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本书作者古远清从读书这一方面切入,对著名诗人余光中进行的一个评传。
第一章并非童话般的童年
第一节茱萸的孩子
第二节在太阳旗的阴影下
第三节坐火车的快感
第四节国文启蒙
第五节凭一张地图
第二章承继诗骚,浸唐风宋韵
第一节常读常新的《诗经》
第二节蓝墨水的上游
第三节回溯历史文化
第四节为中华民族塑像
第五节夜读东坡
第六节向宋词美学撷取精华
第七节挑战“教育部长”杜正胜
第三章横接西方,沐欧风美雨
第一节翻译生涯的开始
第二节“一块拒绝融化的冰”
第三节“我的缪斯是男性”
第四节梵谷成了他的第二自我
第五节雪莱:举世仰听的歌手
第六节济慈:把警句咳在血中
第七节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公开信
第八节艾略特是他不匮的泉源
第九节倾倒于披头的迷人音乐
第十节浸淫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
第四章在李杜悠悠的清芬里
第一节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
第二节为杜甫写“传记”
第三节三登鹳雀楼
第四节“似浅而实深”的贾岛诗
第五节李贺:一位早生的现代诗人
第六节“无物隔纤尘”的韦应物
第七节“反传统”的韩愈们
第八节呼唤新的唐诗选
第五章星空无限蓝
第一节淡蓝为美
第二节与覃子豪的恩恩怨怨
第三节在蓝星星座出没的诗友
第四节现代诗保卫战
第五节再见,虚无!
第六节“最终目的是中国化的现代诗”
第六章向历史自首?
第一节《狼来了》:一篇坏文章
第二节胡秋原等人为乡土文学护航
第三节《诗潮》提倡“工农兵文艺”?
第四节陈鼓应三批余光中
第五节来自香港的排炮
第六节陈芳明公布余光中“密信”片断
第七节赵稀方质疑“余光中神话”
第八节余光中向历史自首?
第七章身边的女人都爱他
第一节咪咪的眼睛
第二节在“女生宿舍”遭遇“假想敌”
第三节余门女学士
第四节像莲一样的小情人
第五节颇受争议的性爱诗
第八章书斋内外的风景
第一节书斋.书灾.书债
第二节为怡情养性读书
第三节抨击胡兰成新出的旧书
第四节赞助李敖卖牛肉面
第五节不美丽的选举和美丽的选举
第六节诗人的夜生活
第七节成了余光中的秘书
第九章改写新文学史的尝试
第一节毁誉参半的胡适
第二节清辉不减的梁实秋
第三节高度评价《烙印》
第四节戴望舒是“大诗人”?
第五节由郭沫若谈到新诗的评价
第六节不能追随朱自清的“背影”
第七节剪掉散文的辫子
第十章“红旗下的耳语”
第一节使缪斯掩面叹息的“政治卡通”
第二节反对“戴了口罩唱歌”
第三节“暴力经验”与“压力经验”
第四节“红旗下的耳语”
第五节张爱玲:海外写大陆经验的奠基者
第六节《中国文坛近貌》的遗憾
第十一章井然有序
第一节温健骝:早折的英才
第二节梁锡华:小梁挑大梁
第三节桥畔闲眺的金圣华
第四节潘铭膛:天地一书囚
第五节罗青:70年代新现代诗的开启者
第六节为缪斯清点孩子
第十二章努力发展“旅游事业”
第一节人在旅途,乐在其中
第二节最爱开车去旅游
第三节引徐霞客做知音
第四节览不尽的青山绿水
第五节控诉一支烟囱
第六节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七节八闽归人
后记
后记
余光中是蜚声海峡两岸三地乃至海外的重量级作家,创作生涯已超过半世纪。百花文艺出版社不久前隆重推出的九卷本《余光中集》,便是他这位诗坛祭酒、当代文坛重镇创作实绩的最好证明。
十多年前接触台港文学时,我就喜欢上了余光中的诗和散文,后来便萌生起写余光中传记的念头,还向有关部门申报了课题。这次长江文艺出版社赵国泰先生邀我加盟名人读书记丛书,便了却了我十多年前的夙愿。
2005年,我除在海峡两岸出版《分裂的台湾文学》、《庭外“审判”余秋雨》外,主要精力用来写作这本《余光中读书记》。此外,还应另一家出版社之约,编了一本《余光中评说五十年》。这一年我虽然也在上课,又小病了一场,但写作上毕竟以研究余光中为重心,因而我对友人戏称说:“2005年为我的‘余光中年’。”
长江文艺出版社开始向我约稿时,我面有难色,因两岸至少出版过四种不同的余光中传记,再翻新不易。正像一位作者所引的余光中《中国结》所说的那样: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苦笑
你的年纪太小了,太小
你的红丝线不够长
怎能把我的
遥远的童年啊,缭绕
也太细了,太细
那样深厚的记忆
你怎能缚得牢?
