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2006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封面图

2006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吴岩, 主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由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研究专业主编,从《科幻世界》、《九州幻想》等国内主要幻想文学刊物中选编了优秀作品16篇。序言对本年度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附录有关科幻文学的研究文章,对当下科幻文学的现状及未来的走向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考。

书籍目录:

序言/吴岩

终极爆炸(节选)/王晋康

我是谁/何夕

三体(节选)/刘慈欣

无险不冒/星河

江湖(节选)/潘海天

中国式青春/今何在

去死的漫漫旅途(缩写版)/飞氘

乘客与创造者/韩松

鹦鹉《血鹦鹉》科幻版/查羽龙

昆仑/长铗

宁川洞记/陈楸帆

无中生有的三个故事/遥控

相聚在1937/赵海虹

3号病房/陆杨

陪着莉莉/吴溺川

在烈日与暴雨下/凌晨

附录:

科幻的未来韩松、刘秀娟、吴岩对话录

科幻与儿童文学的迷思/黄海

前言

这本《2006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是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研究专业的师生共同奉献给大家的一份礼物。

科幻文学研究方向自2003年设立以来,一直关注国内科幻创作的发展。

每年,科幻期刊和新著总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到我们中间。热心的同学便会阅读并讨论这些作品,他们为创作的更新而欣喜,也为作家的失手而扼腕叹息。能有一个机会,挑选和评论过去一年中最重要的科幻作品,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

由于选集的篇幅限制,我们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中短篇小说上。这样,几大专业刊物便成了篇目选择的来源。06级的彭浪和鲁礼敏熟悉《科幻世界》和《九州幻想》,所以,他们共同负责这两个刊物的初选。05级的房立华和刘妮负责《科幻大王》的初选。04级的方晓庆在整个2006年中为《世界科幻博览》撰写卷首语,因此,由她来选择该刊的优秀作品最为恰当。陈宁参加了部分书评的撰写工作。笔者在所有初选篇目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删除和补充,留下16篇,成就了现在的这部选集。

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四个刊物编辑部的大力支持。此外,为了丰富选择目标,我们还要求其他科幻作家和刊物提供一些可能的建议。可惜时间有限,未能如愿以偿。例如,《少年科学》杂志来得较晚,潘家铮院士的选集也姗姗来迟。希望在明年编辑年度选本时能够补上。

较之早先韩松主编的年度选本,我们的这本书更多地体现为集体劳动的成果,在挑选、分析作品时参考了每个人的意见;同时对于一些优秀的长篇小说也作了节选或是请作者提供了缩写版,力求将原作中的精华展现在读者面前。当然,这样一来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缺憾。

首先,如前所述,由于参加讨论者较多,故最终选出的作品可能是众多观点协调的产物,对于个性色彩较浓的作品恐有所遗漏。

第二,为了顾及创作的整体,我们也将中长篇作为选择对象。于是,请作者对一些作品进行了删节。这样的删节,也许不利于反映出作品的全貌,还有可能破坏读者阅读的连贯性。

第三,由我与2006级科幻专业和儿童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分工为每篇作品撰写的简短评论,也可能不很到位。终究,我们是初次参与这个工作,出现瑕疵在所难免。

在读者看来,也许不是每一篇作品都符合大家心目中对“最佳”的定义,但是作为年度选集来说,我们在反映科幻文学整体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关注每一位作者在写作上的进步;就我个人而言,也希望在这本选集中能尽可能多地收入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因此,这本书中的优秀作品得益于科幻文学研究专业同学的共同举荐;而对于读者来说,与“最佳”还有一定距离的作品,则主要是因为我的坚持而收录其中的。

我们深知,和韩松这样有成就的科幻作家相比,我们的眼光可能还不够锐利,欣赏偏好也可能不尽相同,在此,我们向读者表示歉意,并希望读者给我们批评指正。

2006年科幻日历2006年是科幻文学继续受到社会关注的一个年份。

4月底,在一批成都作家的热心组织下,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正式成立。这个协会包括了来自两岸三地和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的华人科幻、科普作家。推进科普与科幻创作,是这个协会的主题。王晓达、刘兴诗、杨潇、董仁威、吴显奎、程婧波等科幻、科普作家在会议上作了精彩发言。

