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母亲封面图

母亲

(苏) 高尔基, 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8.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中学生中外名著阅读丛书。

书籍目录:

第一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第二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前言

我从小喜欢读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的书,十分佩服他的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他基本上没有进过学校,靠自学掌握了阅读的本领,为了生存,他在俄罗斯大地到处流浪,出入社会底层,生活极不安定,经常濒临绝境,甚至开枪自杀,可后来竟能写出许多杰作,一举成名,不但影响全俄罗斯,而且其作品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名震欧洲,我真不知道他的完美的文字功夫和卓越的文学技巧是从何得来的。可能是源自19世纪辉煌灿烂的俄罗斯文学的熏陶和永不枯竭的俄罗斯民间文学艺术的浇灌。

19世纪是俄罗斯群星灿烂、名家辈出的时代,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就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等,但这些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写的人物都局限于社会上层,总离不了官吏、贵族、商人、知识分子之类。他们不了解社会下层,因而他们的作品中很难出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真实下层人物,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写的是贵族的生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的是贵族参加保卫祖国的战争,更不用提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了,这本书从标题看就知道写的是贵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从书名看似乎是写下层,但其主人公是两个陷入情网的小人物,其气质过分一柔弱和空想,不能作为下层的代表。

下层人物也是人,他们和上层人物一样,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下层人物的数目远远多于上层,他们的表现更能代表人类的普遍本质。忽略下层人物要求的文学作品只能供太太小姐们消闲时阅读,不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我国的文学史上也有不少描写下层人物的作品,最典型的是《水浒》,这本书之所以能长久流传,永远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平民百姓反抗压迫的要求,细致描写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高尔基出身人民下层,耳闻目睹都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他们的诉求,他长久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作家,甚至跻身古典作家之列以后,他没有忘记他们,更不会背叛他们,他拿起生花的妙笔,细致地描述他们的苦痛。在他的书中,下层民众并非麻木不仁、浑浑噩噩、软弱无能、恶习不改的群体。他们之所以屈居下层,是由于许多与生俱来的原因,而非他们自身的罪过。他们也许比上层的男女更敏感,更爱憎分明,更有同情心,更勤奋劳动,他们将自己的爱与时间普遍施于受苦受难的大众,而不是单纯为自己谋利。

《母亲》这部小说的贯穿全篇的人物是一对母子,母亲一生饱受丈夫的打骂和压迫,丈夫病死后,她在有作为的儿子的影响下,不断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由软弱变得坚强,积极投身劳苦群众的解放事业。而他的儿子巴维尔更是一个有觉悟的先进工人,走在各种斗争的前列,为争取劳苦大众的共同利益,不怕坐牢和流放。巴维尔和母亲是千百万奋起斗争的劳工的榜样。

小说《母亲》写于1907年,可反映的是俄国1905年的革命事件。由于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俄国民众群起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各阶层组成统一战线,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携手合作,共同投入抗争。这一场革命从彼得堡开始发动,波及全国,沙皇政权差点被推翻,后来革命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播下的火种未曾熄灭,十余年后,终于带来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的目的是打碎沙皇的专制政权,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的社会,参加革命斗争的不仅有工人巴维尔、安德烈(霍霍尔)、费佳、马津、古谢夫兄弟等,农民雷宾,叶菲姆、伊格纳季等,还有政府职员尼古拉,医生伊凡,教师娜塔莎,贵族小姐萨莎,知识分子叶戈尔、柳德米拉、索菲亚等。他们中许多人是职业革命家,抛弃了家庭,牺牲了生儿育女的天赋权利,过着苦行僧似的清苦生活,为了革命成功,他们甘愿像叶戈尔一样劳累而死,或者从容就义。

当此俄国1905年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不禁要反思这场革命。那些可敬的革命者的理想后来虽然实现了,一个工人的共和国苏联终于在全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诞生;但七十年后这个全世界工人的祖国并没有扩展到全球,反而悄悄地瓦解了。这说明革命者的遗志没有完全实现,但这并不是说革命者的鲜血都自流了。要知道,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促使全球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德等)进行了深刻的社会改革。罗斯福的新政和欧洲的福利国家的产生就是这种改革的成果。在当今的诸发达国家里,各阶层的利益均受到当局的普遍关注,中产阶级的兴起使社会趋于稳定,而人权和个人利益受到相当的尊重,社会的内部走向融合而不是走向越来越尖锐的斗争,这就是二战后的60年中,各国工人运动趋于沉寂的重要原因。

将私有制当成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未免有失偏颇。而以赢利为目的的自由竞争可以带来经济繁荣,这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学者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进化选择过程,可以使人口和财富相对增加。而通过集中支配生产资料所能生产出的集体产品,要远远低于通过竞争性市场秩序生产的产品。中央指令性经济会使人类中许多精英遭到灭顶之灾,使另外许多人陷入贫困,这已被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

