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6.8
本书以原文、翻译、评析并配以故事和插图的形式,对道家名著《庄子》进行了介绍。
前言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胺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前言
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生于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去世,据《史记》记载,他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期的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习惯将他与老子并提,称作“老庄”,而将他们的哲学称作“老庄哲学”。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十分穷困,却淡泊名利,楚王听说了他的贤德,便派使者以千金相馈赠,并邀请他出任宰相,被他拒绝了。庄子是位极其廉洁正直的人,他一生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正因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因此他试图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去成就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在庄子心中,宇宙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要学会融入万物,与宇宙相生相息;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品德的修养,德性不足,便会精神匮乏,具有高尚的品德修行,才能使精神饱满,使生命在自足的精神中得到呵护。所以,晚年的庄子一直隐居于抱犊山中,终身再也没有出仕。
庄子一生学识渊博,交游甚广,著有《庄子》一书,主导思想是对《老子》的继承,然而却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十余万言。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他的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总之,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恩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作品简介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确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确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著名经典之一。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船认为“内篇”的7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15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完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11篇的情形就要复杂得多,很可能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被认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持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如《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阐述了庄子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庄子认为客观现实中的事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能顺应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齐物论》以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为主要内容,与旨在倡导精神上的超现实境界的《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文中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容易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大宗师》则以论道和论修道为主要内容。外篇《秋水》篇亦被认为最能体现庄子思想,该篇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因而主张一切任其自然,反对人为。杂篇中的《寓言》和《天下》两篇也很重要。前者旨在说明《庄子》表达“道”的手法;后者则阐述了先秦各学派的中心思想及其活动情况,并列举了重要的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哲学史论文。
后世影响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的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说与老子学说有所不同,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庄子》一书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庄子》对时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庄子》在唐代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单单表现在独特的哲学思想上,其文学上独有的特色也影响很大,丰中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来阐述,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鲁迅就曾对《庄子》给予高度评价,“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而后人在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也多受《庄子》的影响,如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作品中都能看到《庄子》的痕迹。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庄子也被逐渐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时封其为“南华真人”,《庄子》诏称为《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又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庄子》是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书,它是庄子的思想精华,是庄子的精神世界,也是庄子的现实世界。有了这部《庄子》,庄子的世界仿佛离我们就不再那么遥远,有时在转瞬之间,它就能走近我们,近得似乎可以触摸,可以目及。从生命的起源,到生命的成长,再到生命的终结;从物与自然的关系,到人与物的关系。再到人与世界的关系;庄子都用有所创新和发展的道家学说进行了富涵哲理的描述。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写,“外篇”则是由庄子与其弟子合作写成的,“杂篇”内容更为复杂,很可能是庄子学派或后来的学者所写,因为像《盗跖》、《说剑》等不可能是庄子学派的作品。 《庄子》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上,同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影响深远,其艺术成就在先秦诸子中艺术性是最高的。书中多是通过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来阐释事理,超常的想象力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