5月,《科幻世界》开始连载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由此引发了科幻爱好者持续到年底的关于作品的大讨论。

5月底,第一届科幻文学研究专业研究生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著名作家金涛主持了答辩。胡俊的《“文革”前17年科幻小说的现代性》,采用文化分析的视角,研究了“文革”前17年中国科幻的发展,很有理论价值。肖洁的《童恩正论》,对已故著名科幻作家童恩正的创作和思想进行了分析。

高福军的《科幻火星热》则讨论了科幻作品中科学发展与文学现实的互动关系。

7月;《科幻世界》杂志恢复了一年一度的“银河奖”颁奖大会。众多当今颇具人气的作家,在成都欢聚一堂,研讨科幻发展的蓝图。

8月,中国科协批准了由金涛主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承担的“科幻文学与民族自主创新精神”研究课题。科普作家协会组织郭曰方、王逢振、郑培明、尹传红、王洪波等专家参与,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探寻科幻文学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华活页文选》在第八期集中发表了方晓庆主持的“科幻专题阅读”。

8月14日起,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走进科学》栏目推出系列片《科幻之旅》,部分科幻作者作为嘉宾参与了节目。

9月,《九州幻想》主办的《少年人生.幻想1+1》杂志问世。该刊以发表国内中长篇科幻小说为主,致力于繁荣20世纪90年代后的最新科幻理念,发展新作家,推进新风尚。

同月,《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出版。在我国,科学家从事科学幻想文学创作的情况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的出现,必定会为中国科幻出版谱写新的篇章。

同月,在澳门举行的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第30届大会上,《霹雳贝贝》和《非法智慧》的作者、科幻作家张之路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这是中国作家在该协会获得的最高荣誉。

10月,《三联生活周刊》推出专题报道《科幻已死》,表达对于科幻文学“衰落”的忧虑。

11月,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科幻作家叶永烈、星河、吴岩欢聚一堂。同样参加会议、并在科幻文学领域中有着重大建树的作家还有乔良(《末日之门》)、毕淑敏(《教授的戒指》)、孟伟哉(《访问失踪者》)。

12月,《光明日报》科技周刊刊载了关于科幻文学的一组专题文章,吴岩、星河等撰文分析了科幻文学的现状,主流媒体对科幻文学再一次予以关注。

2006年科幻创作概况即便编辑了这本选集,我们还是觉得无权评价中国科幻的年度发展。原因相当简单。首先,我们没有看全所有作品;其次,对作品的评价见仁见智,我们的看法,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的阅读偏好。因此,以下的一些个人化的评论,仅出自笔者的个人想法,谈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2006年的中国科幻创作继续在题材和手法方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老”作家稳健发展,新作家注重探索。在长篇创作方面,刘慈欣的《三体》,是作者多年来创作积累和生活积淀的一个总结。一些读者高度评价这部小说,认为是一次伟大的突破,“中国读者将永远记住2006年这个属于大刘的年份”。

我个人认为,阅读《三体》其实就是阅读刘慈欣以往所有创作成就之大成。小说秉承了他一贯的从虚拟化的现实进入具有现实感的虚拟这样的基本建构方式。他笔下的“文革”,是虚拟的“文革”。读者更多发现的,是“文革”的魂魄而不是真实的场景。随后,故事高速跳跃,掠过当前,进入未来。刘慈欣式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再度从中体现出来。小说中琳琅满目的科幻细节和玄想,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其中的每一个,都可能衍生出整整一部新的长篇小说。

王晋康也继续带给我们新的阅读惊喜。《终极爆炸》是一部继续体现作家世界关怀的作品。王晋康对中东的热情,可以从前些年的诸多作品中找到。但《终极爆炸》的叙事更加流畅,也继续保持了作者关注科学与伦理、科学与人生的独特追求。换言之,王晋康的科幻作品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某种文化遐思和道德启迪。

技术科幻“三套马车”中的何夕,也在2006年提供了有质量的作品。《我是谁》仍旧沿袭了何夕小说的基本行文方式:让技术和反思相互缠绕。你无法确认作家思索的到底是哪一个,是技术呢,还是人的自身?当然,这里所说的自身,不单单是作者。

