模庞大/16
7.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16
8.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加快/17
二、性别年龄结构
1.2009--中国总人口性别比降到1 06以下,呈不断下降趋势/19
2.分年龄人口性别比基本上随年龄上升而下降,农村普遍高于城镇/21
3.各省区市的人口性别比差异明显,海南最高,西藏最低/23
4.2009: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势头有所遏制,下降到120以下/25
5.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26
6.老年人口性别比有所上升,城乡差异显著/28
7.我国继续处于“人口红利”期,抚养比的地区差异明显/30
8.1 949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人口金字塔顶部呈加宽的趋势/33
三、妇女生育水平
1.我国生育率继续稳定在低水平,出生人数继续少量回升/35
2.我国出生率的地区差异显著/39
3l出生人口的月份分布具有中国文化习俗以及奥运的烙印/41
四、人口死亡状况
1.受年龄结构老龄化影响,我国人口粗死亡率持续回升/43
2.死亡率年龄模式呈现出典型的J形低死亡模式特征,死亡入口老龄化日益显著/47
3.死亡率性别差异显著.死亡率性别比呈现倒u型年龄模式/49
五、婚姻与家庭
1.婚姻基本特征未变;年龄结构影响凸显/52
2.适婚人口中,男性未婚比例更高;农村“光棍”城市“剩女”以及“甲女丁男”现象;不婚率男性尤其乡村男性偏高/55
3.离婚比例保持低水平稳定;中年人口离婚比例最高;分性别、分地区的离婚比例差异较大/61
4.平均家庭户规模不足4人; “三人户”和“二代户”最为典型/65
5.城镇家庭立户水平高于乡村;户主率男性远高于女性,女性城镇高于农村;男性在中年达到峰值,女性在老年达到峰值/67
6.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户中超过半数仅有一个老年人;城镇独居或空巢老人较多,乡村隔代家庭较多/69
六、受教育状况
七、流动人口
(一)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二)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征
八、老年人口
(一)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
(二)老年人的居住状况
(三)老年人口迁移原因
(四)老年人口死亡率状况
(五)老年人口受教育状况
(六)老年人口婚姻状况
九、港澳台人口状况
十、世界人口状况
附录一 2009年中国主要人口数据
表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表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
表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表4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
表5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表6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
表7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表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表9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
表10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表11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
表12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入口状况
附录二 2009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表
《2009中国人口》利用200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分析论述了中国的人口现状和发展态势,并对我国港澳台人口状况进行了分析,可供各级领导、从事人口工作和关心中国人口问题的读者参考。《2009中国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历次人口普查数据、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1990年、2000年人口数据为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其他年份为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2009中国人口》一至八部分数据表中的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为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所得。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2009中国人口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3761263 《2009中国人口》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统计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8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9中国人口是中国统计出版社于2010.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24.24 的主题关于 人口-研究-中国-2009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