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8.0
本书旨在开展一场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话,对话的中心问题是意识与对象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作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唯识学与现象学概述。第二,意识和对象的概念及其关系。第三,意识的功能:时间与构建。探讨意识的功能不能离开时间之维。第四,对象的展开:自我、他者与世界。第五,意识哲学的两条道路。从以上内容出发,书稿初步探讨了意识哲学的现状与未来,即立足于差异,展开对话,实现互补。
绪论
一 选题意义与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唯识学与现象学概述
第一节 唯识学的源流
第二节 现象学的脉络
第三节 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共同问题域
第二章 意识和对象的概念及其关系
第一节 “心识”与“意识”
第二节 “境相”与“对象”
第三节 意识与对象的关系
第三章 意识的功能:时间与构建
第一节 “唯识三世”与“内时间意识”
第二节 “转变”与“构成”
绪论
一 选题意义与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唯识学与现象学概述
第一节 唯识学的源流
第二节 现象学的脉络
第三节 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共同问题域
第二章 意识和对象的概念及其关系
第一节 “心识”与“意识”
第二节 “境相”与“对象”
第三节 意识与对象的关系
第三章 意识的功能:时间与构建
第一节 “唯识三世”与“内时间意识”
第二节 “转变”与“构成”
第三节 转识成智与理性重建
第四章 对象的展开:自我、他者与世界
第一节 自我的解构与建构
第二节 他者的“变现”与“构成”——兼谈主体间性问题
第三节 缘起世界与生活世界
第五章 意识哲学的两条道路
第一节 生存论关怀和认识论探究
第二节 宗教性与科学性的分野
第三节 对唯识学与现象学之兴衰的反思
结语 意识哲学的现状与未来:差异-对话-互补
附录一 《唯识三十论颂》今注今译
附录二 胡塞尔与唯识学(译作)
参考文献
后记
书稿旨在开展一场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对话,对话的中心问题是意识与对象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作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唯识学与现象学概述。第二,意识和对象的概念及其关系。第三,意识的功能:时间与构建。探讨意识的功能不能离开时间之维。第四,对象的展开:自我、他者与世界。第五,意识哲学的两条道路。从以上内容出发,书稿初步探讨了意识哲学的现状与未来,即立足于差异,展开对话,实现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