的确,写余光中传记有如打中国结,我的红丝线不够长,且过细,怎能把余光中“深厚的记忆”缚得牢?好在此书的定位在“读书生活”,而读书又不限读有字书,还可写读无字书,这样更能体现传主丰富多彩的读书情趣。不过,由于传主读书范围广,本书的构架还无法容纳他全部读书内容。如读者有兴趣,可以此书为线索探幽入胜,认真翻阅那九大本《余光中集》。
余光中曾说他的传记均写在作品中,因而笔者在写作过程中,除大量征引《余光中集》的有关诗文外,另广泛吸收余光中传记作者和研究者傅孟丽、黄维棵、流沙河、徐学、杨景龙等时贤的研究成果。为了减少误差,笔者很想写信向传主请教他读书生活的一些问题。我1995年到过高雄中山大学传主的书房,但毕竟浮光掠影。后又想到传主最怕别人为自己写传记。对他纷繁而漫长的一生,他不敢蓦然回顾,“更不肯从实招来”。在他看来,写传人是读者的代表,甚至是读者派来的户口调查员、心理医生,有的则像私家侦探,而传主和家人,当然“要保密防谍”。更何况传主本人现在已成了“余光中的秘书”,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写作,因而写信给他的念头也就打消了。不打扰他,也不把写好的书稿请其审订,这也可保持自己“户口调查员”中性的客观立场。本书有些地方大胆提出与余光中本人不同的意见,更不为尊者讳,把传主在乡土文学论战中的失误如实地写出。这样有利读者看到光环之内和光环之外的余光中。大陆读书界正有许多“余迷”这种情况很令大骂余光中到大陆“招摇撞骗”的李敖无可奈何,笔者的想法是使他们知道更多余光中正负两方面的读书生活,不止于做不具备起码台港文学知识的“追星族”。有了各方面的知识准备,了解到两岸三地对余光中的不同评价,自然不怕别人说自己参与了制造所谓“余光中神话”。
我写书从来是自己确定选题,写完后再找出版社,这次却颠倒过来,是出版社给我定选题,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因一旦出版有望,便容易赶进度而忽视质量,好在我还不至于此。我深知这本书是我治台港文学研究多年结出的一颗果实,必须尽量使它硕大和丰厚。尽管有些章节使用了编著写法,但仍认真核对引文,其他部分也是磨了又磨,改了又改。能否使读者满意,就只好听天由命了。
2005年岁末于武汉洪山竹苑
在台湾文坛上,在大陆最广为人知、并为各界欣赏的作家大约只有余光中了。当年他仅凭一首小小的《乡愁》就赚得无数人的眼泪,至今仍令许多飘泊海外的游子为之唏嘘感慨泪湿襟衫。余光中的四十年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入,其以现代诗和散文享有盛誉,堪称双绝;他还写评论、做编辑、从事翻译,其独特的笔法,光耀中华文坛,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本书以余光中的“读书生活”为线索,探幽入胜,既引导读者一窥文学大家的风雅人生,同时亦从一侧面反映出传主余光中的创作和治学之路。 余光中是蜚声海峡两岸三地乃至全球的重量级作家,其创作生涯已超过半世纪,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本书以余光中的“读书生活”为线索,探幽入胜,既引导读者一窥文学大家的风雅人生,同时亦从一侧面反映出传主余光中的创作和治学之路。【作者简介】 古远清,男,汉族。广东梅县人。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经济学院艺术与传播学系特聘教授。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及吉隆坡出版有《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咬嚼”余秋雨》、《古远清自选集》等著作。多次赴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讲学或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文化名人余秋雨状告他研究“文革”历史问题名誉侵权,索赔16万元人民币。这场官司被列为2002年中国文化官司榜首,于2OO3年8月以余秋雨自动放弃侵权指控和索赔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