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88.0
《GaAs光电阴极》主要内容包括绪论;GaAs和GaAlAs光电阴极材料;GaAs光电阴极的光电发射与光谱响应理论;GaAs光电阴极多信息量测控与评估系统;GaAs光电阴极的激活工艺及其优化研究;反射式变掺杂GaAs光阴极材料与量子效率理论研究;透射式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理论与实践;展望等八章,是著作者十五年的科研经历和多项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结晶;提出的“变掺杂”的重要概念,是该著作的精髓。目前我国在GaAs光电阴极方面的图书几乎空白,与当今对GaAs光电阴极知识的需求反差巨大,该书的出版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对我国研究高性能微光像增强器、深海探测器件和自旋电子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1章 绪论
1.1 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简介
1.1.1 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的基本原理
1. 1.2 GaAlAs/GaAs光电阴极
1.1.3 微通道板fMcP)
1. 1. 4 积分灵敏度
1. 1. 5 分辨力、MTF
1. 1.6 信噪比
1.2 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的应用领域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 2. 1 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的应用领域
1.2. 2 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GaAs光电阴极的发展概况
1.3.1 GaAs光电阴极的发现及特点
1. 3. 2 GaAs光电阴极的制各
1.4 GaAs光电阴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 4. 1 GaAs光电阴极的材料特性
1.4.2 GaAs光电阴极激活工艺的研究
1.4. 3 GaAs光电阴极的稳定性研究
1. 4. 4 GaAs光电阴极表面模型的研究
1. 5 国内外GaAs光电阴极的性能现状
1. 5. 1 国外GaAs光电阴极的技术水平现状
1. 5. 2 国内GaAs光电阴极的技术水平现状
第2章 GaAs和GaAlAs光电阴极材料
第3章 GaAs光电阴极的光电发射与光谱响应理论
第4章 GaAs光电阴极多信息量测控与评估系统
第5章 反射式GaAs光电阴极的激活工艺及其优化研究
第6章 反射式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材料与量子效率理论研究
第7章 透射式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理论与实践
第8章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常本康编著的《GaAs光电阴极(精)》是著作者承担国家多项NEA GaAs光电阴极科研项目所开展的原创性研究工作的总结,也是融合著作者指导的数十篇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编著而成全书共8章,第1章介绍三代微光像增强器和GaAs光电阴极的概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章介绍GaAs和GaAlAs光电阴极材料的一般性质;第3章介绍GaAs光电阴极光电发射过程、电子能量分布、均匀掺杂GaAs光电阴极量子效率公式的推导、GaAs光电阴极性能参量对量子效率的影响和评估;第4章介绍GaAs光电阴极的多信息量测控与评估系统的设计与研制;第5章介绍GaAs光电阴极Cs-O激活机理、激活过程中多信息量监控、Cs、O激活工艺及其优化;第6章介绍反射式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能带结构、量子效率理论、材料外延生长、掺杂结构设计和激活实验研究;第7章介绍透射式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能带结构、材料与组件的性能测试、光学性质与结构模拟、光电阴极激活、阴极组件光学性能对光谱响应的影响、阴极组件工艺对GaAs光电阴极材料性能的影响、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分辨力特性研究;第8章是回顾与展望,简单介绍新一代微光像增强器光电阴极的研究展望全书的重点是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理论、激活技术、多信息量测试与评估。常本康编著的《GaAs光电阴极(精)》是著者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的总结,是论述GaAs光电阴极的专著.全书共分8章,介绍三代微光像增强器、GaAs和GaAIAs材料及光电阴极的发展概况;研究了GaAs光电阴极的光电发射与光谱响应理论、多信息量测控与评估系统、激活工艺及其优化;提出了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的物理概念,探索了反射式和透射式变掺杂GaAs光电阴极理论,在三代微光像增强器中进行了实践;最后针对新一代微光像增强器研究,对GaAs光电阴极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GaAs光电阴极(精)》可作为大专院校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光电阴极及电子源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教师阅读,同时也可供从事光电阴极和电子源生产以及使用光电器件或电子枪的有关人员参考。【作者简介】常本康: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工委微光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光电发射材料、器件与多光谱融合的图像探测系统的研究,培养硕士70多名,博士与博士后50多名,先后出版过的专著和教材有:《显示技术》(1994),《多碱光电阴极机理,特性与应用》(1995),《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2006),《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修订版)》(2009)、《多碱光电阴极》(2011)以及《GaAs光电阴极》(2012)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400多篇,申报专利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