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5.0
本书共收箴言641条,其内容相当于一部道德心理学著作。但拉罗什福科用意并不是弄一堆规范和训条的集子,来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通过对人们行为品质的分析和描述,揭露人们实际上在做什么、想什么。
译者前言
1678年版《道德箴言录》
遗下的箴言
删去的箴言
索引表
拉罗什富生平年表
前言
(一)
拉罗什福科(LaRochefoucauld,1613-1680),法国思想家,著名的格言体道德作家,1613年9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家世显赫的大贵族家庭。早年热衷于政治,先是反对红衣主教黎塞留,入狱并流放外省;后又卷入反对首相马扎兰及王权的政治密谋和武装斗争,参加投石党之乱并几次负伤。晚年不问政治而出入于各种文艺沙龙,写有《回忆录》(1662)与《道德箴言录》(1665-1678)两部作品,后来人们还收集到他的一百五十封信和十九段感想。
十七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并巩固的时代。拉罗什福科所处的时期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建法兰西王朝,并向路易十四的绝对君主制过渡的时期。虽然总的说来,在思想上这一时期还是一个沉思的时代,激烈的理论和革命的行动还要等到下一个世纪方能兴盛。然而,这一时期的精神生活领域绝非一片死寂,倒毋宁说中世纪的冰封已开始消溶,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文化日趋繁荣。我们看到,在形而上学方面,有笛卡尔的沉思、伽桑狄的诘难以及马勒伯朗士的雄辩;在人生哲学与宗教方面,有帕斯卡尔的沉思;而在道德、风俗方面,则有拉罗什福科及稍后的拉布吕耶尔的省察。这些思考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启迪了几代人的心灵,影响所及,直到现代。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罗什福科开始了他的活动。他的活动明显地呈现为两个时期,早年,他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型,甚至是一个流血的政治型人物,他或策划于密室,或廛战于街垒;他入伍、从政、恋爱、树敌,此时他的特点是好勇斗狠,他是在读生活这本大书。而到晚年则来了个大转变,可以说变成了一个文化型的人物,并且是一个沉思的文化型人物。他经常出入的不再是硝烟弥漫的沙场,而是安静的、充满女性气息的沙龙,他倾听、交谈、思考,他在养伤,也在消化他早年的丰富阅历,他并没受过多少教育,但他有很好的感受力。他见识过各种各样的德性与恶行,现在他已厌倦行动而渴望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这部《道德箴言录》。
可以说,拉罗什福科代表着法兰西民族某种相当典型的性格,即.疯狂和冷静、虚荣和真诚、放荡不羁和深刻反省集于一身。他的晚年是相当不幸的,爱子矢亡,妻子和情人均先他去世,他的健康也每况愈下,深受病痛的折磨。但他留下了了这部书,这本薄薄的书。按《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说法,他是以一本书立身的人。没有这本书,我们也许就会忘掉这个当时声名赫赫、勇敢傲慢的贵族。我们没忘掉他,这也许就是文化的意义,即化为物质的、文字的、可见的东西的那种文化的意义,或者说“世界3”的意义。
《道德箴言录》在拉罗什福科生前共出有五版(如果不包括最早的荷兰版的话)。最早的荷兰版于1664年在海牙出版,名为《道德的警句箴言》,收有188条箴言,它是在作者不知道的情况下,根据一些书信和谈话中流传的他的箴言辑录而成的,因而很不可靠,错误百出。不过这事倒促成了作者自己把他的箴言公之于众。在1665年,第一个可靠的版本以《关于道德的思考或警句箴言》的确定名称在巴黎出版,共收317条箴言,随后四版出版的年份依次是1666、1671、1675、1678年,箴言的数目也依次增删为:302、341、413和505条。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道德箴言录j就是以作者生前最后一版(1678年)为主干的,另外还收入了作者生前没有发表过的58条箴言,以及作者从前四版中删去的79条箴言,总共是641条箴言。
……
(四)
《道德箴言录》问世以后,当时就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一方面许多人感到它痛快淋漓地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揭露了当时上流社会、宫廷贵族中的道德腐败和伪善,因而热烈地欢迎它,以至于作者在第五版序中说:“公众对它们的溢美目前已超过了我能为它们说的好话。”但另一方面它也受到了不少责难和指控,这一点从他最后留下的几段箴言中可以看出,例如:“人们反对这些揭露人的内心的箴言的原因是:他们害怕被揭露。”(524)
目月流逝,箴言录问世已有三百多年,人们对它还一直是毁誉不一,但不管怎样,它确实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它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书,它的生命力的长久和它的篇幅的短小恰成反比,它不断被再版,并被译成各种各样的文字,其中的箴言也经常被人们在口头和书面上引用,许多成了在民间广泛流行的真正的格言警句。受它影Ⅱ向比较大的作家、思想家在法国可以举出圣佩韦、司汤达、纪德;在德国可以举出尼采;在英国可以举出哈代;而这些作家又大都是对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不仅有它独特的反映当时上流社会道德风俗面貌的历史学、社会学意义,还有助于人们洞悉人性的各个方面,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西方的一些思潮,例如,其中有一条箴言讲到“世界只不过是由面孔组成的”,“每种职业都规定出一副面孔,以表示它想成为人们认为它应当是的那副样子”(256),就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萨特的“不诚”(或“自欺”)理论;又如,它对人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动机的某些比较深入、阴暗和不易觉察的层面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和鞭辟人里的揭示,客观上在某些方面可以说开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先河。即使对于我们自己,阅读它不也可能使我们回忆起那样一个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时期吗?那时:“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马克思曾在1869年6月26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指出,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表达了一些“很出色”的思想,并专门抄录了数段给恩格斯。爱因斯坦也曾在二次大战期间专门写信向他滞留在德国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的巨大吸引力的一个奥秘可能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它的精炼和生动。拉罗什福科对格言这种形式的把握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他惜墨如金,用语简洁,字斟句酌,往往在快到结尾时突然给出一个出其不意的转折,使你初觉是谬论,继而却为之叹服。他很好地掌握了语言艺术,往往通过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并巧妙地使用比喻和双关语。全书的结构安排也并不是不费心思的,比方说1678年版中,首尾呼应,第一条箴言讲人的德性之虚假,最后一条箴言讲人运用理性蔑视死亡之虚假;他有时把相同主题的句子归到一起,但更多的是把它们错落有致地分散开来,以避免单调乏味之感,一个主题有时反复出现,但使用的都是各不相同的新鲜有力的表述。正是这种与思想性相和谐的艺术性,使它成为一本颇为奇特的书,虽然后人不乏效颦者,但却很少像它一样立住和传世。他的美学观点在《道德箴言录》中也有所表露,他崇尚真实自然,反对矫揉造作,认为真是美的基础,世界更完美地呈现在那并不雕琢它的心灵面前。
本书根据法国伽利马出版社1965年版翻译,译完后又参照列入企鹅丛书的坦科克(Tancock)英译本做了少许修改,译文虽三易其稿,恐其中仍有错误疏漏之处,还望识者指正。
《道德箴言录》不是一本道德训条得集合,但其中得许多箴言被人们广泛引用,成为民间流行的道德格言和警句。它以出色的思想影响了包括马克思,尼采,纪德,爱因斯坦,司汤达,圣佩韦在内得许多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 本书并不是一堆规范和训条的集合,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一系列对人们行为品质的分析和描述,揭露了人们实际上在做什么,想什么,它类似于一部道德心理学著作。该书问世以后,许多人感到它痛快淋漓地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揭露了当时上流社会、宫廷贵族中的道德腐败和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