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心
墨水心封面图

墨水心

(德) 芳珂,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第一名,由《魔戒》班底拍摄了同名电影的青少年奇幻小说。善于耍弄火舌的脏手指和那只有角的貂为何始终形影不离?面无表情的山羊杀人不眨眼全是因为他的母亲喜鹊?魔法舌头多年以来头一次朗读真的能让《金银岛》和《天方夜谭》里的人物活生生出现吗?

书籍目录:

故事,活在不真不假中/杨照

夜里的陌生人

秘密

前往南方

全是书的屋子

只是一幅画

火焰与星星

躲在夜里的东西

落单

该死的掉包

狮窟

胆小鬼

继续往南

山羊的村子

任务完成

幸和不幸

从前

被出卖的叛徒

魔法舌头

前景堪虞

蛇与荆棘

巴斯塔

安全了

全是文字的一晚

费诺格里欧

错误的结局

寒意和预感

只是一个点子

回家

一个可以待下来,不错的老地方

多嘴的皮波

毛茸茸的山丘

又回来了

山羊的女仆

秘密

不同的目标

在山羊的屋中

粗心大意

轻言细语

惩罚叛徒

夜里的黑马

法立德

窗台上的皮毛

暗处

法立德的报告

骗过巴斯塔

黑夜中被唤醒

落单

喜鹊

巴斯塔的傲气和脏手指的诡计

倒霉的爱丽诺

千钧一发

好脆弱的东西

合适的句子

背叛、多话和愚蠢

影子

只是一个废弃的村子

乡愁

回家

前言

我女儿三岁左右,想象发明了一个自己的朋友,叫做“笨瓜”。她常常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笨瓜”怎么怎么了;或者当我们问她一些她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例如,“你不是说好今天应该洗头的吗?”),她会毫不犹豫把“笨瓜”拉出来当作解释(例如,“可是‘笨瓜’不肯跟我一起去。”)。

听多了关于“笨瓜”的事,我可以确定:我女儿分得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想象。她没有幻觉、幻听,也不会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不肯出来或出不来。这让我稍微放心些。但还是忧虑:那会不会是因为一个人太寂寞了,渴望玩伴,所以她才会去创造、发明一个“笨瓜”出来呢?这个想象中的玩伴,为什么必须是个“笨瓜”呢?这种想象,与想象的方式,会不会是某种人际焦虑、错乱的反映呢?

就在那种担心中,我读到美国作家亚当.戈普尼克写的一篇文章,记录他的三岁女儿,如何从想象里创造出一个七岁半的人物,可是这个想象中的“玩伴”,却老是没有时间陪她玩。她不断地打电话找这个“玩伴”,却又不断地用无奈的口气告诉大人:“唉,他今天又没空!”

戈普尼克完全想不通,为什么小孩今天发明一个没时间陪她玩的“玩伴”呢?他的妹妹是位发展心理学家,介绍他去读一本书,玛卓瑞.泰勒写的《想象同伴与创造他们的小孩》(ImaginaryCompanionsandtheChildrnWhoCreateThem),我赶快也去找了这本书来读。读了之后知道了:一、依照心理学家调查,63%的七岁以下美国儿童,发明过想象的玩伴。二、这种现象非但不是出于与外界交流的困难,反而是儿童取得自信的重要象征。“想象同伴不是任何心理创伤的标记,而是儿童自信到懂得用故事来组织经验的表征。”

读到这样的权威科学论断,我松了一大口气。不只如此,还意外地对于“故事”以及“说故事”的行为,有了深一层的认知与理解。

故事为什么重要?因为我们的认知与我们的经验之间,永远存在着落差。我们知道的很多事,是无法亲身经验的。许多我们切身实在的经验,又没办法以理智来解释。当认知与经验兜拢不上时,怎么办?我们就讲故事。

故事不是“真的”。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都知道。我女儿明白“笨瓜”不是真的,她也不会假想大人将以为“笨瓜”就藏在她随手指的“那里”。“笨瓜”是一个故事,是一个暂时拿来填补认知与经验空隙的替代品。

当故事刚诞生时,我们都知道那“只是”故事,只是替代品。在每个“为什么”的反面,应该有比故事更坚实、更普通、更客观的解释。故事是我们编来敷衍自己、说服自己、或暂时满足自己的。每个人都会编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不一样。甚至我今天编的故事,到了明天就会变个不同的面貌。

在找到更好的答案之前,故事暂时帮我们组织世界。本来杂乱不堪的认知与经验,现在可以通通挂在同一个故事上。不再搞不清彼此关系,也不再苛求我们去一一照顾,我们只要抓住故事就好了,当然,随着认知、经验有所改变,我们需要的故事也会跟着改变。

故事,一定带有某种程度的“自欺”。故事“似真”而“非真”。故事不能太假,假到我们自己会对之皱眉捏鼻子,我们不再能“进入”故事,故事就失去了帮我们组织世界的功能。然而故事也不能太真,真到变成事实,一旦被当作“真的”事实相信,故事就失去了流动性与暂时性,故事僵化了不再容纳新的认知与经验,于是本来应该作我们帮手的,会翻起扑克脸转而成为发号施令的主人。

宗教就是典型搞坏掉了的故事。本来用来说明世界怎么来的,人为什么要对别人好,生前死后我们去了哪里的“大故事”,结果被说信为真实,真实变成真理,真理就倒过来承接现实,掌控发明故事的人。

故事还是“活”一点的好。故事还是不要变成事实的好。故事最好还是存在于“似真”而“非真”的某种三岁儿童式的想象空间里,与现实若即若离。不懂得故事与现实的这种暧昧,执意要去揭穿故事的“真”或“假”,会让我们丧失说故事与听故事的天生能力。如果故事都变成现实,那不只对故事是个灾难,对现实也会是个可怕的浩劫吧!

