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育儿专家西尔斯夫妇集30多年儿科研究及实践经验而撰写成的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百科全书。西尔斯夫妇不仅是8个孩子的父母,而且也是儿童养育问题的专家。在书中,他们从孩子出生起,从如何培养良好的品行入手,描述了关于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等方面的事例,同时也为父母们提供了相应的建议。
Part Ⅰ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
Chapter 1 依附性养育
养育的类型
依附性养育的十大原则
Chapter 2 0~1岁: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玛莎与马修是如何建立起亲密关系的
做满怀亲情的父母
依附性养育如何使管教孩子变得容易起来
Chapter 3 了解1~3岁年龄段的孩子
初学走路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为什么?
与学步阶段的孩子交谈:他们能够理解什么,不能理解什么
引导学步期孩子的行为
提供框架
从与你同为一体到成为独立个体:孩子可预期的行为.
帮助学步期孩子轻松愉快地养成独立性
Part Ⅰ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
Chapter 1 依附性养育
养育的类型
依附性养育的十大原则
Chapter 2 0~1岁: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玛莎与马修是如何建立起亲密关系的
做满怀亲情的父母
依附性养育如何使管教孩子变得容易起来
Chapter 3 了解1~3岁年龄段的孩子
初学走路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为什么?
与学步阶段的孩子交谈:他们能够理解什么,不能理解什么
引导学步期孩子的行为
提供框架
从与你同为一体到成为独立个体:孩子可预期的行为.
帮助学步期孩子轻松愉快地养成独立性
从2岁到3岁
对孩子的养育变得容易起来
Chapter 4 正确地对孩子说“不”
说“不”的重要性
有创意地说“不”
用尊重的态度说“不”
实施危险教育的有效手段
Chapter 5 平息孩子的脾气发作
为什么会大发脾气
防止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火山爆发”的时候该做些什么
应付和预防稍大一点孩子的脾气发作
Chapter 6 父亲的管教者角色
做了父亲:比尔的故事
帮助父亲成为管教者的八点建议
Chapter 7 自尊:良好品行的基础
帮助孩子树立自尊的十个途径,
Chapter 8 帮助你的孩子表达情感
把情感表达出来
造就感情丰富的孩子
Chapter 9 使怒气为你所用
小孩子们为什么会发火
大人的愤怒会对养育和管教产生什么影响
要学会处理愤怒
父母内心的平和
Chapter 10 喂养出良好的行为
对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食物
密切追踪引起不良反应的食物
Chapter 11 睡眠训练
婴儿在夜间的需求
夜间管教的若干原则
处理常见的夜间养育问题
Part Ⅱ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Chapter 12 打屁股:不可以?可以?还是有时可以?
不要责打孩子的十个理由
是否存在不伤害孩子的打屁股方法
Chapter 13 替代打屁股的各种办法
夸奖
有选择地进行忽略
对孩子的行为叫暂停
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各种诱导措施
各种提醒措施
谈判的艺术
撤销孩子的特权
Chapter 14 打破令人讨厌的习惯
打破坏习惯的步骤
吮吸手指
当吮吸手指造成伤害时
Chapter 15 管教令人讨厌的行为
咬人、打人、推人和踢人
穿衣的训练
超级市场里的管教
教孩子学会刷牙
给孩子洗脸变得更为容易
安抚尖声哭叫
清除肮脏的字眼
弄脏了内裤
用不礼貌的方式称呼别人
发牢骚
孩子与你顶嘴
让缺乏活力的孩子兴奋起来
Chapter 16 兄弟姐妹间的争斗与对抗
让孩子接受新生婴儿
要促进兄弟姐妹间的融洽
阻止兄弟姐妹间出现不和谐
Part Ⅲ 为了孩子的一生而进行管教
Chapter 17 道德品质和礼貌
培养有道德的孩子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以及你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撒谎
培养诚实的孩子
鼓励孩子诚实
偷东西
欺骗
教你的孩子学会道歉
当孩子打断别人谈话时
教孩子学会讲礼貌
与别人一起分享
Chapter 18 培养健康的性别意识
培养健康的性别认同
为孩子树立健康的性别榜样
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好奇
手淫
Chapter19 特殊阶段对特殊孩子的管教
对多动症孩子的管教
注意力容易分散
管教天性不易满足的孩子
养育有着特殊需求的孩子
养育害羞的孩子
养育胆怯的孩子
离婚后对孩子的养育
保姆的管教者角色
结束语 养育计划的一个范例
读者关于《西尔斯育儿经》的赞誉
美国育儿类超级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
亚马逊儿童教育类超级畅销书!
出版近20年来畅销不衰,全球累计销量数百万册。
美国儿科学会 鼎力推荐
华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专家 高岚教授 特别推荐
0~10岁孩子的培养问题绝对不能等
0~10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
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
我们想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
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假思考地生活和做事,
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会意味着什么。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一种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