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39.0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专门针对广播电视的新媒体教材。它从视听新媒体的形态与内涵、传播特征、媒介使用习惯变革、媒体运营、社会影响、新媒体传播理论等层面,全面介绍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电视等新媒介形态、状态与业态。本书适应了新媒介环境下本科教学与就业的现实需要。
绪论
第一章 视听新媒体概述
第一节 媒介融合下的视听传播变革
一、拓展广播电视受众的角色:从观众到内容生产者
二、突破线性传播的局限:从“时移”到“
绪论
第一章 视听新媒体概述
第一节 媒介融合下的视听传播变革
一、拓展广播电视受众的角色:从观众到内容生产者
二、突破线性传播的局限:从“时移”到“位移”的跨越
三、客厅文化与电视的位置:从仪式化收看到碎片化填充
四、广播电视网络的融合:从广播电视网到三网融合
五、广播电视接收终端的变化:从电视荧屏到“三屏合一”
六、传统电视功能的拓展: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玩电视
七、视听媒介生态的演变:从电视时代到视频时代
第二节 视听新媒体的界定及其形态
一、新媒体界定的相对性
二、视听新媒体的界定及其主要形态
第三节 视听新媒体的特征
一、数字化
二、互动性
三、非线性
四、视听化
第四节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一、视听媒体的移动化、互动化与社交化
二、媒介融合发展
三、多屏分发与多屏合一
四、内容提供商与内容制作的社会化
第二章 视听新媒体传播理论
第一节 媒介融合、“创新—扩散”及“数字鸿沟”
一、媒介融合理论
二、新媒体的“创新—扩散”论
三、数字鸿沟
第二节 新媒体政治:公共传播、公民社会与公民新闻学
一、公共传播与新媒体政治
二、公民社会与新媒体政治
三、公民新闻学与新媒体政治
第三节 “补偿性媒介”“使用与满足”与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一、“补偿性媒介”理论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
三、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四、媒介环境学派与新媒体研究
第四节 “后喻文化”与视觉传播
一、“后喻文化”与“后喻时代”
二、视觉传播与新媒体
第五节 “长尾理论”与“微内容”生产
一、“长尾理论”和新媒体经济
二、“微内容”的用户自主生产
第三章 IPTV:传统电视的全面超越
第一节 IPTV的基本认知
一、IPTV的界定
二、IPTV的特征
三、IPTV与数字电视、网络视频
四、IPTV的业务组成
五、IPTV的电子节 目指南(EPG)
第二节 国际IPTV的发展历程与运营模式
一、美国IPTV 的发展环境
二、国际IPTV发展状况
第三节 中国IPTV的发展状况
一、我国IPTV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IPTV的几种主要运营模式
第四节 我国IPTV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现阶段我国IPTV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二、IPTV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手机电视:通信与电视的融合
第一节 手机电视的界定及传播特征
一、手机电视:移动通信与媒体融合的主要形式
二、手机电视的界定
三、手机电视的模式
四、“媒·信”产业驱动手机电视的发展
五、手机电视的传播特征
第二节 手机电视业务
一、国内外手机电视业务发展概况
二、业务模式
第三节 手机电视的内容生产
一、手机电视的内容生产主体
二、手机电视的内容特征
三、影响手机电视内容的因素
第四节 手机电视的用户分析
一、手机电视的用户特征
二、手机电视用户对内容的需求
三、手机电视的用户行为
第五节 手机电视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手机电视发展的技术问题
二、手机电视发展的内容问题
三、手机电视发展的终端问题
四、手机电视发展的资费问题
五、手机电视发展的经营问题
六、手机电视发展的政策问题
第六节 手机电视的运营与管理
一、手机电视的运营
二、手机电视的规制
第五章 公交移动电视:流动社会的视听传播
第一节 移动电视的界定与传播特性
一、移动电视的界定
二、移动电视的优势与劣势
三、移动电视的受众特征
第二节 移动视频与空间的流动化
一、空间与流动空间
二、移动电视与流动空间
第三节 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分析及影响因素
一、移动电视节 目形式影响传播效果
二、移动电视的收视环境影响传播效果
三、受众特征影响传播效果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视域下移动电视的发展前景
一、移动电视的经营市场
二、移动电视传播应契合受众需求
三、移动电视的发展前景
第六章 户外电视:视听媒介的产业延伸与现代都市空间建构
第一节 楼宇电视
一、楼宇电视的界定及其发展历史
二、楼宇电视的分类:楼宇数字电视与楼宇广告电视
三、楼宇电视的传播特征
第二节 户外LED屏