因为过于计较故事的“真”、“假”,因为不懂“笨瓜”或那永远的时间陪你玩的“玩伴”的道理,以致故事式微,是我们应该关心的大灾难。至于故事如果变成事实,会给现实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就是柯莉亚.芳珂在《墨水心》里所要关心的主题了。

《墨水心》的书名,有明显的双重意涵。一重是书中明白讲的:如同墨水般浓黑的人心;还有一重则是隐藏在故事叙述形式中的:用墨水写出来的,原本只存在于书籍里的心。

如果让书里的角色活过来,说故事的世界搬到我们的世界里,那会发生什么事?《墨水心》从这个很多人都好奇过、想过的假设出发,铺陈了一段包括了作者与诵念者与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芳珂设计、规划了故事时空与现实时空出入的基本法则:这两个时空维持着某种基本的能量、数量平衡原则,有角色从故事里被召唤出来,似乎就会有现实世界里的人物消失遁入故事中。我们可以预见什么角色会从故事里钻出来,却控制不了什么人物会充当替换品跑进故事里去。还有,写在纸上的故事不会无缘无故、自动自发活过来,从那里到这里,需要一个神秘的、生动灵活的诵念声音,将平板的文字主体化,让单纯故事裹上血肉的声音。

增加了这两项特殊条件,《墨水心》就从简单的概念,化身为丰富多层次的冒险故事。一个能将死故事读活的人,读出了童话里的坏角色,却悲哀地在时空交换之中把自己亲爱的太太读不见了。被他读到这个世界里来的角色,一个千方百计想要再借他的声音回到熟悉的故事时空里,另外一个千方百计要借他的声音念出故事里最恐怖的毁灭力量……

表面上,这是故事内容及其创造者之间挣扎冲突的后设写作,让人想起皮兰德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以来的后现代文学传统。然而骨子里,拨开那层后设迷雾,芳珂写的实质内容,却充满了对老故事招魂的怀旧精神。那个“魔法舌头”,可以单凭说话呈现一个有光有影、有笑有泪、有情有智,还有过去与未来的世界的本事,不正是电影、电视入侵我们生活之前,最宝贵的讲故事艺术?在那个故事还没式微的时代,每个人在聆听故事时,不都被那种魔法般的声音媚惑着,仿佛被吸人故事时空,与那些“墨水心”的角色共同呼吸,同喜同悲吗?当讲故事的艺术与听故事的能力方式式微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闯进现实里的故事角色,也都是被故事偷走消逝了的现实人。

搞了半天,《墨水心》的“真”毕竟不是“真”;“假”也不全是“假”。《墨水心》逗引我们,向往回到那个非真非假、既真又假的故事暧昧情境里。只有在那个情境下,故事才能继续有意义,继续代我们整理、组织纷乱的认知与经验资料。

内容摘要:

  英国有写《哈利.波特》的J.K.罗琳,在德国则有柯奈莉亚.芳珂!  《纽约时报》畅销榜第1名!墨水世界三部曲全球销量超过10,000,000册,获美国年度图书人品味书籍大奖,获德国奇幻文学卫拉兹大奖,获德国年度蕞美丽书籍奖!  善于耍弄火舌的脏手指和那只有角的貂为何始终形影不离?面无表情的山羊杀人不眨眼全是因为他的母亲喜鹊?魔法舌头多年以来头一次朗读真的能让《金银岛》和《天方夜谭》里的人物活生生出现吗?  《墨水心》在德国、英美及加拿大上市时,创下惊人成绩。德国在半年内便创下销售达二十万册的佳绩,并且入围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及最美丽书籍奖;英国甫出版第一个月便售出二万五千册精装本,美国更达十五万册,连续登上畅销排行榜,更得到美国图书馆人的“年度品味书籍奖”,许多媒体评论和读者都视其为文学的新经典!而墨水世界三部曲《墨水心》、《墨水血》和《墨水死》均已签下电影版权,由电影《指环王》制作班底斥巨资打造。【作者简介】  一九五八年出生于德国威斯特法伦,曾担任设计师与儿童图书插画家,一九九二年开始专职儿童文学创作及插图设计。  芳珂是德国最著名的文学作家之一,曾入选二○○五年Tirrle杂志评选的“影响世界的一百人”,被德国媒体形容为“英国有写《哈利.波特》的J.K.罗琳,在德国则有柯奈莉亚.芳珂”,发掘她的文学星探便是捧红J.K.罗琳的坎宁(BarryCunningham)。至今芳珂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三十多国文字。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墨水心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020075201
如需购买下载《墨水心》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墨水心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16.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德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