投身革命的群众都凭着一股狂热,他们迫切要求砸烂旧秩序,却不知道怎样建立新秩序。他们仇恨贵族,甚至仇视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这从《母亲》中的雷宾对索菲娅的态度可以看出,索菲娅深入农村,传播革命道理,想启发农民的觉悟,却被由工转农的雷宾称做老爷,说她的头巾不能掩盖贵族的罪恶,从雷宾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的影子。索菲娅是虔诚的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革命后要建立新兴的革命政权,必须依靠索菲娅这类的人和他(她)们的知识,只有遵循先进的知识的引导,才可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但从一些国家革命后的历程来看,雷宾这样的大老粗在革命成功后很可能掌权,而索菲娅这样的头脑清醒的明智派可能沦为清洗的对象,不少革命斗争中出生入死熬过来的精英人物,往往在革命后的清洗运动中遭到镇压,法国的丹l/东、俄国的布哈林与托洛斯基等就是显明的例子。《母亲》中的尼古拉、索菲娅、柳德米拉、萨莎和娜塔莎等都难逃一劫。如果他们在革命前不被旧俄当局杀掉的话,也很难逃脱革命后的清洗,因为他们或是旧职员,或是贵族,或是有音乐天赋的才女,或是桀骜不驯的旧俄法官之妻……

革命后可能风光一时的只有雷宾,这是个真正的蒲加乔夫和拉辛的化身,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对上层阶级的无比仇恨,因而卧薪尝胆,砥砺苦行,日夜图谋报复。他的蛊惑的演说在农民群众中煽起仇恨的旋风,他们不仅仇恨贵族、官吏,而且仇视工人和知识分子。小说借一个农民之口提到,如果巴维尔领导的游行队伍来到他们的村庄,很可能被农民群众打得半死。工人比农民生活要好,收入较高,文化也较高,这引起农民的嫉妒。在雷宾等的眼中,工人是不可靠的群体,只有农民才信得过,因为工人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哪里有工做,就漂流到哪儿,而农民则牢牢扎根于土地上。这本书将农民的狭隘性和保守性揭示无遗。小说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巴维尔宁肯自己长期受囚禁,而把逃跑的机会让给雷宾,这表现了工人的宽大胸怀。

雷宾不但生性冷酷,而且勇敢无畏,在敌人面前无比坚强,宁死不屈,天生的领袖气质使他很容易得到群众的拥护,甚至受到盲目崇拜。革命后涌现的群众领袖人物,都是群众崇拜的目标。群众迫切需要一个救世主,期望基督再度降临,雷宾很符合群众心目中的救世主形象。他一旦掌权,就会成为个人崇拜的目标,而生气勃勃的新兴政权也会变质为专制政体。

今天,我们重读这部小说,至少可以得到三方面的教益:第一,民主、均富和社会主义是人类的理想,但要达到这个目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很可能这始终是一种探索,而没有终点。第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迅速蓬勃发展之时,一定要防止贫富过度分化,因为这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第三,只有爱才是一种建设的力量,爱心创造一切,仇恨毁灭一切。小说中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爱,才奋不顾身地投入群众运动,渐渐地,她的有点自私的母爱扩展成对广大群众的同情和关爱,博爱是母亲性格中最明显的特征。

吴兴勇

内容摘要:

  《母亲》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强信念,体现了在革命的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列宁最初看到《母亲》的手稿时,就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坚持真理。  本书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初在列宁和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这一主题主要是通过小说中的两个代表人物巴威尔和母亲尼洛芙娜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醒来表现的。其次农民雷宾的形象和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也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这一主题。  《母亲》以杰出的现实主义手法展示了一九○五年前俄国社会的真实历史画卷。开篇作家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勾画了沙皇统治下的工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况。  《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在作品中反复突出的“真理”、“理性”即是马克思主义。作品通过弗拉索夫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揭示了这一真理。巴维尔接受马克思主义,团结、教育广大群众,一起进行了摧毁旧世界的斗争,成为出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通过过去怯懦、在痛苦生活中逆来顺受的尼洛芙娜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坚强的革命者的过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4岁丧父,11岁起开始在社会上奔波,先后当过学徒、装卸工人等。1884年流落到喀山。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开始登上文坛。1901年创作了被认为“革命的宣言书”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十月革命之后,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回忆录及《我的大学》等几部作品。1931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但最终没有完成。1936年,病逝于莫斯科。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母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中外名著榜中榜
9787802067639
如需购买下载《母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光明日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母亲是光明日报出版社于2009.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12.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苏联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