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
逝去的武林封面图

逝去的武林

李仲轩, 口述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年代:2009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民间武术文化的普及读本。全书以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公布了许多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本书的口述者李仲轩,是民国时期的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他讲述了自己当年的亲身经历,让读者得以窥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在传统武术文化日趋衰微的今天,为其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线索和资料,适合大众阅读。

书籍目录:

代序

李仲轩自传

荣辱悲欢事勿追

唐门忆旧

丈夫立身当如此

乃知兵者是凶器

五台雨雪恨难消

总为从前作诗苦

别来几春未还家

尚门忆旧

入门且一笑

师是平淡人

把臂话山河

使我自惊惕

功成无所用

这般清滋味

曹溪一句亡

雕虫丧天真

杀人如剪草

大道如青天

长剑挂空壁

我与日月同

掩泪悲千古

薛门忆旧

世人闻此皆掉头

心亦不能为之哀

处事若大梦

困时动懒腰

欲济苍生忧太晚

薛师楼下花满园今日竞无一枝在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一生傲岸苦不谐

万言不值一杯水

仰天大笑听秽语我辈岂是草木人

君不见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附一《岳武穆九要》

附二《内功四经》

编者的话

前言

李老仲轩少年时由形意拳家河北唐维禄先生启蒙并推荐到北京其师兄尚云祥先生门下为徒。少年仲轩缘遇明师,壮志诚诚,艰辛历练,开花结果,终归正途,然尊师训不收门徒,几十年来远离武林,潜心修行,毕竟是土不没金,瑕不掩瑜,晚年的李老终于敞开心扉,将他的一生所学以讲故事、聊天的形式向大家娓娓道来。

大家从李老通俗朴实的言语中感受到了他那个时代浓郁的武风和艰苦、纯洁、快乐的生活,感受到先贤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及高超的武学造诣,感受到李老尊师重道的赤子之心及高尚的武德修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李老将一生研修的尚派形意拳的许多细节和真谛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后学们,个中滋味请大家细细咀嚼品尝。

我相信李老此书的出版一定会对尚派形意拳的弘扬和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其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同时,借此书出版之机,再次向已经离我们而去的李仲轩前辈致以深深的敬意!

尚派形意拳后学:韩瑜

(尚云祥弟子韩伯言先生传人)

2006.9.28序于岱下

后记

2000年12月,《武魂》杂志开始连载由李仲轩老人口述的系列文章,一经发表即在海内外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04年年初,李仲轩老人溘然长逝,其传奇人生未完,让众多读者扼腕长叹,一些武术爱好者更是纷纷撰文直抒胸臆。在此,特选编其中一些精彩评论,以表达对李仲轩老人的无限敬意。

(一)

由李仲轩老先生讲述、徐皓峰先生整理的文章,令海内外许多武术爱好者称赞不绝!从其披露的点滴技术细节看,非形意拳嫡传莫属,非尚云祥先生言传身教不能。平淡之中显真实,读后令人顿觉清爽,是近年来有关心意、形意等历史考证和技术阐述的佳作!

尚云祥先生的情况,以前虽然陆续有文章介绍,但由于缺乏更具体的技术、生活方面的信息,使作为读者的我们,始终对尚云祥先生知之甚少,或仅是感觉神奇。而这种感觉,不仅是对尚先生,对形意拳本身以及其他早期对形意拳有贡献的历史人物、形意文化也是如此,而李仲轩老先生的回忆,再现了大量客观真实的历史画面,弥补了许多方面的空白。

李仲轩老先生的确得到了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先生的真传,并在中国武术人才断层与技术断层的关键时刻将之披露,是在两大断层中起到了部分钢筋支撑的作用。文章面世后,得到广泛好评,尤其是在网络上,得到不同门派的推崇,其影响波及海外。

李仲轩老先生的文章中有许多内容都再现了当时的武林风俗,对习艺做人很有启迪。例如:

一、古人守信

尚先生收徒时为其所立的规矩,真实地反映出前辈们凡事不仅仅考虑到自己,还为其弟子们着想,对人负责,也对这门艺术的传播负责。这是历史,李老的做法也是与此一脉相承的实现了对恩师的承诺!

二、弘扬国术精神

诚然如李存义先生所言“形意拳叫国术,就是保家卫国”,我的恩师亦曾道:“心意、形意的真传正传,乃是正、大、光、明。”这不仅仅是指技术上,更是指精气神、胆识、气魄与抱负!津津乐道于一拳一脚、谁胜谁负者,必与真谛相去甚远!

三、体现武术工艺层面

武术的内容除去拳谱上的理论和指导时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从深层次上分析,还有一大块内容,那是难以表达、难以传播的,但却是对习武者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的中间内容笔者喻之为“武术工艺层”,这些内容处于理论与具体要求之间的夹缝中,难以寻求,不易悟到,而李老的文章中却含有许多,确实难能可贵、价值连城。

四、提供历史证据

李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技术、艺术真传等内容,而且为形意的有关历史、文化、事件及其人物的空白,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且提醒我们,以今日之理去判断衡量古人,在历史研究中是不恰当的。

以前,我们看到民国时期出版的武术书中,常有以口令形式编排的教学内容,使人看后产生怀疑:那是国术吗?是内行所为吗?

李老文中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缘由:那是国难当头时,国术界的热血男儿为早日培养出杀敌之军而作的努力!

