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
暂无封面,等待上传

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

陈林森, 著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分类介绍了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

书籍目录:

语法篇

糊涂县官断案

主语残缺

男的还女的?

谓语残缺

断腿的桌子站不住

宾语残缺

就是河马的孩子呀!

其他成分残缺

谁“在小报上”被射了五枪

单句语序不当

理无可恕,情有可原

复句语序不当

她是科长、处长、局长

多项并列的顺序

你是我的“贤妻良母”?

主谓搭配不当

鲜血能够“享用”吗

动宾搭配

“你去”和“我去”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人能服用“胃液、呕吐物、尿液”吗

联合词组的搭配

芳与泽其杂糅兮

结构杂糅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

词类混淆

刘晓庆能拍卖吗

虚词误用

一个“的”字,尽得风流

“的”、“地”、“得”误用

岳阳楼能建在洞庭湖上吗

指代不明

蒋介石与吴国桢谁原谅谁

主动与被动

小心,别“穿帮”了

连贯

已经“粉身碎骨”了还能作贡献吗

衔接

下次请您只寄些标点来

标点符号

词汇篇

都市缘何起“狼烟”

不明词义

何来“东郭狼”

生造词语

小学生用“天真”造句:今天真热

割裂成词

又怕人笑掉西班牙

断章取义

“如椽大树”是什么树

篡改成语

好一个“高瞻仰止”

成语杂糅

大夫不得造车马

偏义合义

妈妈!我在练习签名呢!

大词小用

孔子是不是“丧家狗”

褒贬不当

秦香莲是陈世美的“前妻”吗

误用特义词

能说兄弟“情同手足”吗

比喻性词语

垂阳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不自足词语

张老师小心,下面有一堆水!

量词误用

能称别人的丈夫为“夫君”吗

称谓错误

男子焉能“河东狮吼”

性别限制

邓亚萍是“富婆”吗

年龄限制

酒要一壶乎?菜要一碟乎?

一滥用文言

马褂,马褂,红马褂!

滥用方言

“狗友”是狗还是人

新词语问题

潘多拉盒子开不得

外国典故问题

修辞篇

一个孤僧独自归

重复

帽子还有不戴在头上的7

赘余

亲爱的!敬爱的!博爱的!

堆砌

从宋祁删削旧史说起

苟简

夜莺唱罢杜鹃啼

如何避复

在“尼龙袜”里工作

滥用简称

“李林”是何方神圣

过度省略

不必替别人客气

谦敬失度

王熙凤巧说委婉语

使用委婉

从北京胡同改名说起

语言粗鄙化

这比喻多形象,就是颜色差点儿

比喻不伦

谁是最好的裁缝

夸张失实

痛并快乐着

结构不整

反对男人!

排列不当

纺织局批准了什么

滥用长句

谁是谁的儿子

欧化句式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

车轱轳话

“香榭丽舍”这四个字多美呀!

译文不达

梅兰芳的“一字师”

措辞与传情

尴尬丈夫究竟饱尝了谁的耳光

标题的尴尬

逻辑篇

蚯蚓是昆虫吗

概念之间关系混淆

父母均为双职工

集合概念

骇人的“百旬老妇”

数量表述

有没有“共同语言”

偷换概念

一块肥皂的礼物

定义错误

赵忠祥出书

歧义

齐人固善盗乎?

以偏概全

好的结局也是苦果吗

一面与两面

忽闻门外人咬狗

主客倒置

“自古依然”说得通吗

时间先后

少量饮酒到底是否有益健康

肯定与否定

是“来”还是“去”

角度不一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自相矛盾

我一看见你,便知道了闹饥荒的原因

隐含判断

儿女到底是不是英雄

词不达意

我没有偷看你的信

顾此失彼

别里科夫反对骑自行车理由是否充足

分句间逻辑关系混乱

王顾左右而言他

转移论题

东施效颦为什么错了

机械类比

鲁迅为什么讽刺挖苦梅兰芳

人身攻击

其他

此李密不是彼李密

引用不确

张冠李戴知多少

引例错配

陈水扁误用典故惹笑话

误用典故

包拯怎见放翁诗

提前用典

“离弦的箭”怎么能绕山而行

事实可疑

骡子会下崽吗

违背科学

“玩美女人”的争议

广告语言

“喜结良缘皆白鹱”

产品说明

“一对双眼”是多少“眼”

流行歌曲

全厂动手,打击偷盗!

标语口号

准确,准确,还是准确

法言法语

服务,不该讲什么

服务忌语

“大体联”是什么组织

视听语言

“走社会”和“走资本”

吃字儿

新鲜菠萝,一块五角

语言陷阱

参考书目

前言

从文化纠错到观念提升《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推出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日益彰显出了它的社会影响力。作为该书最初的创意策划者,以及后来我们关于“文化纠错丛书”的总体设计者,我愿意将这些想法的缘起以及一些思考奉献给大家,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思考,甚至是批评。因为作为出版人,找到或形成一个出版方向固然重要,但得到读者的反响和关注却是考量出版价值的最终期待。

还记得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在接待台湾出版界的朋友时,在酒席上他们提起陈水扁有一次赞扬义工的善举时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义工的功绩,被引为笑谈。此虽是酒资茶余,却启发了我的思路。因为不惟在台湾,就是在内地,也不乏公众人物在引经据典时文不对题,弄得斯文扫地,好不尴尬。比较著名的事件是某大学校长在接待客人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的炎热,某大学校长在送给外宾书法作品时当场念错别字,这些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文化现象是偶然的吗?虽然在知识日益累积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做到像古人所说的那样“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但作为文化工作者或公众人物对文化通识的缺乏,这种文化症候是内在于我们时代的学风与人心的。基于此,我萌生了策划一本针对比较容易错,比较容易混淆的文史常识的书。这就是《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出炉的初机。

