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的镜子
途中的镜子封面图

途中的镜子

(美) 迪克斯坦,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年代:2008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在书中考察了美国一批有影响的二十世纪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重现并塑造了作者周遭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并揭示了作者与读者所共有的语言和情感世界。本书通过借用司汤达关于镜子的隐喻,重新诠释小说和现实世界。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致谢

导言:途中的镜子

美国现实主义:时空感

作为文本的城市:纽约和美国作家

第二个城市(芝加哥作家)

厄普顿.辛克莱与都市丛林

激进的喜剧家(辛克莱.刘易斯)

矛盾的魔力:薇拉.凯瑟的《迷途淑女》

不一样的世界: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失败的权威(弗.斯各特.菲茨杰拉德)

埃得蒙.威尔逊:三个阶段

一丝恶意(玛丽.麦卡锡)

沉默,流放,狡诈

被流放的现代作家

自己生活中的局外人(萨缪尔.贝克特)

恋爱中的卡夫卡

抵制希望的希望:奥威尔与未来

魔幻现实主义

关于权力的色情文学(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个难以相信的故事(君特.格拉斯)

说话狗与先锋(S.Y.阿格农)

战后语境中的小说:系谱

跨越大洋的变迁:塞林纳在美国

犹太裔美国作家的复杂命运

镜中的面孔:当代小说中距离的消蚀

普通人:卡佛、福特和蓝领现实主义

记忆的纹理

后期贝娄:回想逝者

圣者与罪人:威廉.肯尼迪的阿尔巴尼系列

阅读与历史

被损害的读写能力:阅读的衰朽

寻找恰当的措辞

小说的社会功用

历史主义的局限:文学理论

与历史的理解

文献出处

索引

前言

很高兴《途中的镜子》即将在中国出版。我的一部早期作品,关于1960年代美国文学、文化、政治的论著《伊甸园之门》,据说曾在这里备受欢迎。我一向认为,文学批评的最佳传播工具是探讨商榷、简洁明快、具有想象力的文论,而不是试图穷形尽相的鸿篇巨制。《途中的镜子》是我针对诸多论题的文集,特别是其中对小说的论述,主要反映了新近复苏的对文学现实主义的关注。这是一种长期根植于19世纪,尤其是法国、英国和俄罗斯最卓越小说的文学技巧。许多批评家认为,现实主义从未在美国站稳脚跟,这里的主要小说类型多是“传奇”。本书在试图摒除这种观点的同时,强调现实主义作家和敏锐的社会批评家在美国的重要性,这些人包括威廉.迪恩.豪威尔斯、西奥多.德菜塞、史蒂芬.克兰、厄普顿.辛克莱、辛克莱.刘易斯、薇拉.凯瑟以及伊迪斯.沃尔顿。

在20世纪前半段现代主义写作的鼎盛时期,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斥为笨拙、过时,只是机械地反映社会表层、社会现实和社会习俗。在普鲁斯特、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最重要的作品中,艺术能量的爆发主要着力于发展新方法如意识流,以探究个体如何体悟周遭世界。与此同时有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上的探求,尤其是他对潜意识的发掘,以及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对相对论的兴意盎然;哲学家孜孜以求客观世界的局限性,正好像毕加索这样的画家,运用扭曲变形来打碎和重整对已知世界的想象。

但持怀疑论的哲学家们,尤其是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那样的美国实用主义者,以及一些先锋艺术家和作家的实验性作品,从未质询过个体和世界的相互联系,而正是后者形塑、制约了他们的生活。如果你认为现代作家和画家弃现实主义传统而去,因此便背弃了现实世界,这种想法是愚蠢的。尽管艺术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倘若不反映我们周围和内心的复杂世界,便很难令我们产生真正的兴趣。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那些秉持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家和艺术家。以美国绘画为例,当现代主义画风目益式微时,我们反倒更能欣赏温斯洛.赫默和托马斯。伊金斯的风格,更别说长盛不衰的爱德华.霍普了。这三人一生秉持现实主义,但其作品从不缺乏内涵和深度,引人遐思。简而要之,我们已经能意识到,19、20世纪文学艺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现实主义写作的特殊价值,在于它密切关注重大社会变迁大规模的移民潮、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伴随新的社会流动性而不断扩大的阶级(层)差别、民主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传播、重大技术突破、生活方式和道德习俗的深刻变迁、社会经济的高度现代化。文学能让我们领悟到,这些发展不是抽象深奥、苍白无血的社会潮流,而是对个体生活、个体与周遭的一切关系带来深刻影响的社会巨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度之一,但对于欧美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又是初来乍到者。我希望,中国的读者和学生会喜欢本书中提到的作家。我也坚信,通过本书中所讨论的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作家对相似问题的应对,中国人将在同现代化的角力中,形成自己的反思。

