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人
民国那些人封面图

民国那些人

徐百柯,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7.0

书籍简介:

这本书通过采访民国文化名人的后代、学生和朋友等,以活的口头材料给我们记录那个时代文人的气骨和文化情怀,形象栩栩如生,故事发人深省。

书籍目录:

1在辉煌的余光下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赋宁:说不尽的英语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梅汝璈:孤寂大法官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叶企孙:大师的大师

吴大猷:孔子式的物理学家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何廉:经济学一叶

谭其骧:绕不过的“悠悠长水”

陶孟和:把“社会”变成“学”

蒋廷黻:蒋廷黻的那股“劲儿”

卢作孚:一个传奇大亨

2守护气节的身影

邓广铭:逝去的学风

雷海宗:历史的碎片

潘光旦:教育的忏悔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

徐中舒:从不说假话

傅鹰:被毛泽东“钦点”的教授

容庚:宁跳珠江,不批孔子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赵紫宸:工楷写耶稣

蔡公时:民国第一位抗日烈士

蒋百里:亦武亦儒真豪杰

3一校之长,今安在

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蒋南翔:两种传统之间

蒋梦麟:北大“功狗”

张伯苓:巍巍乎南开大校长

陈垣:保住民族的文化

唐文治:如何“读经”

陈序经:能请来大师的校长

许崇清:独立之思想

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李登辉:被遗忘的复旦校长

陈望道:不止译宣言

4前辈已逝,不可追

王芸生:彻头彻尾的新闻人

张季鸾:“民国故报人”

胡政之:报人逝,报纸亡矣

邵飘萍:昔日《京报》的“铁肩辣手”

林白水:嫉恶如仇,以身殉报

黄远生:从末代进士到开山记者

孙伏园:他走了,副刊死了

方大曾:传奇消失在1937

王小亭:“缺一半”的抗战影像

张元济:不可再现的高度

王云五:谴责与推崇之间

伍联德:留下一片旧时风月

徐伯听:生活书店掌舵人

5真名士自风流

王瑶:魏晋风度

金岳霖:断裂的逻辑

叶公超:还是文人最自由

陈贻掀:教授的性情

曾昭抡:不修边幅的名教授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黄侃:“斯文”的传说与真实

蒙文通:儒者豪迈

缪钺:清淡文人

何鲁:真名士自风流

罗念生:我不要那个,那个是虚的

周太玄: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袁翰青:化学家的别样气质

丁西林:奇妙的混合体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

6背影渐远,犹低徊

司徒雷登:别了?司徒雷登

杨晦:沉默的五四英雄

张申府(上):记忆的证明

张申府(下):真相的颜色

曹聚仁: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吕彦直:中山陵的记忆

吴兴华:天才的悲剧

马约翰:体育亦有名家

曹靖华:苏联文学和那个年代

杨荫榆:找不到真实面貌

陈西滢:傲慢与偏见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

前言

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2004年6月《冰点周刊》创办时,我主持《冰点.人物》版,“钩沉”便是其中的一个专栏。事实上,这个专栏是为百柯量身定做的。说起来也没有太多的道理,《冰点周刊》初创时,可谓兵强马壮,仅记者就有10人,而百柯只是其中的一个新人:到报社工作尚不满一年,还未写出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作品。但有关百柯没有继续留在北大读博如何可惜等等传言,我还是有所耳闻的。这让我笃定他是这个专栏的不二人选。

此前和百柯的过从谈不上甚密。他硕士毕业来报社应聘,恰巧那次我是面试人员之一。问:过去读不读《中国青年报》?百柯厚道一笑,但毫不忸怩,回答:没怎么读过,原因是身边找不到这份报纸。知道这以前百柯还参加过报社摄影部的一次考试,据说笔试第一。可当摄影部主任问他:过去拍过新闻照片吗?回答竟是:没有。又问:为什么想到摄影部工作?回答:听说《中国青年报》摄影部在摄影圈里最牛。

这样的回答别人不知如何看待,反正在我这里是加分的。百柯后来留在采访中心当记者,我们成了同事。尽管没有业务上的直接合作,但他写的东西我还是要读的。很快他这一批来的记者被派往地方记者站锻炼,百柯到了下面写的东西不多,人像消失了一样。直到《冰点周刊》创刊,在报社招兵买马时。我才又想到了他。

“钩沉”这个专栏,定位是故去的学人。有的故去久一些,有的故去不久一些,但大抵都是民国过来的那批学人。那批学人生活在一个很不一样的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因而形成一种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这样的调子确定下来,编辑的工作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大半,接下来的工作,从选人、选材、立意,到钻故纸堆、寻访相关采访对象,全由百柯来做。我是大撒手。每周到了拼版前一天或两天,打开稿库,“钩沉”一准候在那里。最初几篇,我还需要在文字上“推敲”一番,及至后来,百柯甚至连文字“推敲”的空间也不给我留。他是一个做事情有标准的人。

从《冰点周刊》创刊之日起,百柯每周为“钩沉”提供一篇1600字左右的文字,不间隙写了将近两年时间,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0多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而他突出的往往是其鲜为人知的那面。还有一些人物,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这些神态各异、个性多样、观点不一、命运多舛的学人,汇集起来便成了眼前这本《民国那些人》。作为这些文字的原始编辑,今天重读这本书稿,一时间竟变得恍惚起来:这是经我之手编辑的那些“钩沉”的文字吗?尽管当初设置这个专栏时就有了将来出书的打算,但每周读一篇和一口气读完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这大约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吧。

百柯通过“钩沉”,已经聚起一批小众读者。这个至今尚不足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经常被拥趸们误以为早已过了不惑之年。而他也确实从当初开“钩沉”专栏时的那个新手,历练成今日《冰点周刊》的核心人物之一。

我相信,百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中央编译出版社又让这种意义变得重要了起来。

杜涌涛《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

内容摘要:

  本书为中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故去的名校校长,铁肩辣手的报人,学术报国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大亨、马上赋诗的将军……你可以看到那些熟识的名字:梅汝璈、顾维钧、梅贻琦、张季鸾、卢作孚、陈望道,你也可以忆起那些或许淡忘的名字:蒋南翔、胡政之、刘文典、杨荫榆、陈西滢、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通过本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本书为中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作者简介:  徐百柯,1978年生于四川成都。1996年至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目前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记者。2004年6月《冰点周刊》创刊,人物版设“钩沉”专栏,徐百柯主笔两载,“钩沉”被评为年度《冰点周刊》最佳栏目。其间文字在此结集成书。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民国那些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2114876
《民国那些人》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资源下载链接,请点击下方按钮查看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央编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7.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3000
全网搜索试读资源

书籍信息归属:

民国那些人是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7.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访问记-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