历史证据表明,中国抗日部队确曾以形意门武功训练士兵,如《最新形意刺枪术》一书,就印成方便携带的随军小册,这是历史上形意拳大规模运用于“保家卫国”实战中的证据,进而回证了李先生讲述的那段历史真情。

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进入21世纪,中华武学已经是青黄不接。技术与学术、文化与历史均出现严重断层,挖掘抢救刻不容缓,在这一时刻,出来为断层接续的人,就是武术界的英雄。

但当李老先生开始倾吐更高层次的形意绝学,令我们了解和分享其中奥妙的时候,却意外辞世,系列文章戛然而止!不能不令读者失声、茫然……

今日,以故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挖掘、抢救、宣传武学文化-,已形成武术界的新颖文风。由此想到,应该为各位武林前辈书写传记,以弥补技术著作不方便写出的内容,那将是对历史不同侧面的记录,将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财富!无论对前人、对后代都是功德无量!

胡刚

2006年10月

干加拿大首府渥太华探微斋

(二)

出国以后就让朋友、家人扫描李老在《武魂》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传过来,不但自己看、给身边的朋友看,还传到法、美、加拿大等国的朋友们那里,他们都为李老的文章所吸引。我们相互传阅,每期不落。感谢《武魂》杂志慧眼识珠!

由于爱好,我经常访问武术类的网站,看到李老的文章在网上好评如潮,还得到其他门派的认同和赞赏,认为其文章全方位勾勒出了传统武术的面貌。比如唐维禄教育徒弟的方式,就让斤斤于门派之争的人感到自身渺小。比如三位老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对桩功的解释,就给人醍醐灌顶之感。

唐、尚虽为李存义一师所传,但路数不同,各有千秋,对于读者而言都是宝贝。唐的传统,尚的简洁,没准哪句话碰对了,就开了窍。唐师、尚师,各有师恩,每一个徒弟都有责任把老师的东西发扬出去。但弟子悟性不同,个性不同,经历不同,所得不同,因而所谈也不同。谈唐师是报师恩,谈尚师也是报师恩。

我每次看到李老的文章都很感动,一气要看两三遍,这里面有技术、有经验、有做人的道理,其立意很高。比如唐维禄教授徒弟,对待同门要示以弱,对待外辱要示以强,让他们不要斤斤计较个人恩怨,要报效国家,不就是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最好阐释吗?

张斌

记于丹麦

(三)

2004年3月17日晚,我正在网上浏览,忽然看见“李仲轩先生逝世”,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惊:怎么可能?昨天我刚从《武魂》上看到下期又要刊登李老的文章的消息,我还发帖与网友庆贺这个消息呢。但至凌晨时,得到证实:李老确于本月11日上午去世,本想由《武魂》发布,但有网友提前得到消息并在网上发帖。李老确是去了!!!中国武术界失去了一位无私奉献的前辈!中国的武术爱好者失去了一位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我想,李老辞世带来的损失是明显的,并将在今后逐渐显现出来的。

先生本布衣,沉寂于乡野。初识李老,是在《中华武术》的《夜练形意拳》,短短的两千字,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随即《武魂》开始刊登系列文章,一时竟“洛阳纸贵”,武术爱好者奔走相告,“李仲轩”三个字传遍大江南北,并波及海外。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中华武术还有这么多东西!据不完全统计,各网站刊登的李仲轩文集、文选、全编、精编、合集和电子书竟有几十种之多!足见先生的文章受读者欢迎的程度之高,范围之广,不知影响了多少热血青年。李老的赤诚之心,天地可鉴!

其实李老的追随者大多没有见过李老。但“文如其人”,通过这二十几篇文章,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形意老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和他对传统国术的无比热爱,以及对国术后学的谆谆教导与呵护。在中华国术将成绝学、后继乏人之际,多么需要像李老这样的明师高人啊!可李老还是去了。走得那么平静洒脱,安安然然,波澜不惊。留给世人的,只有这么几十篇中华国术的秘钥之文。我敬重李老。他比那些骗人钱财,神化自己,愚弄、误导后学的武学人士要高大百倍、千倍!

在写上述文字的时候,泪水无数次蒙住了我的眼睛。以至于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打字的手。我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失去了他们的良师益友而哭泣!的确,李老在社会上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可在许多武术爱好者心里,李老是巨人,是传承中华武学的里程碑似的人物!

如今,李老走了。可是李老给我们留下的东西还在,李老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在。我们纪念李老,就应该学习李老的这种精神,接过传承中华国术的担子,把李老未竟的事业进行下去。如此,方不负李老著文的一片苦心。也唯有如此,中华国术才不会成为绝学!

愿先生安息!

刘全华

内容摘要:

  一代形意拳大师,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本书为您讲述一个真实的武林,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书中有武林旧事,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中华武术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本书口述者李仲轩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碌、尚云祥和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不为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扰,洁身自好;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际,娓娓道来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透露了许多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滴水映月,令后学者得以窥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此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作者简介】  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武林名号“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的门规,放弃做官机会。34岁自武林退隐,晚年在北京西单的一家电器商店看门为生。因遵守与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拳理,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逝去的武林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4243933
《逝去的武林》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海口出版单位南海出版公司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276 印数 5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逝去的武林是南海出版公司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852.149.2 的主题关于 形意拳-体育运动史-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