莫里斯.迪克斯坦

纽约,2007年12月8日

(彭毅文译)

后记

译完此书,不禁要发些感慨。迪克斯坦在美国当代文学批评界是出名的文体大师,行文充满机智的修辞,丝毫没有目前流行的理论批评家那种枯燥的说理。这一方面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却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兼之迪克斯坦多年研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学史、文化史,又喜旁征博引,以至一页之中涉及的人物、作品可达几十个。我也算是学美国文学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仍是闻所未闻。所幸如今网络搜索功能强大,几乎所有背景资料足不出户便可查到。否则本书的翻译实在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完成,即便是资深的美国文学研究专家恐怕也只能望洋兴叹。

本书专名的翻译,除少数外,凡是能找到的大都遵循通译。但由于本书论及的人物和作品实在太多,如果一一标注原文,可能会大大干扰读者的阅读。因此在标注原文时我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只标注索引中没有出现的专名。凡是索引中列出的专名,在正文中便不再注明原文。

此外,周慧、任远分别翻译了本书中《镜中的面孔:当代小说中距离的消蚀》、《普通人:卡佛、福特和蓝领现实主义》以及《小说的社会功用》等几篇文章。王荣飞替我校对了部分译稿。在此一并致谢。

译者

2008-3-3

内容摘要:

  《途中的镜子》是作者针对诸多论题的文集,特别是其中对小说的论述,主要反映了新近复苏的对文学现实主义的关注。这是一种长期根植于19世纪,尤其是法国、英国和俄罗斯最卓越小说的文学技巧。许多批评家认为,现实主义从未在美国站稳脚跟,这里的主要小说类型多是“传奇”。本书在试图摒除这种观点的同时,强调现实主义作家和敏锐的社会批评家在美国的重要性,这些人包括威廉.迪恩.豪威尔斯、西奥多.德菜塞、史蒂芬.克兰、厄普顿.辛克莱、辛克莱.刘易斯、薇拉.凯瑟以及伊迪斯.沃尔顿。并且他还向我们展示,这些作家的作品如何重新捕获同时转化他们身边的生活、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与读者共同分享的语言和感受的空间。  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的一个著名段落中,将小说描述为携带着上路的镜子。在20世纪,这一比喻被贬抑为天真的现实主义观念。现代作家转而以创造性的形式发明和颠覆来进行实验。解构主义理论家更进一步,质疑文学是否能够指向其语言之外的任何真实指称物。另一方面,传统的历史学家则怀疑小说是否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历史和社会。  在本书中,莫里斯.迪克斯坦对司汤达的隐喻进行重新诠释,追踪20世纪大量作家笔下的不同世界,范围涵盖从提奥多.德莱塞、辛克莱.刘易斯、伊迪丝.沃尔顿和薇拉.凯瑟等现实主义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和萨缪尔.贝克特等现代主义作家,直至索尔.贝娄、君特.格拉斯、玛丽.麦卡锡、乔治.奥威尔、菲利普.罗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大胆创新的战后作家。迪克斯坦认为,小说总是能够为其主题揭示出丰富的洞见,而文学也可以成为历史理解的一种形式。作家们透过他们作品的形式和感受力来折射世界。他向我们展示,这些作家的作品如何重新捕获同时转化他们身边的生活、内心的世界,以及他们与读者共同分享的语言和感受的空间。  书中的文章既面向文学研究者,也面向普通读者。通过这些文章,迪克斯坦重新界定了文学景观数十年来,文学阅读一直遭到社会的轻视,并被理论所扭曲。本书以对现实主义的重新考量作为开端,结尾几篇文章则探讨文学与批评的历史进路有何优点和局限性。【作者简介】  莫里斯.迪克斯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车行道上的镜子:文学与真实世界》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途中的镜子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2627339
如需购买下载《途中的镜子》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三联书店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途中的镜子是上海三联书店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712.065 的主题关于 现代文学-文学研究-美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