紧接着不久,在电视上看到某歌星将《水调歌头》里的“羽扇纶巾”的“纶”唱成了“伦”,联系到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发错一些字的读音经常会使我们感觉别扭。比如“别墅”有人读成“别野”,“造诣”读成“造旨”,而更可能存在的现实是,除非是很好的朋友或亲人,一般人都不会去替人纠正这种错误,一则怕引起尴尬,二则怕得罪人。所以《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由此进入了我们的出版视野。同时,针对目前网络、电视、手机短信、广告中频频出现的错别字,又推出了《中国人最易写错的字》。循着这个思路我们系列推出了《中国人最易误读误用的诗词》、《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文史常识》等等“文化纠错丛书”。

在组织出版这套书的过程中,在没有任何主动宣传的情况下,《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解放日报》等十多家报刊主动联系要做连载《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直到某天下午翻开《新华文摘》2007年22期,发现有三个版面的转载,并同时接到该书被评为全国“2007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奖”的通知时,我们愈友坚定了把这个系列做好的决心。

很多事情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凸现其意义的。

在组稿和审读的过程中这套丛书的文化意义渐渐凸显。

从普及的层次上来说,这套丛书是通过文化纠错来提升文化形象。因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有文化形象的问题。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有损个人文化形象的口误、笔误,除了公众人物会被媒体曝光进而吸取教训外,很多人可能没有自我发现和自我纠正的机会。事实上,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社会压力的增加,很多人并没有专门的时间与机会进行这种文化通识的检点。而很多杰出公众人物在专业领域是翘楚,却因为一时犯错而颜面大伤。这对本人对社会都是一种伤害。所以,这套丛书的推出,正是因应现实的需要和改善与提高大众文化形象而产生的。

从教育层次来说,这套丛书是对仍然活在我们身边的传统通识进行一次普及与推广。这是对不恰当地否认和摒弃传统文化从现实角度进行的一次反动,是对仍然活着的文化进行梳理。而其更深层次的隐喻是,我们要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对于不了解或不懂的文化的无知而口无遮拦其实际是一种虚伪,一种作秀。我们时代的浮躁正在于我们很多人不好学习而好表现。所以强调学习的精神,对于当下的国人尤其重要。同时,对本国传统文化通识的学习,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起码的文化标识。所以当有人把国外著作中提到的孟子翻译成“孟修斯”的时候,我们虽觉可笑,更觉可悲。

对于文化纠错和提升文化形象来说,这套丛书只是一个开端。

感谢参与编撰此书的大学教授、博士,以及社科院的学者、专家们。

期望得到读者的支持。

刘伟见2007年11月19日

内容摘要:

  本着帮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增强语言规范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笔者从大量资料中对中国人常见的语病作了一次大“盘点”,并力求做出科学、清晰的解说。全书从理论上把病句分为语法、词汇、修辞、逻辑、其他五个部分。书本结合大量来自生活的实例,对病句分别做出诊断。各章节既前后连贯,又相对独立,读者随便从哪一章哪一节读起都没问题。笔者在写作时广采博收,参考了大量传统和新兴媒体资料,并吸收了语言学界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中的病例力求丰富、典型、鲜活,能说明问题;发现有争议的病句一般回避之,有的则表达了个人的看法。这些病例,除了笔者平时搜集的以外,还有些来自各类书刊、报纸及网站,其中,引用《咬文嚼字》的最多。本书不是一本“高考复习资料”,它面向的是社会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论述的问题比高考试题涉及的范围自然要广泛得多。它既适合大中专院校中文及相关专业师生与中学教师使用,也可供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各种语言文字工作者)在日常交际、工作、著述和演出活动中作参考。本书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到知识,增长智慧,获得技能。  从普及的层次上来说,文化纠错丛书是通过文化纠错来提升文化形象。因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每个人都有文化形象的问题。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有损个人文化形象的口误、笔误,除了公众人物会被媒体曝光进而吸取教训外,很多人可能没有自我纠正的机会。这套丛书的推出,正是因应现实的需要和改善与提高大众文化形象而产生的。  从教育层次来说,这套丛书是对仍然活在我们身边的传统通识进行一次普及与推广。这是对不恰当地否认和摒弃传统文化从现实角度进行的一次反动,是对仍然活着的文化进行梳理。而其更深层次的隐喻是,我们要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对于不了解或不懂的文化的无知而口无遮拦其实际是一种虚伪,一种作秀。我们时代的浮躁正在于我们很多人不好学习而好表现。所以强调学习的精神,对于当下的国人尤其重要。同时,对本国传统文化通识的学习,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最起码的文化标识。所以当有人把国外著作中提到的孟子翻译成“孟修斯”的时候,我们虽觉可笑,更觉可悲。  对于文化纠错和提升文化形象来说,这套丛书中是一个开端。  本书为系列丛书之一,它列出了中国人生活与写作中常见的病句类型并提出纠正方法,帮助读者避免交流中的误解与歧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6816526
《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书籍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8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人最常见的病句是中国书籍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146.3 的主题关于 汉语-病句-分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