老牌科幻作家星河,2006年也仍然在继续以往的创作主题、叙事方式。

就连作品所服务的“大众”,也仍然聚焦在大中学生。他的小说《无险不冒》,是集网络科幻、正义战胜邪恶主题的大成。

在上述传统叙事作品之外,不满足于遵循传统的作家,进行了若干创新尝试。

今何在的《中国式青春》,借助“超人”缔造了某种黑色幽默的氛围。

潘海天的《江湖》尝试了复线写作。查羽龙的《鹦鹉》,借助“古龙式语言”制造出与武侠小说的互文状态。在极端破坏类型模式的尝试上,最应该提到的是一系列“寓言式写作”。飞氘《去死的漫漫旅途》试图将《百年孤独》之类的经典导入中国科幻,语言和叙事都独具特色。韩松的《乘客与创造者》,继续探索现实如何被变形浓缩转换到一个虚构的事件时空。长铗的《昆仑》企图再造“偃师”神话。而陈楸帆的《宁川洞记》尝试了全文言写作。遥控的力作《无中生有的三个故事》,可以从多重角度解读。我把它当做一种观念小说。应该说所有这些尝试都相当有益,也说明中国科幻文学在迈向多元化方面的积极探索。

总体上看,2006年中国科幻呈现出平稳发展、多元并存的局面,期望在来年能有大的突破产生。

科幻理论研究最近十年出现的“科幻理论研究热”,在2006年仍然持续升温。杨实诚发表在《科学时报》上的两篇文章,深度分析了科幻对文化和文学的冲击力,很值得细读。《文艺报》也对科幻情有独钟,其中刘秀娟、韩松与我关于科幻创作的讨论《科幻文学期待新的突破》,试图从文化角度探索科幻文学的未来走向,也提供出另一种思维路径。此外,台湾地区科幻研究也正在走向成熟,为此,我们选择老科幻作家黄海的一篇文章作为读者了解台湾地区科幻情况的索引。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逐渐成为国家发展主题的前提下,笔者于《光明日报》上发表短文,讨论了科幻小说与和谐文化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西方科幻文学中常常出现的“边疆拓展、越界、渎神、最后的审判……”等文化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常见。而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中人类发展的井然有序、郑文光《飞向人马座》中那种大同世界、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和王晋康《生命之歌》中那种对不公正秩序的强烈反抗、刘慈欣《中国太阳》中将人的自身需求与社会要求的融合……所有这些优秀中国科幻作品中,都饱含着对公平、正义、和谐和大同的企望。对科幻小说中文化特征的研究,可能是未来本土科幻分析的一个重点。

来自肖洁的感谢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给科幻小说带来了积极的动力。但是,生活中常常存在着不幸。这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培养的第一届科幻文学研究专业研究生肖洁,在通过论文答辩的第二天查出身患白血病。此后,整个科幻界、儿童文学界被全面动员,为肖洁的康复捐款。

捐助来自一个个不知姓名的读者。有大中小学生,有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一些人还寄来了他们的第一笔工资,他们在事业最辉煌时期留下的照片、诗歌。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爱心拯救这位热爱科幻文学的研究生。许多作家、编剧加入了捐款者的行列。他们中的一些人捐出了整整一本、甚至两本书的稿费!科学院院士也在捐款者的行列之中。但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位和我们素不相识的台商的10万元主动捐助,极大地缓解了我们为拯救肖洁所承受的财政压力。

现在,肖洁已经顺利地完成了骨髓移植,进入漫长的康复期。她要我们在这里,向所有帮助过她,在内心中祈祷、祝福她早日康复的朋友们转达她的衷心感谢。

我们这些肖洁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从这件事情上深深地体会到科幻文学界这个大家庭的亲密和温暖。也许,这才是2006年最值得纪念的事情。

2007年的新年钟声已经敲响。一个全新的未来世界,正等待着我们。

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祝福你们2007年的生活和工作都能获得丰收。我们明年再见!

内容摘要:

本书由中国科幻文学理论研究专业主编,从《科幻世界》、《九州幻想》等国内主要幻想文学刊物中选编了优秀作品16篇。序言对本年度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附录有关科幻文学的研究文章,对当下科幻文学的现状及未来的走向提出了有价值的思考。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2006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20073397
如需购买下载《2006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成都出版单位四川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2006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7 的主题关于 科学幻想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