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5.0
本书是以中国明清历史上的山人及其生命历程为对象的文化散文集,是国内第一部讲述山人文化的随笔集。本书附图近百幅,并配有精心编配的江南音乐,使读者可以在文字阅读与音乐欣赏中获得整体性美感;同时配合2010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英文摘要的形式向世界介绍中国江南的文化与精神,有利于对外文化传播。
内容提示
小引
上篇徘徊在城市山林之间
山人不在山中住
岂亦心隐乎
总为稻粱谋
难以一节名
诗意地栖居
下篇生命是一道河流
丘也东西南北人
百年一流寓
茅屋老畸人
在清浊之间
闲人不是等闲人
阿谁不知湖上翁
尾声
附录:共同走进一个特殊的群体
后记
前言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一月落乌啼霜满天一,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一生石上旧精魂”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致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的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尔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然而,毕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丽总是难免于“一勒春残红颜老”的命运,像这样的一种诗性江南在滚滚红尘中的花果飘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签下的悲哀契约。而对于那些生逢其时的匆匆过客们,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诗人一句“欲说还休”就可以了断的。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还有那良辰美景中的旧时院落,风雨黄昏中的客舟孤侣,浅斟低唱的小红与萧娘.春天郊原上的颜色与深秋庭院中的画烛,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鲜活过的一切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们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对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来说,还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说得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励我们策划“江南话语”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最高理念和实践力量。就像东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写生时的情况一样,漫步在美丽的江南大地上,我们也总是会听到一种“快把我表现’出来”的悲哀请求。而有时这种柔弱的请求会严厉得如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这正是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其他事务而首先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根源。
记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尽管正在人们注目中的这个湿润世界,已经更多地被归人历史的和怀旧的对象,但由于说话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着的生命。因而在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有一种在其他话语空间中不易见到的现代人文意义。让江南永远是她自身,让江南在话语之中葬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江南话语》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后记
对明清山人产生兴趣,并萌发出做上一本小书的念头,在我来说,颇有些时日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古汴开封的河南大学。负笈南下,来到了扬子江畔的六朝古都南京,师从南京师范大学陈美林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美林师以研究吴敬梓与《儒林外史》蜚声海内外,作为学生,似乎极自然地,就喜欢上了《儒林外史》,并且投入了相当的关注。这结果,不仅是在几年之后,分别应出版社之约,完成了《儒林外史校注》及《儒林外史评介》,还对《儒林外史》里所涉及到的“山人文化”,也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这想法萦绕在心里,始终无法拂去,竟好像成了一个结。2003年春上,偶与友人刘士林教授谈起。士林兄便鼓励我能够早日写出。于是,开始了忙碌的资料收集、构思写作过程。
所面对韵对象,决定了这趟思想之旅的沉重与痛苦.不可能再有往常写作时的那份轻松和愉悦。山人群落里不乏杰出卓特的人物,他们的盖世才情,令人不能不为之倾倒。但作为群体,山人们坎坷屈辱的遭际命运、性格心灵的扭曲畸变.行为的丑陋,还有在写作中不时会萌发的现实联想,都使得我原本并不算脆弱的神经,这时也显得格外地脆弱和敏感。
往事不忘,后世之师;殷鉴不远,可以汲取。在经历了近代的启蒙、“五四”的洗礼以后,明清那封建专制的时代。早已如烟散尽,不复存在了,但封建的幽灵,其残渣馀孽,是否还继续游荡人间,为害作祟?作为现代的知识分子,我们又是否真正地履行了自己的角色职能,以及有未因袭了明清山人的某些恶习?想到这里,我终于又感到茫然了,又陷入一种极痛苦而不能自拔的境地之中。
本书英文提要的翻译,承蒙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魏爱玲女士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郭家宏教授帮助,刘士林教授的高足朱逸宁、刘永、孙其芬在该书的配图、丛书统一体例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本书责编夏楠老师付出了很多的辛苦,谨此致以最诚挚的谢忱。
2004年初冬初稿
2008年初夏改定
在明代中期社会,以山清水碧的江南为中心,产生了一个新的知识群落山人诗人群。他们终身为布衣,能诗善文,虽然自标山人,却不愿如山林樵子伐木丁丁,老死山中,更不愿意放弃他们在俗世间的恣意享乐与人生快意,而是频频出没,穿梭在都市与山林草野之间,既纵游着天下的山水名胜,享受着青山绿水的赏心怡情,又进出达官显贵的门下,靠打秋风获取钱财的馈赠,隐人迹之山市,食人间之烟火。本书期望通过对山人诗人整体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对这么一个由时代造就,又不被时代所重,曾经在文化史上存在,也做出了特殊贡献,却鲜被后世子孙提及的落寞的文化群体,还原出其历史的面目,为他们做出一个更客观的,更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评价。 本书分别从纵、横两个角度,既在总体上讨论了明清山人群落的生成,探讨了山人群落打秋风与其谋生的关系,分析了山人群落与历代隐逸之异同,辨析了山人们形形色色、各各不同的人格,阐释了山人们诗意的生活追求、对中国文化史的贡献,又以个案的观察,选择其中影响卓著者如孙一元、谢榛、徐渭、王穉登、陈继儒、李渔六人,次第论列,具体而微地展示了山人们人生及心路的历程。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青峰遮不住的寂寞与徘徊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江南话语 | ||
9787806923757 如需购买下载《青峰遮不住的寂寞与徘徊》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07 | 印数 | 2000 |
青峰遮不住的寂寞与徘徊是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于2008.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