一、户外LED屏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户外LED大屏的传播特征
第三节 户外视听新媒体与现代都市空间建构
一、楼宇电视:无聊经济学与私人空间
二、户外LED屏:屏幕文化与现代都市
第七章 数字化广播:多元化的音频传播
第一节 音频广播新媒体化
一、播客
二、网播
第二节 广播电台新媒体化
一、广播电台的新媒体平台
二、媒介融合下广播的电视化趋势
第八章 媒介融合下的视听新媒体发展战略
第一节 视听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创新
一、视听新媒体内容创新
二、视听新媒体内容生产的流程再造
三、提高视听新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的路径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视听新媒体战略
一、传统广播电视的视听新媒体战略
二、国家通讯社的视听新媒体战略
三、报业集团的视听新媒体战略
第九章 视听新媒体的变革前沿:新形态与新业态
第一节 视听新媒体的新形态
一、互联网电视
二、社交电视
第二节 “大数据”:电视收视调查革命与内容生产模式创新
一、何谓“大数据”
二、大数据改变电视的收视调查
三、大数据改变电视的内容生产
第三节 电视报道中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与“众包新闻”
一、数据新闻的界定
二、数据新闻创新电视新闻表达:可视化与“众包新闻”
三、数据新闻的功能
第四节 新媒体电视剧
一、互动:电视剧的创新思维
二、网络互动改变电视剧产业规则
三、新媒体电视剧的视听语言与互文性
第十章 “三网融合”与视听新媒体规制
第一节 视听新媒体规制的必要性
一、视听新媒体规制的界定
二、视听新媒体规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三网融合下视听新媒体的规制
一、三网融合下西方规制的经验
二、我国视听新媒体规制的回顾与现状
第三节 大数据、隐私与视听新媒体的伦理困境
一、大数据时代的视听新媒体与隐私监控
二、监视器新闻的传播伦理
结语 科学VS人文,私密VS公共
后记
媒介技术变革、三网融合的提速与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促使新媒体业态的出现,也改变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生态,《21世纪信息传播与新媒体系列丛书》正是顺应这一形势需要推出的。
这套教材是联合全国几所大学的资深学者编写而成,内容囊括了融合新闻、数字媒体相关理论到视听媒体实践操练层面等系列内容。主编石长顺,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教授,副院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专门针对广播电视的新媒体教材。它从视听新媒体的形态与内涵、传播特征、媒介使用习惯变革、媒体运营、社会影响、新媒体传播理论等层面,全面介绍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电视等新媒介形态、状态与业态。本书适应了新媒介环境下本科教学与就业的现实需要。
媒介技术变革、三网融合的提速与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促使新媒体业态的出现,也改变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生态,《21世纪信息传播与新媒体系列丛书》正是顺应这一形势需要推出的。
这套教材是联合全国几所大学的资深学者编写而成,内容囊括了融合新闻、数字媒体相关理论到视听媒体实践操练层面等系列内容。主编石长顺,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教授,副院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专门针对广播电视的新媒体教材。它从视听新媒体的形态与内涵、传播特征、媒介使用习惯变革、媒体运营、社会影响、新媒体传播理论等层面,全面介绍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电视等新媒介形态、状态与业态。本书适应了新媒介环境下本科教学与就业的现实需要。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视听新媒体导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21世纪信息传播与新媒体丛书 | ||
9787301243114 如需购买下载《视听新媒体导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1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12 | 印数 | 4000 |
视听新媒体导论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4.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206.2 的主题关于 传播媒介-高等学校-教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